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大概念教学》第二单元之大概念教学的单元设计

在进行大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两种方式同时运行,即向外看的望远镜思维和向内看的放大镜思维。

一、望远镜思维

望远镜思维,是教师在教学时,头脑中应该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

具体方法是:统整法(根据一定的线索,整体性的建立单元与单元,单元与学科,单元与跨学科以及单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基点法(以当前的单元为基点,建立单元与单元,单元与学科,单元与跨学科,以及单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

1.单元与单元的关联

从统整法上说,我们可以从整册教材、整个学段甚至跨学科来看单元单元的关联。最常见的就是“同一主题”。例如我们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如果把这一主题进行单元重组,是不是就可以呢。

从基点法上说,是以某一单元为基点寻找与其他单元的关联。这个关联可以是内容上面的关联,也可以是方法的关联,还可以是素养和大概念的关联。

2.单元与学科的关系

这要求我们要从学科专家思维来看这个单元应该教什么,或者说这个单元如何教才能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的专家思维,形成专家素养。

从统整法上说,以上位的学科大概念为轴,对单元进行整理。

从基点法上说,将某个单元作为基点,将它与学科上位的大概念进行关联。

3.单元与跨学科的关联

这个需要我们考虑哪些单元之间的关联,可以打破学科的限制,形成跨学科大概念。或者从跨学科大概念出发,可以统整哪些单元。

从统整法上说,体现为以一个跨学科大概念辐射各学科。

从基点法上说,表现为某一单元的学科大概念,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

4.单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这里需要我们思考,在现实世界中单元的大概念如何运用,单元大概念可以体现在哪些问题的解决上。

从统整法上说,从素养目标出发,来统整性的考虑单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从基点法上说,在具体设计某个单元时,教师应该有将单元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意识。应该习惯性的发问:这个单元学生掌握的内容在现实世界的价值是什么?

二、放大镜思维

放大镜思维可以解为向内深挖,找到大概念,本质问题,了解单元概念地图,单元结构,单元序列,单元设计步骤。

1.单元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是一条由概念和案例构成的观念纵横交错形成的,概念地图包含本质问题和大概念,从而反映专家思维。(思维导图常常反映的是专家结论)。

概念地图是一个更能反映过程,并强调“如何”和“为什么”的连接。它的一般组成元素有概念,观念,案例,本质问题,大概念。

2.单元的结构

一种是单元的所有内容都围绕同样的一组大概念展开,我们称之为并联型单元结构。

另一种是单元内容对应的大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称之为串并联型。(我们历史中比较常见)

3.单元的序列

单元内的序列安排,有常规型和创新型两种。

常规型就是基本不打乱教材的课时顺序,将大概念融入其中。(比较容易操作)

创新型则是根据大概念重新组织课时(紧密围绕大概念开展教学)

4.单元设计的步骤

单元设计步骤必备的三个: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

目标设计最重要是以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抓手,重视充分理解后的迁移应用。

可参考的具体设计标准:

1)目标设计: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反映专家思维?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可被纳入概念网络?

它的辐射面是否足够广?

我提取的大概念是否能够迁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去形成素养?

我是否结合了内容和学情等将大概念具体化?

2)评价设计:

是否根据评价目标设计了评价的连续体?

设计的表现性评价是否反映了大概率的迁移?

设计的真实性问题情境是否具有真实性?

设计的量规是否能反映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水平?

3)单元过程设计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探索兴趣?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了吗?

和学生讨论是否面对现实世界,在讨论中是否体会到“无止境”性?

是否提供了让学生应用大概念的机会?

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后记: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常用望远镜和放大镜思维,但是目标似乎不同,我们的目标不是素养,而更多的是应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大概念教学》第二单元之大概念教学的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