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是《菩提道灯论》的第五堂课。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前弘期的一桩大事——顿渐之争,然后又讲到了朗达玛灭法,再后来说到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势不两立,最终导致整个吐蕃王朝的分崩离析,而赞普的后代们纷纷四散,逃亡到吐蕃的各个地方。
那么,朗达玛灭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使用了各种方式来破坏和消灭僧团,以致于后来整个卫藏地区都没有出家人,完全没有僧团的存在。这样自然就没有可以传戒的僧人,也就是说,戒律的传承就此中断了。那一年是西元841年,就是所谓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也就是前弘期的最后一年。
那么,后弘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怎么开始的呢?在这里就出现了两条线索,在历史上称为「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先来讲讲有关「下路弘法」的这一部分。
后弘期之下路弘法:贡巴惹塞
三贤士传授出家戒
朗达玛灭佛,前弘期的结束是在西元841年。四季更迭五十载之后,在西元892年,一位名为贡巴惹塞的大师出生了。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卫藏地区,一种说是在青海。总之,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原本贡巴惹塞自幼信奉的是苯教,也就是藏地的古老宗教,所以现在的苯教也有关于自己的贡巴惹塞的故事版本。贡巴惹塞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对佛法产生了兴趣,继而趣入了佛门。直到大概二十岁左右,也就是西元911年,他在三位大师面前剃度出家,法名为格瓦惹塞,翻译成中文是善明。由于他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所以后来人们都称他为贡巴惹塞,也就是意明的意思。他当时出家的具体地点,就是现在位于青海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寺,现在仍是一处很有名的佛教圣地,很多人都会去朝拜。
在阿琼南宗寺,贡巴惹塞是在哪三位法师跟前领受出家戒?又怎么领受出家戒的呢?据说当时在朗达玛灭法的时候,中藏地区有三位出逃的僧人,他们一路辗转,最后来到了青海。这三位僧人分别是:玛尔‧释迦牟尼、尧‧格维穹乃,以及藏‧饶塞,人们简称为「玛尧藏」,或者「三贤士」。
现在青海一带,当时的几座寺院仍在,而且还保存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参观,这样就可以多了解这三位贤者的事迹。是哪几座寺院呢?一座是在西宁市的大佛寺;还有一座就是前面提到的,贡巴惹塞受出家戒的那座寺院,也就是位于现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寺;另外一座很重要的寺院也是在青海,是位于贵德县的白马寺,贡布惹塞圆寂之后的舍利就保存在这个寺院;还有一个寺院,是位于化隆县的丹斗寺。就是这几座寺院,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青海的话,可以顺路去参观一下,或者也可以自己查一查,了解一下这几座寺院,我今天就不做太多的介绍了。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也许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通常在受具足戒的时候,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来传戒,而是必须具有一定规模、固定人数的僧团来传戒,这样才能完成出家受戒的仪式。但是,当时传戒的只有玛尧藏三贤士,显然不符这个规矩,因此就从当地找来了两位汉地的僧人,也就是汉传的出家人,一起给贡巴惹塞传戒。所以,现在能看到我们藏族僧人的袈裟坎肩袖子的部分,有一道蓝色的线绣滚边,据说这个蓝边就是为了纪念当时这两位汉地僧人而留下来的。
贡巴惹塞传戒
接着再来讲讲贡巴惹塞。西元916年,贡巴惹塞大概二十多岁时,又有六位佛教徒来到青海一带,想请玛尧藏三贤士授予他们出家戒,但是三位大师却回覆说:「我们年纪已是风烛残年,没有办法照顾学徒了。」于是,就建议让他们的弟子贡巴惹塞来给他们受戒。但是,通常一位僧人要在受了具足戒或者比丘戒十年之后,才有资格给别人传戒,所以那个时候的贡巴惹塞还不够资格。关于这个问题,律典中有一些特别的开许,加上由于贡巴惹塞对律典非常的精通,而且他的品德或各方面也都具足了很好的条件,最后贡巴惹塞就代替他的上师们,为这六位佛教徒传授了出家戒。
西元926年,这六位僧人其中的一位——邦贡‧益西永仲,将出家戒传给了崇‧益西蒋才。大概又过了十年之后,也就是西元936年,崇‧益西蒋才三十多岁的时候,传戒给了十二位来自中藏的人。这十二个人中有一位比较著名的是——卢美‧西喇慈诚。他为什么比较出名呢?因为他在受戒之后,就回到了中藏地区,然后在他34岁的时候,也就是西元949年,在拉萨建立了寺院和僧团。从西元841年朗达玛灭佛,直到这一天,整整过去了108年。也就是说,西元841年是前弘期的结束,西元949年才是后弘期的开始,而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的空档,足足长达了108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顺便提一下,这位卢美‧西喇慈诚当然也有很多弟子,当中的四位比较著名,人称「四柱徒」。在这四人里面,俄‧强秋迥内、祥纳囊巴‧多杰旺秋,他们两位后来都成为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这样就大概讲解了后弘期中「下路弘法」的这一部分。
僧团的重要性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灭佛、灭法,不一定是说没有了寺院,或者没有了佛像,而是指「没有了僧团」。「僧团」才是整个佛教的灵魂、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修行佛法的人可以分为两种: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家人基本上都有很多俗务,需要瞻前顾后。而出家人不一样,他们是全身心的将所有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到佛法的研究、学习和修行当中。就像专业人士一样,学佛就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要务,而且不仅要自己修行,还有肩负开导他人的责任。因此,出家人比较像是佛法弘扬和法教护持的核心人物,自然就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是佛法的灵魂和根本所在。
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这段中藏地区所谓没有佛法的年代,并不是说没有了寺院或者佛像,而是指没有了出家人、没有了比丘,也就是戒律传承的中断。这就有点像是一台电脑没有软体系统,光只有一支手机就成了板砖一样。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团的延续,或者说僧团的和合,才是佛教绵延和流传的根本,才是佛教真正的血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说僧团重要性的原因。
后弘期之上路弘法:拉喇嘛叔侄
回来接着说后弘期。前面提到,后弘期有两条线索: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下路弘法主要就是来自贡巴惹塞的戒律传承。那么,有关上路弘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那就要回到上堂课最后提到的这对「拉喇嘛叔侄」。
益西沃三伟业之一:推进上路弘法
上堂课我们讲到,在朗达玛的儿子云丹一派的穷追不舍之下,俄松的姪子吉德尼玛衮,最终逃到了当时的象雄,也就是现在的阿里一带,成为当地的王。为了避免后代再发生冲突,他就将领土分为三份,分给三个儿子来统治,从此就有了「阿里三地区」或「阿里三围」这样的一个说法。其中布让一带,由二王子扎什德衮统治,后来他便在此建立了著名的古格王朝。他的两个儿子之中的小儿子松埃,出生于西元965年,长大以后成为古格王朝的第二代君王,之后落发出家,法名「拉喇嘛益西沃」。不仅如此,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也全部出家为僧,由此可知他对佛法的投入和虔诚,可见一斑。
西元十四世纪之后,很多藏族学者所写的文献当中,都对这位拉喇嘛益西沃,交口称赞、评价甚高。为什么呢?因为在益西沃时代,有三大伟业,从根本上影响和推动了佛法在藏地的弘扬。是哪三件伟业呢?第一个就是上路弘法的推进,第二个就是迎请了阿底峡尊者,第三个就是新译密教的伊始。不仅如此,相传益西沃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为了佛法的弘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更是令后人敬仰备至。
先来讲讲第一点上路弘法。从朗达玛到益西沃,一共是146年,经历五代。在这一百多年当中,佛教在藏地每况愈下,岌岌可危。尤其是在益西沃统治的阿里地区,人们主要的信仰是当地的原始宗教,而佛教则是日渐衰微。不仅如此,在中藏更是完全没有了僧团,那个时候在藏地就出现了很多从佛教衍生出来的各种邪教,不如法的情况铺天盖地。
比方说,当时有些人宣扬说,「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们就不信因果、胡作非为。当时从印度也来了不少歪门邪道的班智达,打着密教的旗号肆无忌惮、无法无天。那个时候拉喇嘛益西沃还没有出家,还是古格王朝的国王松埃,他仅仅靠着自己从经论典籍上学到的内容,就觉得这些现象是非常不如法的,尽管他夜以继日地治理和规范,还是觉得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要请印度大师和学者们进藏,继而弘扬正信的佛教。
总之,他先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王位,把江山交给了自己的哥哥,然后自己落发为僧,得法号「益西沃」。接着,他在阿里建立了托林寺。「托林寺」是有史以来,阿里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现在还在,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去朝圣。益西沃迎请了几位印度的班智达入藏传法,其中一名班智达叫做达摩婆罗,和他随行的三位上首弟子人称「三波罗」,他们四人一同将戒律传入了西藏,也就是将出家戒传给了藏族人,从而恢复了藏地的僧团。这一脉的戒律传承,称为「西律」。
总的来说,在朗达玛灭法之后,卫藏的戒律传承就中断了。后弘期伊始,较早出现的戒传,就是从青海一带由贡巴惹塞传入卫藏的下路弘法一脉,也可以叫做「东律」。稍晚一些后,从西边阿里地区的上路弘法,也将戒传传入于卫藏,就是「西律」一脉。这两脉戒传相续传至卫藏,逐步恢复了卫藏地区的僧团,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在卫藏开始重整的里程碑。另外,这两脉戒传,加上后来大概在十三世纪初,由喀什米尔大师释迦师利,传入西藏的「班钦统律」这一脉,总共三者,统称为「西藏三大戒传」。至今为止,在藏地出家人的戒传,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律」和「班钦统律」这两脉,「西律」基本上已经失传了。噶举派,尤其是噶玛噶举派,就是以「班钦统律」为主。
益西沃三伟业之二: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
以上基本上就是益西沃所做的第一项伟业——推进上路弘法,把戒传传入西藏,对恢复藏地僧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他的第二项伟业是什么呢?就是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上堂课也提到了,虽然益西沃是第一位迎请尊者入藏的,但是他并没有成功,最终是由他的侄子强丘沃,将尊者请入藏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法1:益西沃的牺牲——
关于益西沃迎请阿底峡的故事,有两种说法。先说第一种说法,也是在藏地比较盛传的,广为人知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传,当时古格王朝旁边有一个国家叫做卡偌。卡偌以前也是属于吐蕃的,但是据说后来被伊斯兰教所统治,可能是位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一些人说,是因为卡偌和古格之间发生战争;也有人说,是因为益西沃,去卡偌筹集迎请阿底峡入藏,要供养给他的金子。反正,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总之益西沃就被当时卡偌的国王抓了起来,五花大绑,送进了卡偌的监狱。卡偌传话送信到古格,给出释放益西沃的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古格要向卡偌投降,而且信仰要改为伊斯兰教;要不然就得拿和益西沃体重等同重量的金子来,才能将他赎回去,若不然,只能撕票收场。
益西沃的侄子强丘沃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叔叔赎回来,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就为了筹到足够的金子。最后,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筹到了不少,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当他把这些金子带到卡偌赎人的时候,秤出来金子的重量,有一点不足益西沃的体重。于是,卡偌国王就拒绝放人,强丘沃只能束手无策地来到牢房门口,对益西沃说道:「恩叔!以现在的情形来看,如果我们和卡偌开战,那就会生灵涂炭,有无数的人因此而遭殃,会造作更大的业。但是,如果我们向卡偌投降的话,就要放弃佛教的信仰!现在看来,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我回去筹集更多的金子,才能把您赎回去!在这之前,请您务必祈请三宝,累积更多的福德才行。」
听到侄子强丘沃这样一说,益西沃就笑着回覆他说:「原本以为你只是一富家子弟,娇生惯养,拈轻怕重。现在看起来,你已然能够继承祖业了,我也可以如释重负了!我毕生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在藏地建立一套正统、完善的佛教制度和法规。可惜,如今风烛残年,又受尽了他人的折磨和摧残,身体已然残废。就算能活着出狱,也是命不久矣,恐怕无力再去做更多弘法利生之事。如果是为了我浪费这万两黄金,会深深感到愧对三宝!无始以来,我未曾有机会,为了佛法而捐躯。今天若能如此,实属千载难逢,岂能错失良机!你筹到了这么多金子已经很不容易,不必筹来更多,至于这位国王,更是不要给他一分一毫!你要把这些金子带到印度,想方设法迎请到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并麻烦你转告他:『我益西沃,为了尊者和佛法,愿意万死不辞!请他务必生生世世摄受我!请如我所愿的,务必进藏弘法,也请尊者加持我,我们来世再见!』」
益西沃向强丘沃这样交代之后,又对他说:「强丘沃,你要是能谨遵祖辈的教诫,修复而且供养拉萨桑耶寺等等诸大寺院,我便觉得心满意足!所以,你要是能在此立誓,那就再好不过了!」虽然当时的益西沃已经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特别可怜、凄惨的样子,但是他心中依然为了藏人、为了佛法,而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此情此景,强丘沃更是万分的感动,便在益西沃面前承诺立誓:「无论千难万险,一定会不负所托,达成所愿!」强丘沃就拜别了益西沃,离开了卡偌,也就在不久之后,益西沃便圆寂了。
强丘沃回到藏地之后,心中铭记叔叔的嘱托。为了迎请尊者入藏,他努力想物色一位可以托付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位最佳人选,他就是纳措译师慈诚嘉瓦。强丘沃把他找来对他说:「我叔侄二人,曾经派人携重金前往印度迎请尊者,可惜无果。此番请你务必要不遗余力地恳请他入藏弘法。这里有一些供养尊者的黄金,在藏地能筹到如此的金额,实属不易!可谓是整个藏地的全部财产!要是这样,尊者还未能前来,那便无慈悲可言了!还请你这样如实的转达给尊者。」
强丘沃此刻可以说是声泪俱下,而这位纳措译师本来并不打算前往,但是听强丘沃这么一说,又转念想到为了藏地,「拉喇嘛叔侄」何等的辛劳,拼命筹来这么多的黄金,突然觉得相比之下,自己却是那么的幸福。加上强丘沃泣不成声的模样,更觉得深受感动,连自己的身体都在不停地颤抖,两泪纵横,不敢直视强丘沃,就这样答应了强求沃。他说道:「无论这一路多么艰难困苦,无论遇到任何情境,他都一定会将尊者请到藏地!」
不久之后,纳措译师就启程去印度了。强丘沃送了他很长一段路,临别的时候,他对纳措译师说:「虽然这次的旅程一定会非常辛苦,但请你务必尽力而为,回来之后我会好好的赏赐你的!」纳措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征程。
——说法2:益西沃培养藏族译师——
刚才提到益西沃迎请阿底峡尊者的故事,有两种说法。刚才讲的这个版本,就是很多历史传说当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但是,在1482年,一位叫做俄旺扎巴的古格班智达,参考托林寺所保存的古老文献,撰写过一部有关拉喇嘛益西沃的传记。其中并没有提及,有关益西沃死在卡偌监狱的事情,反而书里描写「益西沃曾在古稀之年,撑着拐杖转绕托林寺。他还进行了三年的闭关,其间除了一位侍者之外,不见任何人」,等等类似的一些记载。而且,在这部传记中还提到,益西沃最后圆寂在托林寺自己的居所里。
这么一说,这个用金子赎人的故事是怎么一回事呢?近几年,在哲蚌寺找到的一部叫做《上师传承历史》的文献当中,大概在十二世纪撰写的,有这么一个记载。之前我们提到过,益西沃本来是古格的国王,后来为了出家,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哥哥阔热。阔热有个孙子叫做沃德,生性暴戾而且好战,一生中跟周围好几个国家都发生过冲突,最后被卡偌的国王俘虏。对方要求,用与他的身体同等重量的金子来赎人。所以,当时古格王朝上上下下都为了他筹金,但是就在这段时间,还没有等金子送到,沃德就越狱了。可惜,没过多久,在逃回古格的路上,就不幸中毒身亡!这些金子送到卡偌的时候,为时已晚,沃德已经不在了。
当时益西沃想,这黄金万两如果可以尽其所能的,以最大的程度用于利益众生,那才算是对亡者最好的行善。因此,他觉得要把赎金用在佛法的弘扬和传播上,就精心挑选了大概五六名聪慧过人,年纪大概在一二十岁的藏族少年,去印度主要是喀什米尔一带学习深造,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译师。同时,也让他们要从印度请回一些班智达来藏地弘法利生,而且最好是能带回一些珍贵的经书,让藏族人可以更好的学习佛法。益西沃还找来一位老师,像是一位领队,来带领这些年轻人前往印度。这位老师是谁呢?就是著名的大译师——仁谦桑波。他是一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会儿会再讲。总之,仁谦桑波,就带着这五六位少年和几位随从的侍者,一共21人,就这样远赴印度了。
这21人抵达印度后,的确请到了一些班智达进藏弘法,但是之前也提到,益西沃的夙愿是能够在藏地建立一套正统、完整、全面的佛教体系和制度。这些请来的班智达,大多数只是熟知和通达自己比较专攻的领域,无论是知识还是水准,都没有办法达到益西沃的标准,完成他的设想。同时,益西沃也有所耳闻,在印度有一位班智达叫做阿底峡,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德高望重、声名远播,对佛法和教义都有非常全面透彻的了解。因此,益西沃非常的希望能够将阿底峡尊者迎请入藏。
这个重任,他就交给了一位叫做嘉‧尊竹僧格的译师,非常可惜的是,译师并没有成功的将尊者请入到藏地。他把一路的见闻以及尊者的答覆,汇报给益西沃之后不久,就再次返回印度,到超戒寺跟随阿底峡尊者,继续学习佛法。而此时在藏地的益西沃,年事已高,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与世长辞了。
为什么尊竹僧格译师,没有请到阿底峡尊者呢?现在我还没有找到非常准确和清楚的文献,来说明这一部分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大概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当时在印度已经远负盛名,在超戒寺又身兼重任,可以说是寺院的顶梁柱。加上那个时候在印度人眼里,藏地尤其是阿里地区是非常偏僻的地方,是穷乡僻壤,所以不论是当时的国王,还是超戒寺的执事们,都不愿意尊者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因此,阿底峡尊者一直没有得到他们的允许,也就没有办法成行。
到此为止,就是说完了有关益西沃迎请阿底峡尊者的两种不同说法,至于孰真孰假,就很难说了。总而言之,益西沃没有成功的将尊者请到藏地,所以临终时嘱咐他的侄子强丘沃再接再厉。强丘沃为了能够完成叔叔的遗愿,特派纳措译师前往印度迎请尊者,实现叔叔生前要在藏地广传正法的弘愿。
——强丘沃派遣纳措译师迎请阿底峡——
下面,我们来讲讲纳措译师到了印度之后的情况。
纳措译师一行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阿底峡尊者所在的超戒寺。超戒寺是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应该是在现在印度的比哈尔省境内。超戒寺也叫做超行寺、超严寺或者戒香寺,是古代印度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八世纪波罗王朝的时代,由当时统治国家的第四代国王达摩波罗创建。西元1203年,穆斯林摧毁了超戒寺,现在我们只能看到遗址的断壁残垣。这座寺院是继那烂陀之后,印度最重要的佛学院之一,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它也曾经是密教的学术中心。这座寺院曾受波罗王朝历代国王的护持,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就可以得到国王授予的「班智达」学位,因此这里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大师,都是来自超戒寺。有谁呢?比如说噶举派的祖师那洛巴,阿底峡尊者,还有后来到西藏的释迦师利跋陀罗等等。
纳措译师一行人抵达印度之后,到了超戒寺前面的恒河边上,终于渡过恒河行至寺院门口时,天色已晚,寺院大门已经紧锁。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在寺院门外的角落先过夜。天亮之后,纳措译师一行人在门外诵经,诵经的声音,被在寺院里面跟随阿底峡尊者学习的尊竹僧格译师听到了。译师一听,知道是藏族人,就出来探个究竟,并用藏文询问纳措译师一行人:「你们为什么来这儿呢?是为了迎请班智达呢?还是为了学习佛法呢?」
在寺院外面的纳措译师一行人,这一路的艰辛,全是外国人、外国话,这个时候突然之间,听到了熟悉的藏文、熟悉的声音之后,不要提是有多么的开心和激动了,有点像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激动过后,他们就回答尊竹僧格:「我们都是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而来。」尊竹僧格一听,马上就说道:「你们千万不能跟别人,或者超戒寺的人说,你们是为了迎请尊者来,这样他们会很不高兴。你们要先稳住,什么都不要说,做出一副假装来学习的样子。等到机会成熟的时候,我会告诉你们怎么来迎请尊者。」
于是,纳措一行人就一直留在超戒寺学习佛法,过了差不多一年多,才终于有一个机会告诉尊者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阿底峡尊者听后说道:「看来藏地国王真是一位大菩萨在世,菩萨的话我们怎敢违背!为了佛法的兴盛,尤其你们又如此不远万里来到此地, 这次我一定想办法去一趟藏地,满足你们的祈愿。」
尊者还特别为此祈请他的本尊——度母,度母告知尊者:「此行进藏利益会非常大,特别是会利益到一位在家居士。」这位在家居士具体是谁,我们之后再说。不仅如此,尊者也特别为此去了金刚座祈请和占卜,结果也是一样。阿底峡尊者这才最终下定决心,要远赴西藏弘法利生。同时,他也跟当时的国王和超戒寺的执事们有约在先,此行只去三年,三年之后就会返回印度。
不久之后,他们就启程去藏地了。路经尼泊尔的时候,很遗憾的是尊竹僧格译师在途中圆寂了。阿底峡尊者说,「译师去世了,就等于我的舌头没有了,去了藏地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他这么一说,纳措译师就说:「在藏地还有著名的仁谦桑波等很多译师,而且一些比较简单的对话,自己也可以翻译,所以尊者一定要前往西藏。」阿底峡尊者便没有回返,直抵阿里。
益西沃三伟业之三:开创新译派
前面提到,有一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译师就是仁谦桑波。他为什么重要呢?前面我们讲到,益西沃时代曾有三大伟业,对藏传佛教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上路弘法,一个是迎请阿底峡尊者,还有一个就是新译派的开创。
「新译派」主要指的是密法的翻译和传承。在藏地佛教前弘期的时代,直到朗达玛灭佛为止,虽然也有一些密乘的经论和教授口诀翻译成藏文,但是相对来说,数量还是比较有限。尤其是朗达玛灭佛之后,基本上在藏地只剩下一点关于戒律的传承,之外就是经论的一些口诀教授的传承,其他几乎都不复存在了。刚刚也讲到,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的一百多年当中,形形色色的邪教在藏地四处流传,那个时候有什么来自印度的蓝裙班智达和红色阿闍梨等等,基本上都是打着密教的名号,以密法内容的基础上行各种邪门歪道和群魔乱舞。所以,那个时候基本没有正统的、正宗的,专业和学术的藏文密法典籍和教授在藏地流传。而这些打着密教旗号的邪教,和遵循律典的显宗之间,又完全水火不容,各说各的,导致当时的情况更加的混乱。
仁谦桑波在年少的时候,就曾远赴印度,主要在喀什米尔地区学习佛法,后来回到藏地,得到益西沃的青睐和赏识,请他带领二十几个人的队伍,前往印度学习深造。他又在印度学习了很多年,无论是佛法的典籍、理论和教授,还是密法的内容和修行,可以说都是受过正统教育和完整的学习。加上他精通藏文和梵文,再回到藏地的时候,就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尤其是密法典籍。他也翻译了不少医学的典籍,对藏传的医学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他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密法,打下了一个全新的正法根基,从他开始的密教,后人称为「新译派」,在他之前翻译出来的密法典籍以及流传的教授口诀,就称为「旧译派」。
很多人或许没有听过「旧译派」或者「新译派」的名词,如果换个说法,可能很多人就会非常熟悉,那就是「宁玛派」。「宁玛」的藏文就是「旧」的意思。因为宁玛派自称主要的修行传承,都是来自旧译的部分,也就是以前弘期留下来的密法内容和教授,作为他们主要的传承,所以他们自称「旧译派」。但是,在藏文中省去了一个「译」字,只剩「旧」字,所以就变成「宁玛」这个词。
那么, 阿底峡尊者抵达藏地之后,强丘沃是怎么迎接他的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回分解,谢谢大家!
-17th Karmapa 转自Karmapa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