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的关键是跨界

美国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年少即成名,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在高尔夫运动方面的天赋。三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引领和指导下练习,并打出了9洞48杆的好成绩。他四岁开始上高尔夫球课,8岁就战胜了热爱高尔夫运动的父亲。幼年即开始刻意练习高尔夫的老虎·伍兹,最终功成名就,被公认为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

老虎·伍兹的这种刻意练习,就是最近两年非常流行的“1万小时定律”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刻意练习指的是,无论在哪个领域要想达到行业内的顶尖水平,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固定时间的刻意练习。

而刻意练习的每天固定练习时长决定了是否能够成功。这也给了很多鸡娃的父母灵感:刻意练习必须尽早开始,越早越好。于是尽早起步,精准练习,成了小孩子们的标配。从孩子们能够独立走路起,生活被各种兴趣班填满,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精准化培养的方式,真的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专业人才吗?《成长的边界》,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在超专业时代,通才才能成功。作者大卫·爱泼斯坦是《纽约时报》排名第一的畅销书作家,曾受到过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前国务卿赖斯的盛赞。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入《成长的边界》,看看为什么通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从小渴望成为一名小说家的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小时候对思考数学问题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完成学业又必须上学数学课,于是她把数学看成一场探险,不断调动自己的知识内存,挖掘新思路。后来米尔扎哈尼成为第1位获得世界最著名的数学奖项——菲尔茨奖的女性。

著名的日本小说作家村上春树,他的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但是您知道吗?他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音乐家,音乐家梦破碎后,他经营了一家爵士酒吧,29岁的时候他觉得写作让他感觉到非常新鲜,于是开始创作小说。

哈佛大学“心智、头脑与教育”项目的主任托德·罗斯与计算机神经科学家奥吉·奥斯加。研究了许多成功的人士,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几乎每个人都走过不同寻常的路。

他们看起来有拥有远见卓识,但是他们更在意的是短期规划,努力寻找匹配提升质量的机会。他们关注当下,关注当下的角色,关注当下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愿意学习的东西,并认为它们是当下的机会。

无论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是每个人的内心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我们要挖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除非多去尝试。要想找到自己的才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去尝试。

所以说赢在起跑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而国际象棋选手,桥牌选手和消防员等,经过简单模式一再重复再反馈及其精确速度够快的情况下,刻意练习的确能让人走得更远。

通过对事业转型能够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则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接受了广泛的培训的人。他们并不只是某个领域的专才,而是通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挑战模糊不清的规则,对于通才而言,则更有利于发展。

音乐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约翰斯诺伯达,通过研究发现,成为音乐家的关键是练习,但是水平优秀超群的孩子,他们会把平均精力分配给三种不同的乐器,而不是把全部时间花给专一的乐器上。因为练习了各种乐器,所以在能力的迁移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而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其实就是广泛的思考,也就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拥有的训练广度也预示着转型的广度。 “创造力可能是很难培养的,但是打压创造力却很容易。”作者总结道。

对于学习的快与慢,并不像我们家长所认为的那样,学习的速度越快掌握的就越好,掌握的越好,记得就越牢固。

研究发现,容忍大错误可以创造最好的学习机会。一次好的考试成绩可以说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

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能力,也就是说,学习必须要靠自己来探索。即使出现了错误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们持续努力学习的这一行为。研究者发现,如果学习者对自己的错误答案越有信心,当他们随后学到正确答案时,正确的信息就越牢靠。

作者研究发现,无论是化学家、物理学家还是政治家成功人士,解决问题都是,先花费精力确认他们面临的,到底是哪一类问题,然后再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先辨识,后解决,遇到问题先评估,再选择合适的策略。

《成长的边界》,成长真的是需要人为制造的边界吗?成长不要设置边界,因为广度的学习、多样化的经验、跨学科的思考和晚一步的专业化,对于培养人才来说更能来带优势。广泛的兴趣、不断的进步、多样化的角度和体验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身成长的关键是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