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骂孔子“累然如丧家之犬”,为何他却不怒反笑?

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隳三都失败,被迫离开鲁国,开启了14年的周游列国生活。

01

公元前498年,孔子计划削弱三桓势力,设计了隳三都的计划,结果功败垂成,三桓也因此对孔子起了戒心,计划赶孔子下台。

孔子知道自己在鲁国待不下去了,但他舍不得就这样放弃,迟迟不愿离开。子路耿直,劝孔子尽快离开,孔子说再等一等。

孔子在等的,是鲁国即将举行的郊祭。按照当时的规定,郊祭结束后,国君会把祭肉分给大夫们,表示对大夫们的认可。孔子认为,如果国君还会将祭肉分给他,就表示还会重用他,如果没有分给他,就表示不会重用,那时他就真的要走了。

结果,郊祭大典后,孔子没有收到祭肉。孔子只好带着一众弟子离开。

一路上,孔子都走得很慢,他还在期待鲁定公和季桓子派人来挽留他。当他走到鲁国边境的时候,季桓子真的派人来了,不过却是来送行的。

就这样,孔子带着满腔的不舍离开了鲁国。

02

孔子先去了卫国,因为卫国的国君和鲁国的国君一样,都是文王的后代,所以两个国家关系还不错。另外,卫灵公也还是个不错的君主,孔子既然是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要找一个明君。

孔子到了卫国后,卫灵公非常开心,他问孔子,鲁定公给你开多少工资?孔子说:“6万斛”。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了,但是卫灵公接着也很豪气的给孔子开出了6万斛的高薪,可见卫灵公当时是非常重视孔子的,是打算重用的。

但是卫灵公有一个宠臣叫弥子瑕,这个人还是子路的亲戚。他知道孔子来投奔卫国,想拉拢孔子,就让子路邀请孔子住在他家。但孔子知道弥子瑕不是什么好人,就拒绝了。于是弥子瑕怀恨在心,就在卫灵公面前说了孔子不少坏话。

另一方面,卫灵公当时是主战的,而孔子最不主张各国打仗,觉得吃苦的都是老百姓。所以有一次卫灵公向孔子讨教如何打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自己没学过,不知道。卫灵公之后也就对孔子态度冷淡了很多。孔子之后就离开了卫国。

03

离开卫国的孔子,辗转在陈,曹,宋,郑等地,漂泊不定,受尽磨难。

有一次,孔子在宋国一个叫匡地的地方,被一个叫简子的人派兵包围了,眼看双方要起冲突,孔子拦住了子路,让子路弹琴,他则跟着琴声唱歌。结果围着的人自动退去了。

原来这是一场误会。孔子有一个弟子颜尅,曾经跟随三桓的家臣阳虎占领过匡地,当年阳虎曾对匡地的百姓施暴,匡地的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偏巧这个阳虎和孔子长得有点像,所以匡人就把他们误认为是阳虎了。

匡人围了孔子师徒,本来子路他们是打算开仗的,但是孔子知道以暴制暴只能两败俱伤,所以他才让子路弹琴。匡人看到他们一直在弹琴唱歌,觉得不像阳虎的作为,就自动撤退了。孔子用智慧化解了一场危机。

04

在郑国时,有一回孔子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在城门口找弟子们。看上去十分落魄。

与此同时,弟子们也在找孔子。子贡在路上遇到一个人,说城门口有一个人,高个子,头很大,但腿比较短,落魄的像个丧家之犬,子贡觉得很像老师,就赶到了城门,果然看到孔子站在那里。

子贡找到孔子,把人家形容他的话告诉孔子,孔子不但没有生气,还大笑说:“确实是这样啊”。

05

被别人说成丧家之犬,孔子为什么不怒反笑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孔子认为外表并不能代表内在。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贡告知孔子后,孔子说了一句话:“形状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容貌形状是不重要的。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一个人的才能德行不是靠外表来衡量的,我们尚且能如此理解,何况有大德行的孔子呢?

二,孔子六十耳顺,早已能欣然接受任何调侃或嘲讽。

孔子当年出鲁国时,就已经55岁了,在外漂泊多年,早已到了六十耳顺的年纪。而六十耳顺这句话,本来就是孔子给自己的评价,他本人也的确做到了六十耳顺。

孔子在外漂泊的这些年,遇到了太多不理解他、攻击他的人和事了。

孔子在楚国负函的时候,有一个人迎面有过,高唱“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一天不如一天了呀?以前做错了就算了,今后一定要改啊。算了吧,如今从政很危险啊!”

这个人是蔡国的隐士接舆,当时楚国强大,蔡国为了避开楚国,迁都到了州来,负函因就成了楚国的领地。接舆不愿离开负函,就隐姓埋名。但是他心里还是忠于蔡国的,他不想让孔子投奔楚国,就说了这些话劝孔子。但是这话说得是真不好听。

那么孔子听到这些话生气了吗?没有,他反而知道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想要追上这个人去劝说他不要隐居,而要站出来为国效力。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再怎么努力,都会有人不喜欢你,都会有人讨厌你。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而一个成熟的人,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明白自己为何而做,为何而活,所以根本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孔子这样有大智慧的人,自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三,孔子认可“丧家之犬”的评价

(此观点是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孔子认为“丧家之犬”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精妙的比喻。这比喻不是对他的比喻,而是对所有人的,对全人类的比喻。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整个人类就像是被抛弃的孤儿一样,我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这和丧家之犬无异。

这个说法有点不好理解,很多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我们整个人类也有家,地球就是我们的家园啊?可是,我们却无法解释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的归属感。如果我们很确定自己的家园,又为什么会没有归属感呢?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人类永远都在寻找家园。

因为以上原因,孔子实在没必要对“丧家之犬”的形容而生气,反而大笑认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骂孔子“累然如丧家之犬”,为何他却不怒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