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能•洋洋大观」贵州安顺行(一): 屯堡

安顺,离开贵阳90公里,是个挺委屈的城市。黄果树明明是安顺的,但好像鲜有人知。贵州的风头早已被贵阳、遵义、凯里、黔东南的诸多苗寨侗寨抢光了,哪里还轮得到它?还有谁会在乎这个曾经的夜郎中枢和明军军屯所在地,一个由商人和军人组成的繁华驿站?


但是读了戴明贤先生的《一个人的安顺》之后,还是想来这里看看。虽然书写的是安顺,却绝不是如今地理概念的安顺,它是作者儿时的故土,是他记忆中的美好家园,是心理概念的安顺。所以我无论如何是看不到作者笔下的安顺的,因为我没有那些经历和记忆,但这个安顺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故土的代名词?故土虽然不同,但它带来的心理感觉和共鸣却是极其相似的。


到了安顺,第一站就去天龙屯堡。所谓屯堡就是明朝朱元璋年间为了平云南的元乱(元朝残余势力),控制西南稳定从江淮来贵州驻扎和屯田驻垦的兵士和家属居住的村镇,散布在贵州各地深处。“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的安顺是目前屯堡保留最集中的地方。现在上了点年纪的妇女还穿着明清时代的“凤阳汉装”,偶尔听到她们之间交谈,说的是很像南京话的方言,真是有时空错乱的感觉。


村子里的游客不多,沿街小摊子的生意很清淡。午后的阳光下,妇女们一边看摊一边懒懒地做着针线活。据说几年前这里的游客曾经熙熙攘攘,后来旅游团逐渐不太往这里带了,但究竟是何原因就不得而知了。这里还有一桩迷案,那就是沈万三的后代究竟是不是在这里。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沈万三明明是周庄人啊,咱们江南人可都知道的,怎么会跑到贵州这种当时的边地呢?史书上记载说万三当时富可敌国,参与修南京长城,还奏请犒赏三军,遭朱元璋嫉恨,发配云贵,但他的后人到底是在丽江还是安顺,不得而知,但都各自把万三的招牌打了出去,万三茶、万三蹄、万三故居什么的生意做得不亦乐乎。万三同志九泉下若得知自己已经荫福了不管是不是他的后代的后人,应该也是相当欣慰了。


万三的后代后来多遭磨难,江南的这支几乎就灭了,据说云贵的这支倒是留续了下来,只是具体在哪里还在争论中。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引无数爱好者竞折腰,这个迷案还会有人不断考证。但无论如何,沈万三被安顺屯堡的老百姓奉为财神,供在庙里,到现在还是。


正在村里瞎兜的时候,听到鼓声,才想起来这里的演武堂正点有地戏表演的,赶紧循着声音找过去,一共10分钟的演出看了个尾巴。想想不甘心,还是决定再等一个小时看下面一场表演。这里的演出一天9场,今天演的剧目是“三英战吕布”,一共五个演员,我和其中一位年近60的石大爷攀谈起来。


石大爷的这口活是祖传的,现在做的这个工作也是拿工资的。他的孩子们都不肯学了,现在都在无锡打工。我问他有没有去无锡看过他们,大爷说没时间,要上班,还要去全国巡演,去了不少地方,言语中很是骄傲。

贵州地戏主要就集中在安顺,石大爷跟我介绍地戏剧目只有武戏,如《三国》、《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也和安顺屯军有关,一来是壮军威,二来不打仗的时候借以演习武事。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脸子“(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唱词是完全听不懂,10分钟的演出就只听懂“吕布”,“公孙瓒”两个词。脸子倒是看看很有意思,石大爷领我看了一圈,各种颜色,各种身份,男男女女,凶的善的,脸子雕刻的手艺现在也是十分难得了。当然地戏和雍容华贵的京剧比实在太简陋了,戴明贤先生在书中说“薛丁山,樊梨花们一个个都仰面朝天(因为面具戴在脑门上),粗脖壮颈(因为脸和脖子都蒙着黑丝帕),看着十分别扭,替他们难受”。但这仍旧不妨碍地戏成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龙屯堡是安顺最有名的一座屯堡,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云峰八寨中的云山屯和本寨。到达云山屯的时候已经晚上6点多,没有游人。它在云鹫山的半山腰,整个村子依山而建,石头房子绿色环绕,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几家餐馆和咖啡店,商业气息不浓,宁静安详,正是心目中山村最好的样子。


屯堡中屯和堡是两个概念,屯是生产和储存区,堡是军事防御区。坚固的石头屯门,石墙和山峰一起包围整个云山屯,一条石板道贯穿其中,两侧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初识云山屯,心里有一种喜悦感,走着走着,被一座漂亮的老建筑吸引了去院子里看个究竟。不想里面有一群人,交谈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屯堡传习营的营员,在当地工匠师傅的带领下利用假期修复乡村老屋,其中还有同济大学的师生,当天是最后一天收工。


负责人越剑先生是位建筑师,也是贵州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的当家人。他带着我参观了整个建筑,我虽然不懂专业,但从审美和文化上一直是老建筑的粉丝,因此当下心里十分赞服他们保护老建筑的倡议和行动,正像营员们T恤后面所印的“昨天失去的,我们今天把它找回来”!天色渐渐暗下来,营员们开始兴高采烈地庆祝结营,安静的屯堡景色因为有了这群热爱和保护它的人们显得更美好了。


本寨是在后来的屯堡一日行中去的,我算是过足了屯堡瘾,又去了3个屯堡:本寨,鲍屯和旧州镇,也在安顺旧城区兜了一下。本寨和云山屯同属云峰八寨,云山屯是山腰上,本寨在山脚下,各有特色。绕寨的小河,平整的坝子,大片的良田,幽深的巷子,考究的院落,高砌的石墙,雕花的门楼,高矮不一的碉楼,会让你一眼就爱上它。难怪那么多的美术系学生在此写生,穿行在石巷中,会遇见一个个“丁香一样的女子”。


鲍家屯相比云山屯和本寨要差点意思,但它特色的瓮城八卦阵布局,丝头腰带的手艺和乡村水利值得一看。屯堡凤阳汉装的特色是“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朵吊吊,腰上一把扫扫,脚上一对翘翘”,其中腰带垂须1888根,如今这个手艺只有在鲍家屯有了,传男不传女。


田间坝上下来的水塘清澈自天然,村子里小朋友跳在里面戏水,一个汉子在里面清理水草,说等下午了用酒米做饵钓鱼,能钓到不少鲫鱼,听听也有趣,只是也等不到下午看他制饵垂钓了。


旧州则是元明时期的安顺首府,古镇整个都规化过,老的屋院都受到了保护,但商业气氛也是最浓烈的,和江南古镇的氛围十分类似,因此对生活在江南的我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和旧州镇相比,现在的安顺的旧城区实在是太可怜了。儒林路是拍过“致终将失去的青春”场景的地方,现在正在拆修,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模样。安顺历史上有两次外来人口潮,一次是明朝屯军带来的江淮之风,另一次是抗争时期流亡到此的”下江人“和经此进入缅甸的远征军和美军。走在儒林路的石板路上,想象着戴明贤先生笔下浩浩荡荡的马帮过街,鱼龙混杂的练摊,街上”吊膀子“的下江人,开着越野车穿街而过的美国大兵,“施施然而来”的江湖落拓人,从安顺走出去的共产党领导人王若飞……石城安顺的浮世绘在他的笔下活了,可惜现在旧城区所剩无几,剩下的地方也在维修,单靠想象的细线已经很难支撑一个丰满的形象了。


儒林街旁边的文庙是最值得一去的,龙柱,泮桥,院子,牌坊,都是莹白的石雕。大成殿前的透雕龙珠是镇城之宝,据说当年的工钱是按凿下来的石屑重量计的,一两石屑一辆银子。安顺文庙的结构是比较标准的,最南侧一座高高的墙,类似照壁,为“万仞宫墙”,“万仞”两字是对孔夫子高深学问的赞誉。然后是棂星门,灵星,即天田星。古人们祭祀天田星,以求风调雨顺,后来人们认为孔子与天相配,故建灵星门祭祀孔子,后演化为“棂星门”,看起来类似牌坊。再是半月形的水池,为泮池,池上的泮桥,也叫状元桥。接着才是核心建筑大成殿,取“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之意。


大成殿中孔子居中,旁边是“四配”,最受儒家门徒推重的孔子学说的四大传人:颜回,曾参,孟子,子思。东西两边则是“十二哲人”塑像,东西各六人。七十二贤和三千弟子就不能一一列入了。

安顺文庙的石雕是惊艳的,周边的屯堡文化是迷人的,可惜来安顺的游人几乎全都急急地赶去了黄果树。不知道为什么戴先生的书要取名为《一个人的安顺》,但它倒是符合我这次安顺游的情境,一个人,走这些游人很少的地方,静静地领略它的美。游记,不为别的,只为留下自己的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能•洋洋大观」贵州安顺行(一): 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