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体现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本质发展的客观反映,革命性体现在它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个人的世界观影响着他的立场以及对事件的处理方式。世界中可大致归结出两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而人们在世界中的活动也可大致划分为两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些都涉及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亦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世界各地进程有所不同,阶段有可能有跳跃性,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换。

五对范畴: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者事物的变化发展。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真理与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既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也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又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