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你不要成为别人,你要成为自己

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听过这样的话语:

“你要考个好成绩,给爸妈争口气。”

“我给你报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都是为了你好。”

“XX家的孩子多么优秀,再看看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你这次考试成绩下降了,我开家长会的时候觉得很丢脸。”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也是自己梦想的延续,于是将自己的期待甚至是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征服欧美文坛文坛的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处女座《无声告白》就讲了女孩莉迪亚因为无法承受父母的期待而生命陨落的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与往常一样的平凡早晨,父亲詹姆斯正开着车去上班,母亲玛丽琳已经准备好早餐,哥哥内斯边打哈欠边从楼梯上下来,妹妹汉娜则坐在厨房的角落吸着玉米片。

玛丽琳推开莉迪亚的房门,发现女儿不见了,她翻找家里的每个角落,打电话联系莉迪亚的老师和同学,没人知道莉迪亚的下落。

几天后,警察在附近的湖里找到了莉迪亚的尸体。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以及她父母的父母。

一、 每一个家长,也曾是孩子

玛丽琳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

她的母亲是一位家政老师,丈夫离开后,她开始在高中教家政课,她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导致了丈夫的离去,她希望玛丽琳能够学好厨艺、料理好家务,嫁给一个优秀的哈佛男人,成为一个好妻子。

玛丽琳不喜欢母亲为她规划的未来,她有自己的梦想。

她想成为一名医生,她认真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高中、大学每次测验都能取得第一名,她追求与众不同,喜欢被人刮目相看。

大三的时候,她遇见了詹姆斯。

詹姆斯是一个东方人,他父母年轻的时候用了邻居儿子的身份来到美国,因为害怕被发现是冒名顶替的,他们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詹姆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与众不同的眼睛、肤色总是带来异样的目光甚至嘲讽,他没有朋友,哪怕考上哈佛、念完本科和硕士、成为导师眼里最优秀的学生,他的骨子里依然自卑、怯懦。

在玛丽琳眼里,詹姆斯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肤色、眼睛、头发都吸引着她。

而在詹姆斯眼里,玛丽琳只是一个没什么特别的平凡女孩,但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他迫切地希望融入人群,玛丽琳拥抱他的时候,他感觉仿佛是美利坚这个国家终于向他张开了怀抱。

一个想要与众不同,一个拼命融入人群,两个人就这样结合了。

二、倾斜的爱

不久后,玛丽琳怀孕了,她不得不中断学业与詹姆斯结婚,她选择了无期限休学,她想,总有一天她会重新拾起自己的学业,成为一名医生。

这一天隔了八年。

那一年,内斯七岁,莉迪亚五岁。

玛丽琳的母亲过世了,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看到了她宝贝的烹饪书,想起了母亲对她的期待,她才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母亲期待的样子,这不是她想要的,于是她不告而别,离开了丈夫和孩子,去学校里继续学习未完成的课程。

在她失踪的这段时间,莉迪亚一直在找妈妈离开的原因,她认为是自己不听话、没有达到妈妈的期待惹妈妈生气了,她默默地发誓:如果母亲能回来,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

玛丽琳回来了,因为她又怀孕了,而这个不受期待的孩子便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汉娜。

而莉迪亚,从此成了全家的宇宙中心。

玛丽琳把自己的梦想转移到莉迪亚身上,她希望女儿能成为一名医生,从小培养她对科学的兴趣,希望她完成自己的梦想。

三个孩子里,内斯和汉娜都是黑眼睛,只有莉迪亚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詹姆斯认为她更能融入人群,完成他一直未能做到的事,他的目光也总是围绕着莉迪亚。

莉迪亚永远不会反驳父母,她的回答永远都是“是的”、“好的”、“没问题”。

而内斯、汉娜则成了倍受忽略、不受宠爱的孩子。

三、她只想成为自己

三个孩子,都不快乐。

就这样过了十年。

莉迪亚上了高中,物理、化学她学得越来越吃力,母亲还逼着她去上更高年级的课程,她不喜欢科学,也不想成为医生,但是她不敢反驳母亲,从五岁起,她就再也没有反驳过父母了。

为了让父亲开心,她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甚至会对着电话里的拨号音假装在讲电话,只为了让父亲看到她融入集体而感到开心。

父母的爱与期待太过沉重,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根本不是自己,而是一直在假装能让父母满意的另一个人。

哥哥是她唯一的盟友。

那年,母亲失踪回来后把所有的注意力投到了莉迪亚的身上,兄妹俩一起在湖边的时候,恍惚之间,内斯把莉迪亚推到了水里,他想,如果没有莉迪亚,他得到的爱是否会多一点?

而莉迪亚掉进湖里却感受到极大的解脱,她觉得哥哥和她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感激有人理解她。

内斯很快把她救了上来,她紧紧抓住了哥哥的手。

这件事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

内斯高中快毕业了,收到了哈佛的录取信,莉迪亚感觉内斯要抛弃她一个人离开了。

她难过、愤怒,甚至为了跟哥哥对着干,跟所有人眼里的坏男孩杰克混在一起。

杰克喜欢内斯,莉迪亚嘲讽他爱上了讨厌自己的人,杰克说:“至少我知道自己是谁,我想要什么。”

而莉迪亚,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一直在做着父母希望她做的事,完成自己的期待与梦想,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

那个晚上,莉迪亚一直在思考,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变得不再是自己。

从那年夏天母亲离家出走开始,她害怕失去自己的母亲和父亲;而从那次落水开始,她害怕失去内斯。

她给自己许下一个新的承诺,她要重新开始。

她一个人出门,把小船划到湖中心,她想,只要踢水,就能一路游到码头,离开水面,从此做回真正的自己。

以后,她会告诉母亲,她不喜欢科学,就算物理不及格当不成医生也没关系;她再也不会为了取悦父亲,而拿着只有拨号音的听筒假装打电话;她会告诉杰克,她永远不会讲出他的秘密;她会祝贺内斯考上了哈佛,并告诉他他会在哈佛度过美好的时光。

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可是,从五岁那年落水之后,她就再没学过游泳。

四、公子的话

《无声告白》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

太多的爱和太少的爱都是伤害,对孩子来说,尊重与理解比爱更重要。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以爱之名去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自我分化”,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能否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自我。

大量研究表明,原生家庭是影响自我分化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

詹姆斯和玛丽琳都是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人,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容易混淆理智与情感,玛丽琳因为母亲的去世不想活成母亲期待的样子而“抛夫弃子”去完成学业,丝毫不考虑她的失踪会给两个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阴影;詹姆斯却在玛丽琳失踪过程中把火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打了内斯一巴掌并且砸了电视机,从此父子之间有了深深的裂痕。

这样的父母,便是悲剧的源头。

作为父母或孩子的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我分化水平呢?

1、感知自己的情绪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受他人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认真感知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化,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以及在哪种情境中体会过这样的感受。

2、区分情感和理智

情感常常是难以抑制的无意识的感受,而理智则是客观的、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有据可查的。当你与人发生争执或者情绪波动剧烈时,要学会区分到底是情感还是理智在起作用。

3、与父母建立适当的边界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做决定时,可以参考父母的建议,但是做决定的人是自己,父母无权干涉你的个人决定和选择。

生命的意义在于有选择的自由,放弃从外界寻找认同,真心接纳和拥抱自己,你不要成为别人,你要成为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告白》:你不要成为别人,你要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