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打一出生,就踏上了纵贯一生的学习征程。这里所说的“学习”既包括学校情景下的学习,也包括非学校情景下的学习;既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包括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从父母、老师、书本及媒体那儿学到各种有关学习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当然,这些知识并不全然是正确的,基于此形成的学习模式也不必然是有效的。
然而,即便效果不理想,我们也很少对自己已形成的学习模式进行反思。确切地讲,我们已经陷入路径依赖。这就好比是,从A地到B地,我们已经习惯了走某条路,懒于考虑除了之外,还有没有更为便捷的路可走,尽管这条路走起来费时费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很多大四准备考研的同学花很多时间复习政治,背得晕头转向,但总是记不住。又如,大二、大三为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苦恼的同学,几乎每天都在背单词刷题,但最终的考试结果总是不遂己愿——屡考屡败,屡败屡考。再如,不少研究生抱怨,重要文献一连看了好几遍,没什么深刻印象。
看来,我们需要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征程导航。那么,怎么就能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征程导航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和掌握高效学习的科学原理。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了解和掌握高效学习的科学原理,切实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你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本由认知心理学家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以及故事作家彼得·布朗三人共同撰写的认知科普读物——“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国内已有中文译本,其名为“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这本书凝聚着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下面就对本书中提到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包括无效策略与有效策略)作以梳理。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主要由“编码”、“巩固”与“提取”等三阶段构成。
编码(encoding)
新信息以化学与生物电的形式被大脑接收。它们被编码为记忆痕迹(或者说,是心理表征),并存储在短期工作记忆中。 这些记忆痕迹中的大多数通常都会被遗忘。
巩固(consolidation)
信息被存入长期记忆中。其间记忆痕迹被重新组织,并与长期记忆中的过去经验和知识建立起关联,由此获得特定意义。
提取(retrieval)
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这样不仅强化了记忆痕迹,同时还通过将之于新学习相联结重新巩固了它们。
学习策略
无效策略(ineffective strategies)
集中练习(massed practice)
机械地、一心一意地重复练习
快捷与轻松学习(fast & easy learning)
所谓“伟大的学习应该是快而轻松的”只是一个神话。(你还在相信诸如“量子阅读”之类的鬼扯吗?)
有效策略(effective strategies)
测验(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
通过把测验当作工具使用来从记忆中提取学习内容。
间隔性练习(spaced practice)
学习与练习间隔一定时间分开进行(以此为巩固过程的展开————记忆痕迹得到加深,同时被赋予意义,并与既有知识建立联结——留出更为充分的时间)
穿插性练习(interleaved practice)
在练习中穿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聚焦同种问题或主题更有效)
多样化练习(varied practice)
进行不同种类的练习(变换提取发生的类型与背景,以此增强学习者比较不同情境(况)的异同的能力,进而将相关观点与/或技能整合为有意义的图式或心智模式。该策略的使用能够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努力学习(effortful learning)
全力以赴地进行有难度的学习(重新巩固记忆,建构心智模型,增加大脑神经联结)。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深刻、越牢固。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能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事情就越多。
构建心智模式(building meantal models)
提取基本原则,建构知识框架。构建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心智模式中,一套彼此相关的观点或一连串运动技能被融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被应用于后续环境之中。
规避对自己的认识(知道哪些,不知哪些)的误判(avoid illusions of knowing)
了解我们大脑常有的认知偏差与错觉,并使用“校准”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其它经过验证的策略(other proven strategies)
例如生成(generation)、反思(reflection)、助忆术(mnemonic device)等,可以用来提升与深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