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生命的起源》作者: [英] 尼克·莱恩(Nick Lane)

原作名: The Vital Question

ISBN: 9787569103465

内容简介: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空前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

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能量生产机制从各方面限制了细胞,而一次罕见的一个细菌入住到一个古菌体内的内共生事件,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复杂细胞的演化成为可能。看似偶然发生的单次事件,却因为能量的约束而必经一种演化历程,许多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生命特征,也由此可以通过基本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推断。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取舍权衡生殖力和年轻时的健康,换来衰老和罹患疾病的代价。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从能量角度重新发问。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尼克·莱恩(Nick Lane),演化生物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演化生物学与生物能量学,聚焦于生命的起源与复杂细胞的演化。他还是伦敦大学学院线粒体研究学会的创始成员,也是生命起源研究计划的项目领头人。2010年,他以《生命的跃升》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尼克本人因为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于2015年荣获英国生物化学学会奖。他不仅深耕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还孜孜不倦地参与公众科学普及。2016年,尼克因为在科学传播上的深入付出而荣获英国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章。

◎ 译者简介

严曦,科普作者,科幻作者,职业翻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12年发表科普系列《化学渗透》,是国内首批介绍尼克‧莱恩科学思想的科普作者之一。


精彩短评:

#  真细菌和古细菌的一次罕见内共生,突破了细菌能量代谢的限制,开始了真核生物充满挑战的演化历程。细胞核的出现,有性生殖的意义,线粒体的单亲遗传,还有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的不兼容,一段超脱高中生物课本名词,今人惊喜的阅读旅程。

#  简体版重读。这些年来自己整合的信息让重读体验非常流畅,加上专业的翻译和译注,简体版是绝对的阅读享受,沉浸于使用智力与洞见迭代的快感中。

#  为什么病毒不算活物?因为它自身没有任何新陈代谢能力,完全依赖宿主的能量生产机制。那么问题来了:新陈代谢活动是否是生命的必要特征?不加思索的回答是“当然是”。但根据是什么?病毒利用自身的周围环境复制。但人类也是如此:我们以植物或动物为食,我们呼吸氧气。如果把我们与周围环境隔离,比如头上套个塑料袋,几分钟内就会窒息而亡。可以说,我们寄生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病毒。 54,严格地说孢子不算活着,尽管大多数生物学家都会把它们算作生命,因为它们保持着复活的潜力。能够回到生命状态,当然不能算死了。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对病毒另眼看待:一旦出现合适的环境,他们也会“醒过来”,开始复制自己。

#  认识尼克·莱恩是从《能量、性、死亡:线粒体与我们的生命》开始的(台版译本,Power, Sex, Suicide : Mitochondria and the Meaning of Life)。被这本书彻底迷倒之后,我又找到了它的“前传”:《氧气:改变世界的分子》(Oxygen : The Molecule that made the World)。前两部书,加上拙译的这第三本,构成了莱恩以线粒体为中心的能量生物学三部曲。这是一座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丰碑。

尼克·莱恩的第一个大陆简体译本是《生命的跃升》。在我看来,书是非常精彩的书,但在他迄今为止的四本重量级科普作品中,是最没有代表性的一本。

因为他的力量所在,并不是花团锦簇的诗集式作品(这方面的巅峰,请读马特·里德利的《基因组》);也不是宏大的全景视野以及科学人文的无缝连接(这种经典请读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他的语言“穿透”技巧(对非专业读者的思维而言)不是第一流的,比不上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那样娓娓道来的本事。他没有霍金神一般的光环,也没有阿西莫夫大祭司一般的庄严。

他虽然也变得越来越好斗,不断挑战伪科学、谬论乃至科学界的偏颇现象,但还赶不上道金斯的牙尖爪利。他的文笔起点相当高,但这些年来没有太大的进步。纯论科普作品的文字成就,我最欣赏的反而是系列第一本《氧气》。因为它在文笔、思想和科学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在我看来,《氧气》就是玉一样的文章,后面两部越来越水晶。这第三部,简直是水晶制成的投枪。

这才是莱恩的力量所在:极端锐利的思想,以穷幽极微的科学细节和深厚的思辨功底大力投出,冲击读者的头脑。翻译《复杂生命的起源》的艰苦过程,再次印证了我从初见以来对他的认识:二十一世纪以来最独特、最具冲击力的科普作家。

我最喜欢豆瓣网友毛樱桃对他的一句话简评(选自豆瓣Oxygen短评区):“这人是真不拿读者当外行啊,什么专业名词都往上招呼。头回被一本科普书折磨得死去活来!”

是的,这就是莱恩。在本书的绪论中他还记得你是个非专业读者,装模作样说:我会尽量少用行话,多打比方。术语很简单的,多看看就懂了。接下来开始讲历史,就不太对劲了。怎么看,怎么像一章生动活泼的文献综述。进入戏肉章节,名词们开始蜂拥而至。逻辑之复杂纠结,各方观点之此起彼伏,你会开始怀疑,这到底是论文还是科普?

这是一个精神动物,一个偏执狂。一个蝼蛄掘地求长生的探索者,掘一阵就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星辰;一位怀着赤子之心的熊状大汉,相信读者对生物化学反应原理和他有同样炽烈的好奇心。

相信很多读者是跟着比尔·盖茨的年度推荐找到了这本书。然而盖茨在此的意义不是他有钱或者视野高妙。意义在于,盖茨有世上罕见的条件和心境,可以客观真诚地道出:如果困在荒岛上过一年,只能带五本书,那么什么书才能和他的大脑party至高潮。大脑这个东西很贱,就需要受折磨,才会分泌让你欣快的物质。大脑喜欢两种毒品:新的信息;严整的逻辑与秩序。莱恩的作品从不缺乏这两者。在《复杂生命的起源》中,两者都呼啸而来。

这本书雄心勃勃。它讨论两个生物学中皇冠明珠般的课题:拥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即“复杂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生命本身是怎样起源的。莱恩给出的回答当然是一家之言。然而他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颠覆,逻辑之严整,证据之充分,对读者的期望之高,在我几十年的科普阅读中都是独一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差不多被他说服了。

于是我惶然提起译笔,再一次接受他的折磨。

——严曦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杂生命的起源》作者: [英] 尼克·莱恩(Nick 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