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纪台行‖访纪国、访徐干、访老友

今年夏天,报社的吴晓东记者有个研究课题,要到纪台采访。正好我也要去纪台访友,于是跟着他的车一块前往。


虽说我也乡村采风,也写过东西,也采访过不少人,但是跟着记者出门采访还是第一次。


山寨记者跟着真记者,想想都有趣!我怎么会错过学习的机会?


于是,他的采访,我的采风开始了……


一.寿光城南三十里的纪台镇,是周时纪国的都城,又叫纪城,所以,有的人还把纪城叫做“纪都”。纪城的外形轮廓在“解放前”应该是还算完整的,经历了农田改造、各种运动,村庄规划、济青高速公路建设……到现在只剩下一段残墙和一方土台(纪台)了。(有纪台刘凤英老人绘制的《纪城旧境图》为证)纪台是纪国都城里的一处土台,民国寿光县志:“纪台在今县城南二十五里 ,水经注云: 巨洋水经剧县故城西 ,古纪国也 。城之北有台 ,台西有方池,即此。 郑樵云:台高九尺 。山东旧志云:高四丈 ,上有神祠 ,祠左有纪侯精舍 ,清乾隆中 ,村人挖土曾与台下得纪侯钟一具……考宋书焦公祭塚得玉磑焉……”现在的纪台,作为纪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四十年前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纪台早已没了当年的气势,如果不是圈在了校园,或许连这堆土也看不见了。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村的后埠,十几米高的土埠硬生生地挖成了四五米深的大湾。纪台镇包括纪台村,镇名村名来历均来自纪国都城的“纪台”。不知道当初取名“纪台公社”“纪台镇”时为何自我矮化了呢?或许是靠近纪台村的缘故?叫“纪城”“纪都”不香吗?寿光才子安致远老先生写文章都是“吾家纪城……”寿邝碑自题“纪城遗农”。纪台镇区附近是商周时期的纪国都城,从出土文物来看已经几乎没有争议,当下纪国文化更需要深入研讨、开发、挖掘……纪国文化太深厚了!风里、雨里、土里、都是厚重沧桑。我觉得研究纪国文化,比研究什么虚无缥缈的“三圣、四圣、齐天大圣”有意义的多了!


二.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出生地一直争论不休,“一个北海郡、两个剧县”,让寒亭、寿光、昌乐吵翻了天!跟挖野菜似的争着往自己的筐里剜。寒亭暂且排除,争论焦点就是昌乐、寿光的两个剧县。说多了太麻烦!《续山东考古录》:“汉有两剧县。一属北海剧县,今昌乐县。一属纪台剧县,属寿光县,城南二十五里。后人称北海者,为南剧城,以示别。北魏郦道元'二混为一’。”两剧相距不过十几里路,相同或不同时期或有叠加,不管徐干是哪个剧县,我想大体位置应该在寿光昌乐的交界处或寿光境内吧?


三.想想这几年认识的朋友,大多来自网络。纪台吴西刘村的王永生就是其一。开始从头条互加好友,后加微信,当时他正参与《纪台镇志》的编写,下乡搜集资料,发现了寨子村的“义和寨”碑,并给我发了照片,由于碑文撰者与文友阎继国祖上有关,我又把照片发给了阎继国,后来阎继国又发了青齐文史群,于是,一方古碑引来众人。知道我爱采风访古,后来王永生在编志期间发现有什么老物件也拍照片给我看,比如发现的节孝碑,武状元的练武的器具……好朋友嘛!聊久了就要见面,况且他的爷爷是附近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留下了不少古籍藏品,我也想看看。于是,我的访友、吴晓东记者的采访,最后在王永生家里成了“读书会”“鉴宝会”。王永生珍藏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把紫砂壶,上面刻着“石泉”二字,由此我知道了他“石泉闲人”的来历。


四.徐干成了“迷雾”,听王永生说纪台有“徐干桥”,我们又去纪台李家官庄采访,李益刚老人八十岁多了,他说有“徐家墓”,有“徐家园子”,有“徐家桥”没听说过徐干。但是他说了“徐姓”在纪台的久远,“先有的徐家墓,后有的纪王城”。


一个夏天,一次采访,一次学习,一次收获……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头条、微信好友,王永生。

和王永生合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日纪台行‖访纪国、访徐干、访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