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彭渤: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

来源:本文整理自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彭渤教授科学网博客

原文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179564.html

科技文献阅读在科研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看来,阅读专业文献应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专业科技文献,究竟应该如何来阅读呢?这是很多研究生问我的问题。以前在讲授《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与学生讨论交流时,这个问题是大家课堂问得最多的问题。一些学生甚至毕业后,还发邮件来问这个问题。但我想,不同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体会和答案。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并期以抱砖引玉。

1、科技文献的作用。

阅读文献,首先应明确文献在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文献在科研活动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或者功能。

(1) 文献资料构筑了某个领域的研究背景。即一般基金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的内容,或者文章本身的引言部分的内容。一份基金申请书,或者一篇投稿的论文,对某领域研究背景的表述和分析,是最能反映申请书或者论文水平的部分。一项研究起点高低的程度,全在于其对研究背景的把握和分析。因而作者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占有程度、把握水平和理解深度,是决定某项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之一。

(2) 文献资料为科研工作奠定研究基础。一项研究设计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在实践上是否可行,文献资料的分析能够帮助你作出判断。因此,文献资料在理论上为科研工作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

(3) 文献资料是“巨人的肩膀”。科技创新不是喊口号,更不是“无源之水”。她需要“土壤”,需要根基。这个“土壤”和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献资料。在这个“土壤”和根基上,发生知识“火花”的碰撞,实现科技创新,其实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认识升华、技术革新或者理论突破。因此,文献资料是创新“火花”的源头,是“巨人的肩膀”。

2、阅读科技文献的目的。

上述科技文献在科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表明,阅读参考文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学术水平。在笔者看来,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 丰富基础知识。文献与专著等书籍不同,文献传播的知识常常是零散的,而一般专著或者教材包容的知识具一定的系统性。但文献,特别是新近文献,常常传播最新的知识点。因而,通过阅读某个领域的新近文献,追踪阅读历史文献,能为读者打下某个研究领域全面、深刻、丰厚的知识基础。使初学者由入门进步到专业水平。进而可达到通观全局,充满自信的程度。

(2) 把握学术观点。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层面、(对地质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而言)不同的研究地域、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同的研究水平和不同的实验条件等,对同一问题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就会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有全面的把握。认识(归纳、总结)不同学术观点形成的环境条件、适用范围、优点和不足等,对于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十分重要。

(3) 学习技术方法。大家在看文献时应该注意到,发表的专业科技文献,一般都包括研究方法的详尽表述这部分内容。特别是外文文献。这是因为方法决定结果。因而,阅读参考文献,能够达到全面了解某个领域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目的。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就有逐级化学萃取分离分析、单矿物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中化学逐级分离分析的方法又有5步法、3步法、2步法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在有关文献中有详细的表述。如果你也试图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问题,那就得首先从文献资料中,对这些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再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你自己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你有一定的见解和创新能力。

(4) 积累研究素材。科学研究得到科学结论、学术观点和理论认识,都需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即需要合理的素材来作支撑。这个研究素材可以是你通过科学考察、科学实验分析得到,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获取。对文献资料把握得好,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做重复性的工作。且有些研究素材还必须通过文献资料这个途径才能得到。如湘江流域某区段的地质图,一般的工作不可能去填一幅地质图,必须借助相关文献来达到目的。因此,研究生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之后,就应注意从各种参考文献中积累研究素材,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3、如何阅读参考文献?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阅读参考文献的方法,很多情况下,是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笔者在此提供如下一些方法,仅供参考,并欢迎指正。

(1) 正确取舍参考文献。对于一篇具体的参考文献,在阅读时,首先要判断这篇文献对你的科研有何参考价值。即这篇文献能满足你达到上述四方面目的哪一个或者哪几个目的。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你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就会自行作出取舍,进而为我所需、为我所用地展开阅读。

(2)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要使自己在专业领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夯实牢固理论根基,既需要广泛地阅读参考文献,占有各种知识点,把握研究动态,又需要深入地挖掘重要参考文献的学术思想,掌握研究方法,琢磨理论知识。即需要你对大量的参考文献展开所谓的泛读和精读。至于哪些文献应该泛读,哪些值得精读,也需要自己进行判断。对于已经入门者而言,这个并不难。但对于尚未完全入门者,还需要自己进行摸索。有时一篇文章,第一眼不一定引起你的注意,但第二次、第三次接触时,你可能会重新判断它的价值和对你的作用。通过文献的泛读,可以扩开你的知识面。而精读则有利于你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前者活跃你的思维,后者则让你谨慎思索。

(3) 追踪阅读历史文献。阅读文献时,根据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查找相关文献,展开阅读,即为追踪阅读。这样不断地进行,就可找到某个研究领域的很多历史文献。结合阅读历史文献,可让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如对岩石风化的研究,笔者掌握到的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78年发表在N上的研究玄武岩风化的文章,后来有大量的文章研究花岗岩风化,再后来的研究除了研究花岗岩、玄武岩等岩浆岩岩石的风化作用外,还针对碳酸盐岩、变质岩等进行了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大量的工作又针对黑色页岩风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样追踪阅读文献,不是简单地以认识某个研究的研究历史为目的,而是要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演进过程,把握科学研究的某些规律,从而明确方向。这个过程需要你付出艰苦的努力!

(4) 笔记相伴地阅读。阅读科技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不是看小说,讲的是阅读,其实是一个思考过程。特此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作笔记的习惯。作笔记大致有如下好处:一是帮助加强记忆、熟悉文献,二是便于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三是给自己论文写作提供帮助。我曾经习惯做卡片。一篇文章一张卡片,有时一张卡片就只记下文题和出处。很多的卡片集中到一起,没事了像打牌一样翻一翻,一些东西就归类了,有时候思路就出来了。

(5) 对比分析地阅读。做科研要善于对比分析,阅读文献也要善于对比分析。对比其实就是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只有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

(6) 去伪存真地阅读。在阅读文献时,对文献中提供的认识、资料和结论等,需要自己进行加工。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目的就要让自己成为文献的主人。

总之,科技文献的阅读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当你在阅读文献时,萌生了强烈的创作/写作欲望的时候,你的文献阅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科研是老实人的差事,阅读文献没有玩游戏那么痛快。阅读科技文献其实更像坐“冷板凳”。但我觉得可以苦中寻乐。

另外,针对科技文献阅读,再谈三点感受。

1、领悟文献资料。我们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但我们在平素的学习和科研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导师。特别是写论文、改论文等具体工作,不能指望导师从数据资料表达、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所有具体的环节,都由导师来帮助完成。而应自己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去领悟细节、把握要领、寻求合理性。记得我读研究生期间,做论文时,导师只给出一个论文题目。所有野外和室内工作,都是独自完成。只有碰到问题时,才去找导师帮助解决。而且很多情况下,要面对“找导师却找不着人”的情况。因此,很多情况下,是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来解决问题,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并慢慢成长。虽然现在的情况不能跟我当初的情况相提并论,但科研是相通的,何况现在对各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等)。因此,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领悟文献、领悟自己的科研,是我们研究生寻求学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放假了,一些同学还没到学校规定的放假时间,人就不见了,而一些同学则到元月30日才离开学校回家去。虽然不能以此来评判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成绩,但科研肯定是与勤奋成正比的,是与各自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正比的。这些年,在修改学生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只要给出思路、方法、点子,就能较好地完成论文,而一些学生给出同样的条件,却很难达到目的。为什么?关键在于前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献资料,去领悟文献资料,去领悟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而能够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后者则不然。

其实,有关论文写作的技巧甚至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都在阅读文献中可以找到具体的答案。诸如: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数据、如何引证文献(资料)、如何列举参考文献等细节性工作,都可以通过文献阅读来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需要一一依赖导师。可是,一些同学就是难以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为什么?症结就是没有很好领悟文献、没有领悟自己的科研。连论文的标点符号都要导师来修改。这不是一个研究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

2、模仿文献写作。我们领悟好了文献资料,写论文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特别是在确定向某个刊物投稿后,模仿就变得十分重要。我自己的科研也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事。学书法,需要临摹;画画需要临摹;唱歌需要临摹……科研也需要临摹,写论文也需要临摹!关键在于你临摹得怎样?能否得到认可?所以,希望同学们在领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模仿如何写论文。这样能够做到不太多依赖导师,却能事半功倍。

3、站在巨人的肩旁上。文献资料是零散的。文献资料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有地域、作者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阅读文献、把握文献资料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自己成为文献资料的主人。这期间,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我们就自己的研究领域、方向把握尽可能全面、尽可能新的文献资料,并能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和思考,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向,进而实现科研创新。一些同学在写开题报告时,就知道将一些文献的作者姓名和论文题目简单地罗列在报告中,没有自己的观点,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就是对文献资料缺乏综合对比分析的表现,也是没有花时间、花功夫的表现。我们说,文献资料是很好的“老师”,但这是一位很特殊的“老师”,他传输知识,但你不理解他,就不知道他传输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传输得对与不对,更不知道他对你有何指导作用。因此,跟这样一位“老师”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

但如果你舍得花时间和功夫向这位老师学习,他则是一位真正的博学多才的“老师”,他是巨人的肩旁。他提供的知识、学习、思想、方法等,远远超出你自己的导师。站在这样一位“巨人”的肩旁上,成为了知识的主人,你的科研和学习就会如鱼得水,你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的体会,我想也是实验室其他几位老师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重视文献阅读。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Roland Barthes)。这句用了5个“the”的有关阅读的名言,希望各位同学好好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彭渤: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