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因何毅然赴死?

9月17日,武汉一名14岁初三男生,在学校走廊被母亲扇耳光后趁人不备跳楼自杀,虽然已经尽快送医,但是因为伤势过重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事情起因:14岁的男生,在学校玩扑克牌,被老师逮住,请妈妈来。走廊里,妈妈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孩子下意识挡了一下。妈妈非常生气地说了几句话后,男生立正站好,妈妈伸手又打了男生一个耳光。接下来,妈妈又是掐儿子的脖子,又是戳儿子的额头,嘴里还嘟囔着什么,情绪很激动。

妈妈离开后,男生在走廊里静立了两分钟,突然爬上栏杆,从5楼纵身一跃。

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想,此刻最无法原谅自己的,应该是他的妈妈。

而这样的惨剧并非仅此一例,夺走孩子生命的也不仅仅是妈妈那两巴掌。

2019年4月17日晚上10点,一名17岁少年跳桥自杀。

因为和同学发生冲突,17岁男孩被母亲批评。母亲把车停在路中间,随后下车,对后座的儿子说了什么。等母亲上车后,男孩突然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一跃而下。

桥很高,下面是水泥地。男孩没有迟疑。紧追在后的妈妈没能抓住男孩,顿时崩溃,嚎啕大哭。

3秒停车,5秒奔跑

在决定赴死的那一刻,

他没有一秒犹豫。

这件事发生后,网友的评论里多是: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娇贵太脆弱了。”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啊!”

“现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点委屈。”

“养了十几年说几句就受不了,真是。”

当这么多人都在指责这个跳桥的孩子心理脆弱时,我觉得有一位网友说得特别好:

“我看到的,

不过是一个崇尚暴力教育的母亲,

一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母亲,

一个不尊重生命安全的母亲,

教出了一个不会控制情绪、看不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孩子。”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起自杀事件。

在泰国的一家超市中,一个中年男人跟儿子发生了争执。

他越说越激动,从抽屉里掏出一把枪,

扔到桌子上,对儿子说:

“有种你就别活了。”

儿子毫不犹豫抓起枪,对着脑门就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儿子已经不在了,反而以为这是儿子的恶作剧,他上去扇了一巴掌,看到儿子直挺挺地倒了下去,才意识到儿子已经死了。

中年男人和他老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有很多家长不正是这样吗?

他们非常擅长在子女教育中,递给孩子一把上了膛的枪。

2019年3月12日,9岁男孩“以死谢罪”跳楼身亡

“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周五,男孩打碎了学校玻璃;

周六周日,害怕被骂,孩子独自一人在极度惊恐和自责的情绪中度过;

周一,在百般绝望和恐惧之下,留下了这一纸遗书,9岁男孩“以死谢罪”。

他在遗书中用稚嫩的笔迹写着:“nai nai ,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短短一句话,夹杂着拼音、错别字和涂改痕迹,读着都令人心疼。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近年的统计里,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自杀已被列为中国15—34岁青壮年人群死亡原因排名的首位;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

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

约25%的孩子想过自杀,

5.85%曾计划自杀方案,

1.7%自杀未遂。

这个百分比乘以青少年的总人口后,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他们因何毅然赴死?

事情的背后,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

我可以为你付出生命,却难以好好对话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一名常春藤女博士,优秀如她,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母亲的一句话,转身跳下阳台,自杀身亡。

其实,这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她也以自己的孩子自豪;但是,在女儿面前,她吝啬地连一句肯定的赞扬都不愿意说出口,每次都是恶语相向,最终酿成了悲剧。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许多就是这样:

“我可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生命,

却难以好好对话。”

在卡夫卡《裁决》的最后几段讲述了一个孩子被家长气的跳河自杀的故事。

和现实中的这些案例,何其相似:

“他跳出大门,穿过车行道,奔向河水。他已经抓牢了栏杆,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牢牢地抓住了食物。

他飞身撑在栏杆上,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年少时,他曾以此令父母骄傲。他的手有些撑不住了,可他仍紧握栏杆,透过栏杆的间隙,看准了一辆公共汽车,汽车的噪音,将很容易掩盖他的落水声。”

“他松开手落了下去。

这时,桥上的车辆正川流不息。”

不会有人想到,这个孩子不久前跟父亲分享自己要订婚了,失联许久老友也重新联系上等等值得一辈子纪念的喜事。

那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看看父亲给儿子的回应吧:

“你真有一个朋友吗?”

“你订婚,还不是因为管不住下半身!”

作为最亲密的家人,父亲做的不是庆贺,而是打压。

在父亲嘴里,他的这个儿子,鄙俗不堪,毫无所长。

正应了这样一句话:“最大的暴击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的伤害。”

作家王朔在《过把瘾就死》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吵到最后我们什么都说出来了,就像一对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互相太熟悉了,因而刺伤对方的刀刃格外锋利,弹无虚发,沉重打击了对方。

语言的强大之处在于,

它能让你爱的人更爱你,也能让你爱的人离开你。

×××

“有种鸟很讨厌,自己飞不起来

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四川高三毕业生小斯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因被父亲辱骂,当天失踪。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此来“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

这是他留下的话:

“从小我爷爷奶奶说的,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奖励一块钱,然后作业本上满满的A+,后来虽然没有给了。我从学习成绩好做一个学霸中找到了优越感,差不多就从这时候起,就被打上了学霸的标签。

我还是想当一个好学生的,但是呢自从我爸把我接到福建过后,怎么说呢,我就觉得他这人因为从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点问题,脾气不好,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

在福州这边也是有点什么事情就打,妈的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隔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麻痹的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从心理非常不认同。而且有的时候他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吃饭的时候,我说菜是苦的,他说不苦从哪里来,然后摆出一副说教的样子。说白了,套路太老,套路不深,我并不吃这一套。

后来到了达外,我曾想过可能会有改变,但我情商低,太天真。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很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达外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都有奖,而我呢?不要把我和哪些非常努力学疯了的那种人比,我不是多么有志气,多么高尚的人,我只是遵循我的心,做一个我想做的人。然后说好我得了一等奖学金就给我买电脑,然后?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学期)——数学满分,政治满分,地理满分,英语99,其他也都是90几。

我爸:英语学懂了吗?我说学懂了——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我说没有学懂——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电脑也说什么现在买了影响学习(我一周回去一次),说上网会上瘾什么的。”

冷漠的家庭、不断的暴力,压死骆驼的,永远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小斯的离去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他们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

“我爸妈从小对我也差不多,不过不是打,是讽刺谩骂,高考没考好就骂了我四年,七八年前被人坑了一次,现在每次回家还会讽刺我,要多难听有多难听,除了过年迫不得已回去之外,平时就有多远躲多远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过家的感觉,特别理解这个十几岁的孩子,也特别羡慕那些家庭温暖的孩子”

“难道只有成绩好才不被鄙视吗?我高考落榜了,我爸很愤怒的说你怎么不去跳楼啊?你跳楼死了算了别在这里给我丢人现眼,还给很多亲戚都说我给他丢脸了!阴影一直有,他还一直有家暴,成年了才好很多,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宁愿选择没来过这世界。”

“呐,我也懂,不管你考试分数再好,爸妈都不会夸你,只会觉得你太骄傲。做什么事只会打击你,让你长大了变得做事畏手畏脚,没自信,没安全感,极度自卑。性格的形成父母的影响真的很大。但是他们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只希望我们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好父母吧。”

……

他们所描述的这些现象,实在是太常见了。

可是当它们汇集起来,所形成的氛围给人心理上的阴影不亚于任何一部恐怖片。

打压式教育和暴君式父母

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走哪儿都要论资排辈,在家庭里也是一样。

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训斥声中,“你给我听着”“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吃过的盐都比你喝的米多”“我是为你好”“我是为你着想”……

在很多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化: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对你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哪怕是打你骂你贬低你,那都是爱你的表现。

他们总是秉持着一切对你好的原则,在他们心目中,好像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别人家的孩子”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这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他们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们性格好懂事有担当,是邻里间的红人;他们会做饭,会家务,在外地上学一个月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他们是许多人永远赶追不上的榜样,也是父母们实施打压式教育的工具。

家长们奉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故意漠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却爱“泼冷水”,将孩子的短处时不时的拎出来谈论一番。

但现实中,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而这种打压式教育让他们原本的自信、快乐变成自卑与敏感。

知乎上曾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会带来哪些影响?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

不客气地讲,打压式教育就是一种精神虐待。

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对孩子不是磨练,而是折磨。

姜文曾经在《十三邀》说:“我是个很不自信的人。”他自己分析原因的时候说:“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母亲)看见我做的事高兴。”

《奇葩说》里,马东曾说过一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而蔡康永却紧接着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但不提不代表不记得,不提不代表没有伤害。

这并不是要否认或诋毁父母对子女的爱,而是希望引起重视,大部分中国父母的通病就是,“我爱你”说不出口,“对不起”放在心里,传统的观念让大部分父母信奉“打压=鼓励”。

可是多少打压式教育,只顾“打击”,却没“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里,让人感到不被爱,是压垮他们的每一根稻草。

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

可是在许多家长看来,这是“作”“矫情”“脆弱”......

你的心理医生想方设法把你内心的创伤抹平,而有的父母却总会在你心里的创伤被抹平之后给你添加新的创伤......

有位网友分享了医生复诊忧郁症小孩的一幕: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如今,抑郁症影响着全球许多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亿人在与之斗争。抑郁症是一种隐蔽的精神疾病,在早期阶段很难被意识到。当我们深陷其中时,才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会感到无望、空虚、悲伤、疲惫、易怒和不安,抑郁症不仅会让你失去动力,还会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定。那些真正患有抑郁症的人,表现的方式可能比实际情况更糟。

抑郁症真的不是矫情,希望家长们也能知道这个道理,学会正确关心孩子。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被原生家庭毁过的人,也在继续影响下一代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超越原生家庭》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而这种磨难是会遗传的。”

原生家庭,给了我们生命、情感与依恋,也给了影响我们漫长一生的创伤阴影和人格缺陷。所以,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于是,孩子可能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而父母一生都在等待孩子的道谢,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偿所愿。

粗暴缺爱的家庭教育会迫使孩子长大成人后,疯狂地想逃离家庭。但终其一生,却无法摆脱家庭的阴影。

伤痛也许能够减轻,但遗憾永远无法消除。那些被原生家庭带出来的问题,可能在将来,它们还会影响你的孩子,伤害你的爱人。

这些或许连你自己都无法察觉到。

那些被原生家庭毁过的人,大多都会继续影响下一代。

上一辈常说: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那么长大以后的我们会不会也对自己的孩子这样?然后也告诉他们: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代代相承,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轮回,一个可怕的魔咒。小时候发誓一定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长大后却发觉怎么也摆脱不掉他们的影子,即便理智告诉你不要那样,但潜意识却拗不过耳濡目染之下,家庭烙进我们骨髓的印记。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这么说几句怎么了,我还不都是为你好?我那么辛苦赚钱为了谁,还不都是为了你?所以我就这么说几句都说不得了?”

这些话都太熟悉了,听了让人窒息。

我相信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这与伤害不冲突。

恶语伤人三春寒。

家长们,夸一夸你的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

「态度改变,孩子的人生也会跟着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们因何毅然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