Day20:家庭教育的分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这一代父母大都是80后,我们是看着书本教育孩子的。一方面,我们父辈的经验又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同时,我们自己没有教养经验。从备孕到临产,从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每当遇到各种问题都要到书本或网络上寻找答案。相信每个家庭的书架上都至少有基本育儿方面的书。非常幸运的是,在我女儿出生之前,我参与了前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的一本专著的编撰工作,这本书的名字叫《0-3岁家庭教育的8大关键点》,强调儿童教育必须尊重脑科学的发展规律。这期间看了不少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和实践总是有距离的。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个体。没有什么成功经验是可以照搬挪用的,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摸索前进,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

话剧 大码头

《儿童发展》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提到儿童的发展可分为生理、认知和社会情绪三个方面,而分三个方面只是为了研究和阐述方便,实际上这三者的发展是交互作用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80后,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比较关注我们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对于学习成绩没有今天这么关注;而等到80后的我们自己做父母的时候,更加注重孩子认知层面的发展,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对于学习成绩异常关注。而大多数家庭或多或少对于儿童的社会情绪都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个社会情绪包括人际关系、情绪控制以及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孩子0-6岁这个阶段,社会情绪的发展更为重要,例如,情绪自我控制、行为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等。而认知层面的发展相对来说,不需要过度关注。

参与编撰韦钰院士专著

我的女儿今年6岁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说可以作为经验来分享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我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内心都应该有所触动和领悟。所以,我们经常带她到西郊公园、园艺超市还有牧场,去感受大自然,观察小动物,捡叶子、挖野菜。有一次,我们刚出去玩,就被大雨浇了回来,马上回去又不甘心,就躲在单元门里观察不同的树在风雨中的姿态,想象打雷像什么。她说打雷像老虎在打呼噜,像火车在天上跑。还有一次,我们在傍晚散步,她指着天上的一颗星星说:“爸爸,你看那颗星星好孤单啊!”我觉得孩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可能就是在和自然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吧。而沉迷与手机和IPad可能让孩子的感知生活的能力逐渐弱化。

迷路的小鸟
超级南瓜
牧场制高点

二、独立自主,热爱劳动。我7岁的时候第一次压满了家里的一缸水,那是一种老式的人工的水井。劳动中的不断重复动作带来的收获和满足感是锻炼意志力和忍耐力最好的方式之一。姥姥会和梅朵一起洗手绢、洗袜子。我们也会和她一起收拾儿童房的玩具和书。过年过节大扫除的时候,也会让他参与帮忙,例如擦玻璃,摆碗筷等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炒菜的时候有时也会让她在一旁观看,了解食材是如何变成菜肴的,我发现那次晚饭她吃的格外香。

三、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因为我的职业和个人兴趣原因,从小我就给她听《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等评书故事,还买了相关的小人书和拼音书,由此她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我们一起用甲骨文卡片来学习汉字,通过卡片组词的游戏来加深巩固识字。用画简笔画的方式来学习古诗,我们用这种方式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是张志和《渔歌子》,这首诗的意象非常丰富,色彩鲜明,画完了还可以涂色。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只是教了一遍,她就可以参照着画面背诵了。这之后我们还背了很多长诗《饮中八仙》《将进酒》《木兰辞》,所以背诗成了她的乐趣,一般的绝句都是讲一遍就能记住。

历史朝代歌
吕布与安娜

江雪

四、游戏和戏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环境中,可以调动起所有感官来学习。我们经常将平时的学习游戏化。第一次接触戏剧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算是捡到了一个角色。这个偶然的收获让我看到了,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刚刚捡到这个角色回来,她就自己自觉的研究起剧本,并一笔一划的描剧本上的字。接下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参加了《奇克探险记》《经远舰》《新八仙过海》,最少的角色一句台词也没有,最多一人饰演包括旁白在内的四个角色,因为她在认字不多的情况下将略带半文言的整个剧本全部背诵下来。今天睡前还和我说,只要有话剧她就一定要去演。

经远舰 梅朵 宛宛和陈儒山老师
新八仙过海
陈老师和孩子们
奇克家族

如果家长之间能有一个平台,就家庭教育的得与失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彼此参照和借鉴,对于带动这个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一定非常有意义。教育的过程一定是有遗憾的,这可能就是人无完人的原因吧。如果能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些缺憾,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教育之道归根到底就是安心之道。心不安则没有智慧。家长总是在教育时急躁焦虑,正所谓关心则乱。没有问题我们担心出问题,小问题我们担心变成大问题。这些焦虑来自来自我们的自我强迫,来自于攀比的心理,来自于世俗的标签。这一切往往都不是真相。在焦虑和急躁中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只会沉浸在各种烦恼中,整天为孩子所谓的毛病而抱怨,却找不到解决之道。真正的办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内心从容而祥和,摒弃不必要的焦虑,做孩子的榜样。在自在从容中生发智慧,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要。不要一味说教,要学会倾听。孩子才会从父母的平和中吸收能量,才会用平和态度面对世界。除了物质养料,孩子还需要心理养料和灵魂养料。养料充足了,她才会健康快乐成长,才会自信,才会幸福。

吾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20:家庭教育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