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40岁后,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1句话,直戳成年人内心痛点

“这是我零点秒杀来的……好歹留一件,就一件?”两个女人堆坐在沙发上,望着一身黑衣的她,既难受又害怕。

“不要,一件不留!再好也不留,您就断了这个念想吧!”

这是电影《老闺蜜》里的一个情节。

退休后的宋老师痴迷于网购,赠券、打折、秒杀……也不管有没有用,只要别人说好,她就会买买买。

看着一屋子还来不及开封的快递,宋老师终于感觉到了累,求助自己的闺蜜艾琳。

艾琳的“断舍离”理念吓坏了宋老师。

看着自己两大箱礼物被当作垃圾扔掉的时候,她委屈得几乎要哭。“我还没来得及跟他们道别呢。

当看到邻居走向她要扔掉的衣服时,宋老师果断地做出了选择,拖回箱子:“艾琳,你的断舍离,我做不到。”

最近断舍离的理念非常流行,随时都会听到有人说断舍离。也会听到有人说,他不用断舍离。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断舍离,或许可以从一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我的断舍离》,作者是日本有名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

从2009年出版的第1本断舍离的书,至今已出版了超过80多个版本,发行了1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现象级畅销书系列。

这本《我的断舍离》写于2020年新冠疫情严重的时候。人们普遍留在家里,已经严重受到了家中堆积的物品的烦扰。很多人都认为此际并不适宜做出相关举动,作者针对这种情况,用丰富的案例重新阐释了断舍离的本意。解除了读者的误会,也让读者在书中学到了简单易行的办法,找回了精神充裕的自己。

那么我们是否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人生,运用断舍离的办法,驱逐心灵上的疲惫,重新塑造人生的辉煌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吧。

01真正的断舍离,就是管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很多人都会说他懂得断舍离,不过就是扔扔扔,扔掉堆积在家里的物品。

可是你真的懂得断舍离的内涵了?

作者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正确的断舍离含义,不是一边买买买,一边扔扔扔。而是你要有掌管自己欲望的心性和思维。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几个学生怂恿他去逛集市。

“老师啊,集市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你去看看呗。”

“老师啊,集市里什么都有,肯定能有你喜欢的东西。”

“老师啊,错过了集市你就买不到自己可心的用品了,不去会后悔的。”

听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建议,苏格拉底就去赶集了。

第二天,同学们一看到苏格拉底,立刻围上来,让他讲一讲在集市的收获。

看着同学们的殷切目光,苏格拉底缓缓说到:曾经我以为自己需要很多东西。在集上转一圈,忽然发现原来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远远大于自己想要的东西。

确实如此。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需求?

当欲望大于理智时,你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中,甚至会做出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事情。

正是作者在这本书里倡导的理念:

表面上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的收纳术,深层次来看,是人们对自己欲望和需求的整理观。

学会认识自己的需求,控制自己的欲望,从忙乱的生活里找到本真,人生才会丰富多彩。

02清空的柜子很快又满?本质在于我们不愿放手

40岁后,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清空房间没有三个月,柜子里又被摆得满满的。

扔了买,买了不用了,又被扔掉,针对物品的取舍,我们似乎进入了一种怪圈。

每次清点要丢掉的物品,都会发现物品的数量让人瞠目结舌。

作者说,这样的情况无非是三种原因。

①没有思考过断舍离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断舍离之前,要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

比如打造一间儿童房,就不能摆放那些已经过时的玩具,也不能把父母自己的物品摆放在孩子的地盘里。

对于孩子来讲,开阔的空间,比无价值的玩物更重要。

②有意无意地用购物缓解压力。

人经常会因压力而暴饮暴食,也常会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进行无所需的买买买。

尤其是我们在刷看某主播直播的时候,会因直播间里的气氛,购买了一堆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我们醒过神的时候,家里已经成了大垃圾屋。

③不自觉地逃避现实。

我们会在人生得意的时候购买物品,也会刻意用物品来证明自己曾经的辉煌。

其实事物本身没有物语,只是我们人为的赋予了含义后,用这些物语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很可能,这些物品对于当前生活毫无作用。

就像书中有一位家庭主妇,她在丈夫去世后发现,只需要一部分空间就够用了。

扔掉的东西,一半以上都有她和丈夫的回忆,扔掉这些东西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保存回忆,留下几件特殊物品足矣。

富兰克林所说:“放弃是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种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

抛弃不需要的物品,把美好的物品摆在家里,日子才会更轻盈,家才会更舒服。

03人生的断舍离,早做早受益

将断舍离运用自如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体验,不仅清理了寄挂在物品上的纠结和回忆,随着空间的不断扩大,心情也会越发畅快。所以,越快断舍离,人生越干脆,越早断舍离,人生越惬意。

1.断,断掉对物质的执念

在我们收拾房间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舍不得”而放过物品的清理,这个思维就是错误的。

作者说,有用的东西,你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没它不行”,反倒是已经毫无作用的东西,才会在你的头脑里形成暂缓处理的借口。

错误的观点应该及时在头脑中画“×”,购买时也要先甄选,可以先问自己:

对现在的我而言必要吗?

适合现在的我使用吗?

我会因为用了感觉到快乐吗?

立足于自我,才会让断舍离变得有意义。

书中举了一个电台主播智子的例子。她从儿时起历经了22次搬家,每一次搬家,她都会问自己,“我真的爱它吗?”

她的家里整洁大方,家具摆放有序,物品间的搭配相得益彰,任何地方都没有奇怪的物品。

智子表示,满目清爽,内心没有物欲的沟壑,才是一生中是最大的幸福。

梁漱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再需要所谓的物质来填补,人生不受物质的条框所约束,才是“断”的深层境界。

2.舍,舍弃备用的思想

约翰·列侬说的:“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生活里,经常会遇到这4种思维。

因为担心空间浪费,我们就会设法把空闲的部分堆积得满满当当,这叫做“密不透风”式思维。

处理物品时,经常会有“最近才买的”、“还是全新的”物品。因为舍不得就形成了“囿于时间”的思维。

花高价买入,现在明明已经不能再用了,却因为花了很多钱的原因不能割舍,这也就形成了“囿于价值”的思维。

还有一种叫作“囿于回忆”,别人送的礼物,自己努力留下的纪念品,一旦放手,也许将意味着失去拥有。可是人真的会因为那些物品的失去而遗忘记忆吗?

当我们遇到这4种思维时,"断舍离"自然会受到阻碍。

所以,作者认为,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才会让我们的空间变得跟以往不同。

空间布局发生了改变,留白和余力增加,人的思维、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而变得从容自在,悠然自得。

拥有余韵、留白和余力,人生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了。

3.离,离开无聊的圈子

生活之中我们常会有“我和那个人合不来”、“和他在一起很心累”的感受。与这样的人交往,除了心烦意乱,还会导致自己压力如山。

所以作者只有远离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人生的下半场,才会让自己以更大的精力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找回内心的真性情。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走红后,遭到网络攻击。有人中伤她的课是“快餐文化”,还有人叫嚣让她停止在授课。

后来陈果低调行事,退出了公众视野,把时间更多用在了教学上。

没课的时候,戴着耳机,静静享受着独属于她的安静。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唤》里写道: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减少无价值的社交,净化自己的圈子,把时间留给至近、至亲、至爱的人,感受他们带来的开怀与阳光,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东西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

如何摆放得体,就需要我们有整理的能力。

当我们放弃囤积,放手余物,扫除累赘时,就会发现,眼前的人生才是内心期待的璀璨人生。

愿,我们能及时整理好自己,轻装上阵,迎接更加美好的灿烂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40岁后,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1句话,直戳成年人内心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