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企业第三原理:熊彼特的创新利润原理 4:企业战略菱形模型

企业第三原理:熊彼特的创新利润原理 4

企业三大定位和华与华方法企业战略菱形模型

在中国,我们需要把“定位”这个词做认真的区辩,因为这是中国企业界,特别是营销界最大的精神迷雾和思想烟雾弹。

这首先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语言是人的第一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始终不能成熟,我们使用一样的词语,但讨论的却不是一样的意思。维特根斯坦说:“词语的游戏规则在语言游戏中建立,也在语言游戏中修改。当我们交谈的时候,我时常感到需要把词语从我们的交谈中抽离出去,送去清洗,清洗干净后,再送回我们的交谈中。”当我们交流,往往是语言相通,词语不通,同一个词,大家定义不一样。对词语的定义不同,不仅体现在一些政治性的词语上,比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每个国家都认同,而定义的意思和实现的路径却大相径庭。在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开会讨论品牌、营销、定位、战略,每个人词都说得挺溜,但那词怎么定义可是从来没有一个共同的清洗界定。

具体就“定位”而言,目前在中国企业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个“定位”,一个是特劳特的“心智定位”,属于传播的范畴,相当于“独特的销售主张”,并不在战略领域。迈克尔·波特是战略家,他的“战略定位”则是定义为一组独特的经营活动,而不是品类上的定位。

战略本身是实践,是一个过程,有一些基本原则和观念,但是并没有一个公式。企业可以在战略咨询公司的“战略商店”里去采购一个“战略”。但是,战略本身是动态的,十年战略并不是能管十年,它也只是管到你下一次制定新战略的时候。死守一个战略,“坚决执行”,本身就是一种盲目,是一种战略上的鸵鸟政策,有巨大的风险。相反,一些基业长青的公司,如GE,甚至会每20年就将业务进行一次大换血。

战略的也没有公式,比如一组经营活动的最佳组合,选择做哪些活动,不做哪些活动,是战略选择问题,是价值创造问题,也是管理会计问题——总成本领先本身是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法,作业决定成本。同时,也是企业基因问题,那个活动你可能“该”做,但是没有那个基因,你就是做不了。

还有最根本的,是经营使命的问题,企业价值观问题,不符合你的使命,不符合价值观,也可能不做。这是永恒的哲学问题和人生选择,只能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至于华与华方法的定位,我们讲三个层次的定位:

第一定位,是经营使命定位。这是定位我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也是社会分工定位,定位自己一生的使命。

第二定位,是业务战略定位。我的业务是什么?我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就是在华与华“三位一体”战略模型里的企业战略,用一套产品和服务,去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定位,是经营定位。就是迈克尔·波特的战略定位,是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组合,实现独特价值,总成本领先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词语太多太乱太模糊,边界不清,难以选择。很多时候,同一个词,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同,再经过翻译,那译者也是到处找词。结果呢?就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是“毫厘不差,失之千里”,比如特劳特的“定位”和迈克尔·波特的“定位”,特劳特的“竞争”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所以我把迈克尔·波特的“战略定位”,改为“经营活动定位”。你也可以不用管他们的理论,都当成华与华方法就好了。我讲解他们的理论,只是记录自己学习研究过的过程,也帮助读者厘清目前流行的一些战略观念。

最终我选择经营使命、业务战略、经营活动这三个词,作为华与华方法的企业三大定位。

第三定位支持第二定位,第二定位实现第一定位,第一定位是最终目的,始终服务于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质。

将之前的华与华方法企业战略“三位一体”图和经营活动组合对战略“三位一体”

的支撑联系起来,就得到华与华企业战略棱形模型。可以说,这是我们学习科斯+熊彼特+迈克尔·波特的成果了。所有的理都是一个理,就是儒家说的“理一分殊,一理万殊”,为往圣继绝学,融合贯通的结果,就是这样:

企业三大定位,是相互影响的。我们以足力健为例。足力健创办的契机是创始人张京康回到家乡村子里,发现很多老人不愿意穿鞋,不愿意出门,发现老人足部变形,穿鞋很痛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他就定下让天下老人穿上专业的老人鞋的经营使命,发掘了老人鞋的商机。这是他的经营使命定位。

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解决老人穿鞋的问题,他的业务战略定位,就是老人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

围绕如何支持实现这一产品和服务,就形成了经营活动组合的战略定位。

经过五年的创业,足力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是消费市场的成功,而且在政策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公民社会都获得广泛的关注,也就是华与华方法所说“五个市场”的全面成功。足力健也成为老年消费者的流量平台,更大的经营疆域就在企业家面前展开了。

2019年,张京康将经营使命从“每一位老人都穿上专业老人鞋”,改为“让每一位老人都过上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业务战略改为“老年制造业”,进军足疗机和养老机器人。

是否进军新的业务领域,选择标准并不是心智定位,也不是简单的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而是第三定位,经营活动组合的问题,就是你的经营活动的增减,有没有创造价值,有没有降低总成本,有没有提高竞争对手模仿难度。

我们再从企业三大原理的角度来看足力健这个案例,这就是企业第一原理所说的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把哪些活动放在内部,把哪些活动放在外部,增加哪些活动,减少哪些活动,都是以成本来考量,是管理会计问题。这也是企业第二原理,解决社会问题,问题扩展了,解决方案就发展了。这也是第三原理,创新利润原理,再创造一个新的商业组合。

迈克尔·波特的一组独特的商业活动,就是熊彼特的创新商业组合,你也可以用其他的理论,比如商业模式的理论去解释。

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但是,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学多了,学乱了,反而越来越糊涂。如何才能让自己头脑清楚,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功夫,这样才能拆除各种思想烟雾弹,吹散精神迷雾,给自己的脑海一片蓝蓝的天空。

德鲁克+熊彼特+迈克尔·波特,一个社会问题,五个创新,一个组合,三个效果,是华与华制定企业战略的方法论。对华与华自己的战略思考和规划,也是按这个思维路径进行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下面,我分享一下华与华自己的实践。

首先,华与华的第一定位:华与华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华与华的经营使命定位,就是一句话:让企业少走弯路。

作为咨询公司,我们不是以让企业成功为使命,因为我的观念,成功的人,遇上谁他都能成功,而且遇上谁,本身是他的选择。不能成功的人呢?谁也帮不了他,你给他金子,他也当狗屎扔进垃圾桶。

少走弯路,是我们最基础的价值观。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让企业少走弯路,也是让企业少犯错误。而企业家,或者说人性的弱点,走弯路的原因,就是三大病根:

1、侥幸心理,总是一厢情愿。

2、贪巧求速,致力拔苗助长。

3、频频动作,都是权宜之计。

成天嘴上挂着“弯道超车”,就是翻车的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有一套哲学,这就是华与华方法,我称之为集中、西、日之正道——孔孟王道、阳明心学、孙子兵法、科斯、熊彼特、德鲁克、迈克尔·波特、丰田生产方式、持续改善——这就是华与华方法的“道统”,就像孔子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样,述而不作,借述而作,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华与华的第二定位,业务战略定位,产品和服务,“让企业少走弯路”的解决方案,就是咨询服务、华与华文库、华与华商学院课程、华与华百万创意大奖赛四大业务。

咨询服务,是华与华的“战略营销品牌创意咨询”,华与华=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广告公司,为客户提供企业战略、新产品开发创意、品牌战略、营销策划、包装设计、广告创意等一系列全案服务,基于我们“所有的事都是一件事”的思想,在一个系统,用一个团队,将以上所有事情一次做全,一次做对,解决“让企业少走弯路”的问题。

为了建立这一套哲学和思想,写作本身是我的第二项经营活动,如今已经完成出版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就是对孔孟王道阳明心学、孙子兵法的哲学和思想体系的梳理。

第三个业务是华与华商学院,目前只是短期课程,未来会朝战略营销品牌方面的商学院孵化,也就是说,这是华与华的新业务,也是从B2B走向B2C。

第四个业务是华与华百万大奖赛,这是华与华内部的创意比赛活动,2014年开始第一届,到2019年第六届,开始对外销售门票,成为公开赛事,但参赛项目仅限华与华公司内部案例,未来也可以孵化为全球性品牌营销赛事。

这四项产品和服务,就是“让企业少走弯路”的解决方案。

支撑这四项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活动组合,也是非常独特、非常fit的,就是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华与华砍掉了同行业最大的一个业务部门,就是客户部,华与华是一家没有AE的广告公司。这一作业的舍弃,至少砍掉了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员规模和成本。这些成本的节省,全部投入广告,让华与华成为中国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品牌策划公司。每年有好的案例,又有大广告量,客户就自己上门了。我们接新客户就只有一个工作——接电话。接电话也没有专人,由各合伙人团队轮流接。接到电话,客户说:“我们希望和华与华合作,请你们派人来和我们谈一下吧”

我们不去,一定要客户自己来,只有签约付款开始工作后,我们才会去客户那里。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去,得两人飞过去,来回两天。如果客户来,我们花两小时面谈就可以了。成本相差很大!找我们的人这么多,如果说人家一招呼我们就去,公司人员规模可能马上就得扩大一倍。而打电话的人未必真有诚意,成功率也不一定高。

定下来不去,就是原则,不管谁请都不去,不要区别对待。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人要去谈新客户,肯定不能派低级别的人,一定派高级别的人。那就变成我们高级别的人每天都在跑新客户,那谁来为已经签约给我们钱,正在进行的项目服务呢?这就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在华与华,我们对“客户”这个词也有一个定义——就是“已经付钱的人”。人家付了钱,我们就对人家有义务。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有人说,你们这样太骄傲了。其实真不是,我们希望通过积累我们的信誉,让所有的客户做到“闭着眼睛签,付了钱再说”,这样双方交易成本都低。

在华与华的广告上,打着九个大字:“不投标,不比稿,不行贿。”有人说,你们这样做不了政府项目,做不了必须有投标流程的“大公司”。这完全不是问题啊!战略本身就是选择不做什么事,不做什么客户。后来我把“不投标,不比稿,不行贿”改成“不投标,不行贿,不拖款”,因为投标和比稿本身有重复,另外是凸显不拖款的价值观,我从来不拖欠任何供应商一分钱,都是要求财务提前三天付款,我也受不了客户拖欠华与华咨询费。

又有人问:“你们华与华这样的公司,肯定挑客户做,不是什么客户都接吧?”我回答说:“是的,我们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给钱就干!”

是的,只要没有法律风险、道德风险,或者觉得对方的想法实在不靠谱,我们的原则就是给钱就干,不回觉得要跟谁门当户对。付钱的人最真诚,我们收钱的最负责,这就是天生一对了。

华与华客户关系三句话:给钱就干,不给钱不干,什么时候给钱什么时候干。这就是管理会计,就是同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

不上客户门去谈业务,就是来自《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给钱就干,就是《论语》孔子的话:“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我毫不担心接不到“有投标流程的公司”的业务,相反,在华与华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的客户“规范”了,建立投标流程了,要求所有的采购必须经过招投标流程。我们马上退出,不再续约。为什么?因为我要捍卫我的原则,不能让“华与华”的名字出现在任何一个招投标公告上。不参加招投标并不是骄傲,而是一个业务活动取舍的战略选择。因为一旦接受招投标,整个公司的运营活动和成本结构都要变了,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启动了恶性循环。

我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公司都会接受华与华无须投标。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它们都请品牌代言人,从来没有公司有制度要求各大电影明星来投标,它们都是自己想好了找谁,就直接去找谁。

所以,任何要求我们投标的公司,都不值得我们替它服务,这是原则,是价值观,是战略定位,是独特的经营组合,是管理会计问题。

任何问题,都要从哲学上思考。哲学思考的三大基石,就是词语、因果和逻辑。首先是清洗词语,给每一个词语清洗的边界定义,这个词语才能使用。然后是用逻辑推进,探求因果,找到真因。因果关系世界最基础的关系,每一件事,必有其原因,原因又有其原因,无限追溯,找到真因,才能根据自己追求而设定的结果,规划行动。我们犯错误,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真因,失败了找不到真因,成功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总结经验,得到的全是误会,就将错就错,铸成大错。

词语、因果、逻辑,是智慧的基础,而基础的基础,又在于词语。清洗词语,是思考之前必做的事,前面我们清晰了“定位”和“配称”两个词,我们还要继续清洗,清洗一下“竞争”这个词。实际上,我们所有的词语都需要不断清洗,我也无法在本书中都给它清洗一遍,不过,希望我的词语清洗示范,能给读者带来清洗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前面我们比较了特劳特的定位和迈克尔·波特的定位。

完整地说,是“特劳特基于竞争导向的顾客心智定位”和“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的战略定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10】企业第三原理:熊彼特的创新利润原理 4:企业战略菱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