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意语文 悟教学策略
王崧舟老师的课,真的是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几天的学习让人获益匪浅,特别是教学策略方面,有很多值得反复品味、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 落实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
王老师说,语文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像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教学中,双线并进: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贯穿始终。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要实现: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
例如:《好的故事》一课中,教学设计紧扣课后思考与练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设计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王老师非常巧妙的给了孩子梯子,更容易理解题意,体会文章主旨。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王老师说,中文本身就是很美的,具有审美元素的,我非常同意。但是,想要发挥语言的审美,真的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美,该如何做,确实不容易的。
例如:《爱莲说》课例中,菊花、牡丹的古诗,贴合文章。文中菊花、牡丹、荷花、的句子,单独拎出来品一品,别有一番风味。
真正要写的是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烘托、衬托、比较。板书:烘云托月 莲花品性。莲的七大品性连线,是非常亮眼的设计。
莲叶、莲蓬、莲藕、莲子的好处也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写?
生:因为作者想要表达莲花君子的气节,而不是些表面的、肤浅而不够高尚。
这些课堂上的设计和王老师的设计理念一一吻合,无一处不精心。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传承是密不可分的。常言道,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文化。所以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例如:《爱莲说》课例中,莲花的特质和君子的比较,不仅是有梯度的学习。而且揭示出爱莲真正爱的是君子美德。周树人 、周恩来 的引入为点睛之笔,体现了文化与传承。
板书设计:
烘云托月,莲花品性独爱莲
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流传
这节课中的教学设计真的是落实了文化的渗透和传承。美之所美,美在此处啊!
二、落实语文要素,实行难文浅教
王老师的每次教学都会依据年级、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来确定教学重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删繁就简集中目标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例中,核心目标是紧扣文艺录文体的基本特征,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坚定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条件目标:
1. 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
3.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4.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先烈的革命事迹,受到一定的感染
(二)整合习题随堂落实
课后习题全部融合在教学中,这是王老师一向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落实的好方法。有机的融入而不是生硬地插入,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王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创造性地融入,这一点值得反复琢磨。
(三)围绕人物还原比较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例中,对自学目标的设计:
1. 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
2. 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表现。
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格。
这个自学人物的构建很值得学习,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借鉴使用。体现了梯度、层次和递进,一下子把人物的轮廓拎了出来。
(四)落实人物精神的传承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段话在教学中被反复强调,在换语境中反复强调。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升华,我看到了一种方式来落实中心,可以拿来借鉴。
三、落实语文要素,读写练不分家。
王老师的每节课后,几乎都恰到好处地设计了小练笔和学生的分享环节。都是对文章学习的延伸和语文素养的落实,不仅融合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且也升华深入了学生们的理解和感悟,可谓是每节课的高潮,同时也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榜样。
(一)分角色来写。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例中,在最后的写作环节,我又被触动到了。王老师的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想得到写李大钊的心声也许不足为奇,想得到写李星华的心声的也许习以为常,但是王老师让同学们分角色,一半同学写一个角色的设计让人动容。听孩子们的文章的时候,我的眼眶里饱含热泪,真是一堂好课啊,学生和老师们都被感动的。
(二)替人物来写
例如:《好的故事》课例中,看视频短片后学生书写(配乐),音乐结束,放笔。水到渠成的自然。
提笔的瞬间你已经不再是你,而是鲁迅,提笔把所有的他改成我,把鲁迅改成我。此处巧妙的设计,独具匠心,一下子把小练笔和文章主旨紧扣起来,化身鲁迅,最能理解作者。
听一听鲁迅的“心声”,一个小小的举动,体现了巡视的目的,是真的在看学生的书写。
好的梦境已经完成了,这样的梦境就是先生的希望,也是中国人的希望。整个课堂就像是一场美好的梦,美得不愿意结束。
(三)替事物来写
例如:《枫桥夜泊》课例中,在最后小练笔的环节。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王老师常常说“学生们写多少,写没写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写的那一刻,你已经成为了……”
王老师每次的小练笔都会选取非常适宜的音乐,同时孩子们一边写,王老师一边巡视、批改。音乐结束即是时间到,然后请画星号的站起来分享,老师刚刚就选好了标注上了,已经运筹帷幄,孩子们也是胸有成竹,每一位的分享都是惊艳众人,更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落实语文要素,学诗意语文
(一)诗意语文理论体系的建构
1. 诗意语文愿景——成全诗意人格
(1) 言语诗性;
(2)审美高雅;
(3)智慧融通;
(4)心灵澄明。
2. 诗意语文价值体系
(1)追索意义;
(2)传承文化;
(3)滋润心灵;
(4)复活感性;
(5) 启迪智慧;
(6)诗化语言。
3. 诗意语文课程理念
(1)注重汉语的诗性品质;
(2)注重文本的审美解读;
(3) 注重儿童的游戏天性;
(4)注重对话的陶冶功效。
4. 诗意语文课程内容
(1) 自然诗意、社会诗意、自我诗意、辩证统一。
(2)工具实践、精神实践、言语实践、辩证统一。
(3) 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意义、辩证统一。
(4)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材主体、辩证统一。
(二)诗意语文教学范式
1. 感性层次:
(1) 整体阅读、感知语象;
(2)复活感性、强化体验。
2. 理性层次:
(1)梳理文脉、品味意象;
(2)整体关照、领悟意蕴。
3. 诗性层次:
(1)诗性表达、融会心象;
(2)通达言意、物我合一。
(三)诗意语文教学策略
1. 举象:还原语言的生命图景;
2. 造境:营构语言的生命境域;
3. 入情:体验语言的生命温度;
4. 会意:感悟语言的生命哲思;
5. 求气:触摸语言的生命律动;
6. 寻根:传承语言的生命价值。
(四)诗意语文复沓技术
1. 教学结构
(1)首尾呼应,一脉相承;
(2)围绕中心,一唱三叹;
(3)层层递进,前后顾盼。
2. 教学方法
(1)核心提问,再三呈现;
(2) 教学语言,排比叠用;
(3)背景音乐,多重渲染。
3. 教学内容
(1) 课文题目,多次审读;
(2) 关键词句,反复品读;
(3) 文本空白,频频创想。
(五)诗意语文的终极旨归
1. 言语诗性
(1)持续而强烈的表达欲望;
(2)基于诗性思维的读写能力;
(3) 诚于中而言于外的良史人格。
2.智慧融通
(1) 柔软的共情力;
(2)透彻的洞察力;
(3)笃实的践行力。
3. 心灵澄明
(1)赤子之心;
(2)空灵之境;
(3)合一之神。
4. 审美高雅
(1)敏锐的直觉感受;
(2)丰富的情感体验;
(3) 高雅的审美表现。
有了这些理论作为依托,我们更明确了方向;王老师的课更是让我们直观的看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知行合一。每一处设计都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