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74天 4.25-4.26德不孤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74天

原文阅读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有德在身的人必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来相伴。

子游说:对待君主太过繁琐,会招来羞辱。与朋友交往太殷勤,就会被人疏远。

启发思考

        这两章是讲人和人的关系的。“德不孤,必有邻”,是讲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契合相投。这句话与“里仁为美”相应,“择仁为邻”和“以德为邻”,都是孔子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信心,也是为自己树立的不断上进的目标。

      一个人相信的理念或说信念,是他用来解释人生和世界的一切,信念使得一切变得有意义,它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拱顶石。“德不孤,必有邻”的表达,是孔子坚信一定有君子仁人在追求高尚美德。

        这样的信念塑造了中国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在他们追求君子之德安贫乐道的淡定自在,体现在他们舍身取义时的泰然自若,体现在他们面临危难时的当仁不让,体现在他们承担使命时的坚韧不拔。眼前闪现出太多的名字和面孔,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杜甫、苏轼、司马迁、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仰望苍穹,环顾四野,内省自身,有德之人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前行的。

        这种“以德为邻”的精神基因始终延续着。昨天,2020年7月7日,江苏高考作文题内容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同样体现在我们弘毅乐学书院的良师益友们的学习行动中,也欢迎各位师友更多地参与交流探讨。

        有“以德为邻”的信念,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把握与人相处的分寸感。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擅文学,曾任 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后人配祀 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大约也是在转述孔子的意思。

        不论是侍奉君王还是交往朋友,都要有分寸和界限,既使关系密切,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会事与愿违,反而会彼此生厌。特别是距离太近,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行为准则评价对方,彼此忍不住提各种意见建议,也会让人厌烦。

        这句话强调了为人处世的界限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界限,人与人之间相处,很重要的要知道彼此的心理界限,得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停下来。最好的心理界限如同皮肤,能防止外界侵入又有弹性。否则,尽管你出于好心,突破了别人的心理界限、不知节制,没有把握好分寸,那么朋友也可能做不成了。

      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的话题都很重要而接地气。这两章让我们相信“好人不怕孤立”,总会有人与你想法一致,同时,与人相处保持适度的距离感,维护好彼此的心理界限,适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可以做到有支持而少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74天 4.25-4.26德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