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绣花针

妈妈的绣花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妈妈已经离开我们快5年了,妈妈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她的自立坚强、勤劳好学,乐于助人,影响着我和弟弟一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陪伴着我们成长。

父亲离开的时候,我七岁,弟弟只有四岁。妈妈独自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她才刚刚三十岁,可头发已经全白了。亲戚们也都不来往,大概是怕我们拖累,就好像我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由于家庭困难,村里给妈妈找了一份做手套的工作,挣些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于是,妈妈不分昼夜地伏在缝纫机旁边做着手套,她的手腕、肩膀、腰疼的毛病,就是在那时候留下的,直到她离世也还被病痛困扰着。

那时妈妈把做好的手套,每个月定期交给收手套的人,虽然特别累,挣的钱却很少。我和弟弟吃了上顿没下顿,是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饿着肚子去上学的感觉至今难忘。看着妈妈那么辛苦,我好多回萌生了干脆辍学和妈妈一起干活挣钱的想法。可每次和妈妈说,她总是非常生气,狠狠把我骂一顿,有时还要轮上几巴掌,直到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努力读书。就这样,她用双手一直把我和弟弟供到大学,弟弟还从学校参了军,在抗洪救灾的时候不怕危险救了好多人,立了功,被部队保送进了军校。当他穿着崭新笔挺的军官服回来探家,那是妈妈最开心的时候。

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好多年没有买过新衣服,那件蓝色的大褂她穿了又洗,干了再穿,虽然洗的发白,但总是干干净净。每次出门,妈妈都要把头发梳理的一丝不乱,当她和人们打招呼的时候,脸上带着阳光般的微笑,生活的辛劳、心头的困苦,这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王奶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她教会妈妈给手套上刺绣小花的手艺。从那时候开始,妈妈为了多挣几毛钱,开始没白天没黑夜的给手套上绣花。妈妈很聪明,几乎一看就会,一会就精。她在手套上绣梅花、荷花、牡丹鲜艳欲滴,就像真的一样,她绣的蝴蝶、翠鸟活灵活现,好像要从手套上飞出来,她绣的小鱼栩栩如生,仿佛在人的手背上游来游去,让人啧啧赞叹。

因为大家都非常喜欢,妈妈绣的手套在市场上能卖出很好的价钱。可王奶奶却把妈妈的手套全都收走,妈妈明知道王奶奶给出的价格很低,但她还是愿意把手套给她。妈妈说,“是王奶奶在咱们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现在是要报答的时候,不能去计较”。

在妈妈的操劳下,家里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我和弟弟不再挨饿,逢年过节也有了新衣服、新鞋,还能吃到好吃的水果零食,后来还翻盖了房子。这一切,都是妈妈用绣花针一针一针绣出来的。

随着妈妈对刺绣的了解,她不满足于只在手套上绣花鸟鱼虫,她有了更多的想法,她想绣出更好的作品。没人教,她就自己买书去看,妈妈读书不多,却下功夫去自学绘画和书法,还专门到苏州的刺绣作坊里给人家打扫了半年卫生。心灵手巧的妈妈只靠看,就暗地里的学会了好多的刺绣技法,所以现在好多人都说妈妈的刺绣有苏绣的痕迹。

  靠着勤奋好学,妈妈的刺绣技艺越来越好,她的作品从国画花鸟到水墨丹青无所不包,甚至有几幅作品还被县里的博物馆收藏。她的作品供不应求,妈妈也成了十里八村闻名的刺绣名人,好多人都慕名来和妈妈学习,家里很是热闹。

她不拒绝别人的要求,也从来不收学费,总是拿出极大的耐心和时间,手把手的教那些来和她学习的人,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教,直到教会为止。好多人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刺绣的手艺,也挣到了钱。逢年过节来看望她的乡亲们不计其数,家里放满了他们表示感谢送给妈妈的各式各样的礼物。

我和弟弟渐渐长大,妈妈老了。多年的辛劳,她全身上下到处都是毛病,视力很差,手也因为骨质增生,再也拿不了那些细小的绣花针。她就把那些曾经用过的针线、剪刀、绣绷都收起来,放在一个小木箱里,搁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但她并没有闲着,只要是有人来找她请教刺绣方面的问题,或者是拿着自己的刺绣作品让妈妈指导,妈妈总是很细致的给人讲解,把自己对刺绣的心得和经验、技法全盘托出,生怕别人学不会。

妈妈的刺绣技艺我没有学会,她也从来不让我学,只有我自己知道原因,刺绣过于辛劳,妈妈怕我受累啊。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很早就走出了那个山村,来到了城里上学工作。弟弟成家后,好多次都想把妈妈从那个小村里接出来,到城里去享福,可每次妈妈总是住几天就回去,她放心不下那些向她学习刺绣技艺乡亲们,也放心不下那片埋葬着爸爸的山坡。

母亲走了,我唯一从老家带出来的就是那个小木箱。那是妈妈一生辛劳的缩写,里面不止装着妈妈操劳的那些绣花针,更装满我对妈妈深深的回忆。每次我看到这个木箱,仿佛妈妈就在我身边,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下,一边监督着我和弟弟做功课,一边拿着绣花针绣出一片万紫千红。

李占军

写作说明:征得好友同意后,本人写这篇文章,好友不愿公开她的姓名、单位等信息,出于礼貌和尊重,请大家谅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的绣花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