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

五百多页的《浪潮之巅》终于看完了,先说一下整体的感受吧,因为是在三月被推荐的看这本书,所以刚开始觉得就是让我们了解一下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以便于未来更好的踏足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看了前面几章就觉得是AT&T、IBM、微软、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思科这几个互联网IT行业的龙头们的宫斗史,以及后来的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几个学校的爱恨情仇,但是,这其实是一部涉猎很广的书,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

我大概的搜了一下作者吴军的简介,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说到底是一个理工科的学生,但是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男,竟然可以写出来这样一部涵盖各个领域的史诗巨作,我是一个经管学院的学生,接触管理比计算机要早一年,在《浪潮之巅》上写各大互联网IT公司的起起落落,而起起落落的背后总归是有一定得原因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方面,那些荣辱兴衰,还离不开管理阶层的管理策略,以及发展方向确定,这也让我更加领略到了管理的魅力,其中真实的案例,更是对管理方面泰罗定律,法约尔法则以及梅奥霍桑工厂实验结论的一个很好的验证,这本书,带给我了很多惊喜。

我认为看书看电影事后写读后感其实是很不尊重自己的一个做法,你看到哪个章节,看到哪一分哪一秒特别的受触动,当时就应该记录下来自己的感悟,这样你回过头再去看,感触依旧很深,而如果是看完之后再想着去回想,其实很多精彩的感悟都会被忽略,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当时看书随手记下的感触,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我真正的感触与悟到的东西:


思科的支持政策,既不会流失人才,又在此基础上最大化的扩大了自己的利润,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行业,每当有好的东西出来时,思科总是能够用钱把它买回来


微软化市场优势为技术优势,思科化技术优势为市场优势。


惠普菲奥莉娜好大喜功,表面功夫做得很足,前期也许可以在表面上显得颇有建树,但是始终不能经过时间的考验,而赫德大刀阔斧做实事,不喜好精美的PPT,甚至在白板上写写画画,但是条例却极为清晰,用强有力的数字征服大家


另外,几乎每一个新上台的有建树的领导者,都会三把火先烧了那些冗余的部门,节源开支,无疑,在一般情况下,这绝对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管理策略(当然这只是从管理层面说的,和计算机方面关系不大)


不管什么时候,技术永远是一家企业雄霸市场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不管你再具有管理才能,没有技术,你就做不到对公司产品的了解,更别提更好的去规划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技术,管理说到底也就是个空架子,还是没人服气的空架子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的落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的业界领袖,今天的我们,也可能就是明天哪个领域的佼佼者。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一定要让你的下属感受到在组织里面的存在感,尤其是那些能力强的下属,在一个组织里面没有存在感,就没有组织荣辱感,又凭什么在组织里面为你卖命


过早大量融资,会使自己的股权变得很低,不利于以后控制资产流动方向


真心觉得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到处都是优秀的人才,当然,这也得益于他们严格的体制,其实三月也和他们有相似之处,我也觉得厂校结合的办学思路真的特别好,当然,很多学校的很多专业都不会这么做,中国普通本科的大学生,没有哈佛的难进,麻省理工的难出,更没有斯坦福的难进加难出,很少有地方能在自律方面严格要求大学生的,也许这就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名校学子优秀的原因吧


纽曼教育成功的因素有一个是大学学生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个东西我觉得目前在学校里面真的是及其的匮乏,即使学校没有人提醒我们非得去参与一件事情,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好好呢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刚好的去体现我们的价值。


创业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在一个有创业氛围的环境里面,创业将会变成一种主动性行为,选择创业课题的时候,最好有能够阻止他人进入这种创业途径的办法


红杉风投最主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多少钱,为什么,怎么花,所以要创办一个公司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条理清晰,对自己的产品足够了解


对于在某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来说,不能提早的预见市场未来的饱和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实际的东西永远比理论上的大牛更加的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潮之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