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被课表遗忘的不仅仅是名字――从读《给教师的建议》说起

“劳动”,被课表遗忘的不仅仅是名字――从读《给教师的建议》说起

《给教师的建议》,原名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乌克兰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于1965至1967年的著作。

按照本书译者之一,北师大王义高老师所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思、所做,可概括为“创新教育学”,其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不断创新的教育体系,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融人本、和谐、合作、科学等基本要素于一体的。

日前,读毕此书,我发现“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用来教育孩子们的重要手段与载体。无论是培养集体精神,还是个人自我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丰富的情感,并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

在第6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写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公顷收了70多公担麦穗的大丰收,孩子们体验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自豪。让集体精神刻入了孩子们的心灵。在第73条建议中,叙述了将一片被灼热的阳光晒焦了的、毫无生气的贫瘠的南山坡,打造成了一公顷可以收获几十公担“阳光浆果”的葡萄园。这项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对土地的深厚的感情,让孩子们的思想成熟起来,葡萄园也成了孩子们自我教育的场所。在第80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还谈到,孩子们给玛利亚老奶奶栽上了六窝葡萄和六株玫瑰,赢得了老奶奶热泪与微笑,让他们学会了对孤独者不要漠不关心,从而让他们学会把别人当做镜子,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能力。有关利用劳动来进行教育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让我突然觉得,劳动可以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可以通过劳动给别人带来幸福,实现自己的价值,更能够在劳动中获得幸福、快乐,并且能够体验到责任、协作、担当意识,行成拼搏、顽强、奉献、耐劳等优秀品质。

记得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准确地说上小学那会儿,学校里是有劳动课的。遇到农忙季节,学校会放假让孩子帮助家里一起劳动。如果学校里有自留地的话,孩子们是有活可干的。就算学校里没有自留地,老师家通常也是有地的,于是我们孩子们屁颠屁颠地跟着老师去地里一起劳动。比如耘芝麻拔草,就是常做的事。虽然是老师家的地,但是孩子们却是非常乐意干的,那时家长也不反对,也没有意见。事实上在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更能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俗话说,“男怕先生女怕婆”,虽然这并不是所提倡的,然而确实含有硬核道理。有些事情孩子真的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才能完成孩子的蜕变。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热爱劳动的话,那么他便会拥有劳动的基本品质,例如责任、吃苦、善思、珍惜,以及由劳动成果带来的幸福与快乐。那么孩子回到家里,要热爱起劳动来也就容易多了。

其实除了劳动以外,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就比如说我家孩子,让他跑个几千米的步,作为家长我们是万万不能做到的,而在学校体育课上便轻而易举做到了。再比如说唱歌,在家从来没听过他唱歌,然而因为学校活动,他却在家里拼命地练习唱歌。事实上孩子在家里家长做办不到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很容易就能办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公民,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作为公民必须学会劳动,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与情感认知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国民教育:当孩子刚刚学会用手拿起汤匙从盘子里取食物送到口中时就要让他劳动。我们当下,普遍没有这种意识,事实上当孩子就读期间,我们多数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我们逐渐在剥夺孩子劳动的权利。因此在学校给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不知何时,“劳动”这一名字在中小学课表上被下架。当初的“德智体美劳”的说法越逐渐演变成了“德智体”,而“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已然成了一句空话被束之高阁。所以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是没有多少劳动意识的,他们不能理解“劳动”是一种幸福,也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更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存在。这让我不免忧心起来。

一个从小没经历过“劳动”的人,无法欣赏到劳动所带来的成果,也不会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我的大侄子,如今二十好几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然而由于从小没有经历过劳动,而且他也习惯了用钱。正所谓“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近两年来,不但没有认真做事挣钱,反而用了父母的好几万块钱。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懂事,会安心于劳动致富,踏实地通过劳动,创造着自己的财富,过上自己正常的人生生活。

之前曾经听说过,如今奋战在建筑工地的一线工人,多数是40岁以上的人,40岁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试想,再过20年,谁来为我们建造着美丽的城市。虽然社会飞速发展,我想一线工人总还是需要的。眼看着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从小没经历过劳动,也不曾懂得劳动可以创造幸福与快乐,将来他们如何成为优秀的劳动者。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提时候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多数人都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不单是幼儿期,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如此。成年了再来培养劳动的情感,是不是太晚了一些?

这让我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光景,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劳作、耕耘。通过亲身体验,让我明白,劳动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可以赢得父母脸上欣慰的笑容。同时由于劳动的艰辛,让我懂得读书机会的不易,更加明晰了读书的理想,于是养成了做事认真的习惯。懂得了责任,担当,也懂得了拼搏与顽强的含义。

值得庆幸庆幸的是,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文中说,“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劳动教育能够在各学段落到实处,让孩子们通过劳动教育养成各种良好的劳动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发展后继有人。“劳动”,希望不要再沦为被课表遗忘的名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劳动”,被课表遗忘的不仅仅是名字――从读《给教师的建议》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