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处且寻根

名师优课——小学语文王崧舟公益网络训练营在《枫桥夜泊》后,随着讲座《核心素养视域下诗意语文新发展》落幕。

三天,六节课,六场讲座,让我更深刻的认识王崧舟——文化的守望者,更加感叹诗意崧舟,崧舟亦诗

王老师的课堂,有一种文化自觉,站在文化的视角,以文化的情怀来重新审视每一篇课文,课堂最终的落点一定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好的故事》中的鲁迅精神,绝望中的希望;《爱莲说》的莲文化,君子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革命精神,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实现理想前仆后继的精神;《城南旧事》的送别文化;《红楼春趣》的女儿文化;《枫桥夜泊》的钟声文化、月亮文化。

比如《爱莲说》,这里有一个核心意象“莲花 ”。这个“莲花 ”作为核心意象 ,它后面所承载的,文化脉络是什么?在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王老师给孩子们出示了周敦颐的生平的三件小故事,问孩子们有没有在第一件事上看出周敦颐的爱莲?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9岁的周敦颐身上,当周敦颐愤然而起的时候,对他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对那位犯人又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愤然?爱莲已经写在了周敦颐的心里。

第二个小故事,55岁的周敦颐有没有忘记爱莲?爱莲说已经读进了自己的心里。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周敦颐生命的最后的一段时间,他想到是谁?想到的是什么?这就是莲啊,此刻我们的耳边会又一次想起他的《爱莲说》生读,老师引读。

在他之后爱莲的人,爱君子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周树人,我们不会忘记他写过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以他的一生成就了莲花,他就是周敦颐的第31代孙,周树人成了莲的化身,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风,君子之风,还在延续,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他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他的人格成就了莲,他就是周敦颐的第32代孙,周恩用自己的人格成就了莲花,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就叫文化,文化重在化,不仅说到而且做到,化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不叫文化,要成为文化,那就要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人格。这就叫传承。

在文学层面上抓核心意象,用核心意象贯通文化脉络还有《枫桥夜泊》。

课开始,王老师依次精心拓展了一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

当代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十年旧钓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明)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元)顾瑛的《泊阎门》“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风钟声搅客眠。”

(宋)陆游《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课尾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再次回读这些诗句,使这寒山寺的钟声穿越时间的回廊,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头。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一开始就感染学生,且将愁眠穿越上下五千年。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气呵成,超越千年的钟声在王老师巧妙的引入中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就钟声涉及到的一千多年前的古诗与现在诗人的巧妙迎接,时间空间的转换一堂课来回好几次,随口就来的古诗文,脱口而出的排比句,特别在“对愁眠”的“对”字分析中体现了细节的因素,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就把握了意象的情感意蕴,深刻领略文化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深处且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