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读《文化苦旅》,静静触摸文化写就的历史(二)

岁月苍苍,史海茫茫,于人于事,我们更易获取或深或浅的从前和过往。

《废井冷眼》与《宁古塔》两篇,是我沉浸《文化苦旅》其间忧忿稍得舒缓,关切饶有余兴的所在。为什么呢?我的出生地就是黑龙江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与宁古塔及流人文化遗存等正位于此。获誉在余秋雨先生有限篇章的文化著述中被两度提及,实为桑梓之幸,实为后辈之荣。

渤海国石灯幢(网图)


宁古塔遗址(网图)

——这几个老人,是清代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南方大学者。

幸好,这一代果然荒草遍地,人烟稀少,没有一座破庙,一张门贴,能勾引起他们对文化的记忆而徒生伤感。但是,今天的这几块石头,唤醒了他们心中一个早已封闭的角落。

打破沉默的是那个走在最后的老人,他只轻轻吐了四个字:“李白醉书。”立即有一个老人接口:“渤海国!”

怪不得,我第一次来考察时在井口伸头,看到的是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底下总有水源,它们渐渐又都有了波光。但伸头一看,与我在渤海国遗址看到的一样,冷眼,总是冷眼。

其实,火山口也是一个废井。他的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当然,这超出了那几个流放学者的知识范围。

废井,冷眼,流人,拾遗,这就是《废井冷眼》一篇的基调元素。与其背后承载的盛唐及属国的繁景荣光相比,显得那么的卑微与凄凉,倒是应和了清王朝对流放文人的残酷与冤枉。一度成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曾与大唐东西辉映,文化上互通共融。然而,当渤海国被契丹所灭时,作为宗主国的唐王朝早已改朝换代了。

蒙冤发配到宁古塔的文弱书生,从盼望平反昭雪,到惦念父母妻小,直至背诵诗文自救,最后彻底放弃,宁可“自贬”为不识字的草民。简直是封建政权对于文化的无情碾压和摧残,客观上,却为当地带来了中原的文明,南方的开化。

历史是冰冷的,文化是鲜活的。不论是中原王朝文化传承的一脉赓续,还是边夷政权碎落文明的散失和偶拾,都是华夏民族千年古国生生不息的人文厚重,沿袭至今,泽被后世。我们在深切回望历史,历史也在冷眼注视现在。琉璃井可以被废弃,文人学者可以被流放,可是,文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亘古生机,永不干涸,永远存续。

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

政见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有了朋友,再大的灾难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除了享受友情之外,流放者还想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情。

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宁古塔的荒冷,在《宁古塔》一篇中,笔者并没有集中大段的描述。然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东北边塞之极寒,在全球气候变暖之下依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何况莽原千里、人迹罕至的数百年前呢?极端恶劣的不止气候和自然环境,陷入悲惨的也不止生活条件。作为文官和学者,内心的禁锢与伸冤的无望才是最大的戕害。还有,累及家人和族属也会让他们愧憾终生。

奇怪的是,放下了政见不合和利益对立,于毫无等级差别的流放生涯,文人们终于返璞归真,惺惺相惜。不再有尔虞我诈,不再有争名逐利。情谊纯净了,内心清澈了,就像头上的阳光,身旁的流水。此外,顾贞观搭救吴兆骞的感人典故,不仅让我看到了无惧株连不畏艰险的文人风骨,更领会了东北人豪爽和重情义的精神恩惠。

哀莫大于心死,甘受逆境才会有绝地反击。只要精神不灭,文化的生发从来不挑剔土壤。于是,在捡野菜、拾马粪、烧石灰之外,教书、教耕作和商贾以及文化考察等滋育后世的义行,前所未有地在这片蛮荒之地生根开花。

在篇尾,余先生低头静穆,向来自于江浙沪等“熟悉地方”的他们,以及虽去远年却是苦难中高贵的灵魂祭奠。作为生长于宁古塔大地的无名后辈,这份遥祭,请算上我一个!

我的家乡宁安市(县级),名称即来自于清代宁古塔将军的设立;而辖区内史称“忽汗府”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址域,后来定名渤海镇。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溯源,宁安市渤海镇还出产一种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响水大米,核心产区只有几亩地,因其产量小宣传少,在省外的名声远不如五常大米。可是,您千万别小瞧了它,由于生长周期漫长,玄武岩石板地日照积温充足,该米色香味俱全,营养上佳,成为史上知名的皇家贡米。有相关资料为证。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当时渤海国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品之中,就有响水大米。由此可见,历史上响水大米的名声之盛。自唐代以来,至宋、元、明、清,响水大米始终是历朝贡米,为皇室所享用。新中国成立后,响水大米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米。

还有,原渤海国境内,原宁古塔治下,坐拥着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据百度百科,镜泊湖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被居住在这里的满族先民——靺鞨人称为忽汗海,辽称扑鷰水, 金称必尔腾湖,清初宁古塔流人以湖水照人如镜而命名为镜泊湖,沿用至今。建国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外政要先后莅临视察,故景区内设有元首楼专供接待。值得一提的是,有感于自然瑰丽的湖光山色,小平同志欣然题写“镜泊胜景”的妙语,叶帅也深情书赠“山上平湖水上山,北国风光胜江南”的佳句。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响水大米与镜泊湖早已成为鲜明赫亮的家乡名片,为招商引资与文旅发展助力添彩。由于种种社会经济原因,占据振兴东北天时与鱼米之乡地利的宁安,开发转型的进程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尽管如此,我依然痴心不改地热爱这片土地,还有那些浸透着丰厚历史文化的遗产和风物。我更相信,在废井冷眼的注目下,在宁古塔流人的瞩望中,古老的家乡不会一直没落,不会一直消沉。

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我们汗颜当下,我们不负今后,不仅笃信历史的兴废,而且崇尚文化的轮回。



人间文品 品人间美文,赏人间美景,让我们一起携手经营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愿您带着轻盈的行李、丰盛的自己,用心感受着美好人间。

欢迎投稿!风无情五七携全体编委会人员向您问好并期待您的加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才读《文化苦旅》,静静触摸文化写就的历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