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突破局限 承担成长自我

创造,就是建立或者想出从未有过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创造性思维先天性不足,后天也缺乏肥沃的营养基。所以,工作十几年来一直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

眼界决定认知,认知决定高度

    如果没有加入教育行走,我就不遇见大咖遇见偶像;如果没有参加一起写吧,我就不会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同行者,如果没有普利辉老师、小尘老师的指引我就不会遇见新网师,也不会知道网师人都是以一种更精进更主动的生命姿态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参与的越多,眼界越开阔,对自己的认知就越清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渴望就会越强烈。跳出舒适圈之后才发现,退缩很容易,坚持很难。既然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就要忍受这份清净和孤独。好在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一群在抱团成长。身边的同伴,虫子、萌萌、霞、敏、小于等等,都在互相搀扶互相守望,共读之前都害怕自己做不好,可真正读起来一个比一个钻研一个比一个深入,远方的朋友,香姐、晨晨、小林、男男从最早的以文字会友到现在的共读共写,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近,越来越紧密。远方的导师张文质老师,天天用“文质说”的形式的耳鬓摩斯,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让我与我的偶像钟杰老师得更近了,仿佛她就是我身边的同事,每天读她的公众号的推文仿佛就像邻班老班主任,把一身的本领传授给我这些蹩脚的班主任。新网师的导师们或带我们啃读经典或带我们研究全语文课堂、晓东老师的《未来教师》都是把我们放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时刻鼓励叮咛我们作一颗努力发芽的种子,不断积蓄力量,加厚营养基,向下扎根努力生长。

承担决定能力,能力决定水平

有的人只知道做“有用”之事,慢慢就沦为无用之人,即常人;另一种人明白做点无用之事,慢慢就成了有用之,即优秀之人。

      做常人时间太久了,并且可能也称不上常人,只能算是碌碌无为的庸人,加入教育行走和新网师之后就发现,做无用之事的人太多了,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我们的一周啃读《未来教师》发起人国香姐姐,据我所知是“一起写吧”周三推荐官,每周三负责从上百篇打卡文章里挑选出五篇优秀文章指定推荐,还要形成点评链接推送,作为数学老师假期带领学生挑战日更50天,每天都要把学生的文章编辑好公众号推送。今年加入新网师后又报名成为新网师的义工,负责审核一日叙事文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义工,负责审阅点评打卡。在这一年里,还参加了各种读书分享会,尝试主持人、分享嘉宾、点评嘉宾、TED直播等多种身份多种形式来挑战自己的无限可能。做这些事情对评职称有用吗?能加分吗?肯定是不能的,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正是有了一次次历练,才让她有了一次次成长,才让能够像那些大咖那样应邀去给广大老师讲述自己的学习验。主动承担就是挑战不可能,就是在创造一个个奇迹,就是在努力盛开。新网师都知道的一句名言:“越承担越成长。”

创造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成长

 

心理学家都认同思维对个体成长的决定性作用,但熟谙心理学者不会希望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理解、认识)来改变其行为,而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塑造其思维。一个人正是在不断地行动中实现自我教育:重新理解世界,重新认识自我。

    行动改变思维,的确是这样的,如果是以前,没有参加教育行走之前,让我参加分享会那是不能能的,我不是一个喜欢展现自我的人,也不是一个乐于承担的人,尽管在课堂上可以滔滔不绝,家长会上侃侃而谈,但在大型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那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我选择了退缩,回避。教育行走公益分享会,张文质老师估计我们,站出来才能让别人看得见,我才有了勇气在外人面前分享,无数次劝慰自己好在是群里发语音,不用露脸,但这也是一次行动。这一次之后我发现闭塞的思维打开了,张文质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只要是参与的会议都要积极发言。用行动证明生命在场,发言是促进自己积极思考的一种形式。郝晓东老师说有的人听过无数次课,读过好多书却没有留下什么,我就是这样的人。为了避免自己雁过无痕,我开始逼迫自己拿起笔来记录所学,刚参加教育行走的时候上午的课刚结束,中午吃饭的功夫一篇篇学习心得就发出来了,我当时想这都是机器人的速度吗?现在跟随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的课程,也给自己下个死命令。听完必须当天交作业,即使完不成也要第二天完善,绝不拖延。目前只有春华校长的课后作业没有跟上,因为她讲的是自我情绪控制,而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管理能力太差,需要反思的太多,说白了就是不想去面对,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这一现象,是一种逃避的心态在拖延。如果,我能有勇气去面对去打破这致命的局限,我还可以成长的更快走得更远。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在读写中提升自己,在行动中成长自己。在学“道”修书“术”的路上,不断创造、不断突破、勇于承担,做一个不断精进的长期主义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突破局限 承担成长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