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BY LP

      今天读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其中一篇的题目是《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人只有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活的通透,才能好好享受生活。

        书中说“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总之,我是这样。为了大家好,还为了我自己好,才能正经做事。”

        “生活就是自己啊”,乍看之下让人有些费解,这好像跟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世界相悖,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要大公无私,要先人后己,要为了父母为了爱人为了孩子,现实中我们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我们却唯独没有被教育要为了自己,自己好像总是被放在最后面,谈论自己的需求被看成是自私的表现,生活工作大都是为了给别人看,久而久之自己完全被弄丢了,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但这样的人生往往会缺少一些乐趣。

        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们就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情绪,对周围人事物的看法,都是由“我”这个中心发射出去的,如果“我”丢失了,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空虚,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向外抓取,抓取功名利禄,抓取感官刺激,抓取认同感,但是得到后又会很快陷入新的空虚中。

BY LP

        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责任感、不会担当、不成熟的,他总觉得别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总想从别人身上得到自己没有或者缺少的东西,比如爱,为对方牺牲付出了很多,但是总觉得对方回馈给自己的爱不够,缺少的这部分爱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爱。只有自己先爱自己了,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别人的爱,此时的亲情友情爱情对我们来说就是额外的馈赠和礼物,会让我们更快乐幸福。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的自己从出生后就不断被外在的很多东西包裹起来,包括父母的教导和期待,社会的要求,道德的标准,他人的看法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慢慢的内化到我们心里,让我们误以为这些就是我们自己。

        其中很多内化成了我们的潜意识,不露痕迹的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意识的时候,你称之为命运”,潜意识对人的影响之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比如,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忙,晚上把你一个人留在家里,半夜醒来你发现他们都不在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无助,有一种被抛弃感和不安全感。这种感觉内化成你的潜意识后,即使你已经长大成人,每次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那种被抛弃感和无助感就会涌上来。而你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于是向外抓取,想找一个人能永远陪你,如果这个人有事无法陪你,你就会怪罪于他/她,甚至会因此换很多男女朋友,却总也找不到那个“对的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男人/女人根本靠不住。

BY LP

        再比如,小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你被送到亲戚家借住,父母告诫你要听话不要惹事,所以你学会了看人脸色,别人一点表情情绪的变化你都能迅速察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慢慢地你学会了讨好,这些也渐渐内化成了潜意识。长大后,你习惯性的总是把别人的需求和别人快乐与否优先考虑,害怕得罪人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有一点不对劲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你讨厌这样的自己,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最后你说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让潜意识被意识到进而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自我觉察。当情绪上来的时候,要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这种情绪来源于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为了满足自己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并且照顾接受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要知道我们没有义务并且也不能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负责,同样的别人也没有义务为我们小时候受的伤害负责,只有自己意识到这点,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的情绪,进而解决这样的情绪。

        比如上面第一个例子,当意识到自己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晚上独自被父母留在家里引发的,可以告诉自己现在我长大了,不再害怕了,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了,爸妈也不是要抛弃我,而是被逼无奈,这样轮回就会被终结。如果没有觉察没有意识,自己的需求被稀里糊涂的压抑下去了,就会觉得委屈和冤枉。

        活着其实就是自我救赎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修炼一层层剥开自我外在的壳,找到里面真实的自我,只有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并且满足真实自我的需求,人生才会越过越有趣。

BY LP

        有人说,人就好比一棵树,当你使劲儿往下扎根,让自己长得高大,长得枝繁叶茂了,家人朋友也就能在下面乘凉,被庇护,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不论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还是爱人之间的关系,只有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且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考虑,关系才会和谐稳定,但凡有一方,比如妈妈把孩子和丈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压制自己的需求,那么这样的家庭迟早会出问题。我们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全职妈妈面临被丈夫和社会抛弃的危险,当她开始发展自己的爱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那么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样才算是满足了自我的需求?

        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就是我们的本能欲望等,这部分自我是一直要往出跑的,如果压抑的太厉害,就会让人失去生活的动力,而如果太过放纵,就会失去自控力,比如对于喜欢吃的东西暴饮暴食导致体重暴增;而自我是思考理智等,为了自身的利益等而采取的措施;超我是我们脑袋中的道德警察,是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那些应该,必须和完美,这部分如果太过放纵,人就会失去道德心,为了利益、欲望不择手段,而如果太过压抑,又会让人失去生活的激情,因为不管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超我的标准。

        最好的状态就是这三者之间和谐相处,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觉察并且在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前提满足三者的需求,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独立成熟的人格。比如我的本能是喜欢吃甜食,如果我的超我说吃甜食会胖会得糖尿病,你不能吃,我把这种本能强行压下去,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变得缺乏激情,如果在特别想吃的时候,我稍微吃点,这样就既满足了我的本我,又不至于对身体造成伤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些通过节食来减肥的人会有轻度抑郁的原因。

BY LP

        王阳明提出过一个说法——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也可以理解为就是那个独立完整成熟的人格,就是真实的自我。此心不动就是充分认识并接纳了自我,知道了自己才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了解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自我满足,如此就能坦然的面对一切得失成败。此时也就能看清一切事物的本质,不被他人的情绪、话语所蒙蔽,不被脑袋中数以万计的念头所影响,也就能活得通透,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就能做到“随机而动”。

        最后,以王小波的一段话结尾,“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分守己。不知什么叫“分”,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分”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