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的看法

    《论语》自古以来备受推崇,而在近代的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其地位起起伏伏。但无论如何,作为我国古代最受统治者欢迎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自有值得古代统治者费尽心思去推广的理由。

    那么,这理由是什么呢?

    《论语》中大部分都是促进社会和谐、统治稳固的内容。《论语》所记录的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那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非常好学,也有着很棒的天分,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崇尚周礼,向往古代圣人定下的制度,一生以克己复礼、仁等为自己的目标。他热心教育,有教无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学生中,既有大户人家的子弟,也有穷苦人家的孩子。至于孔子的日常生活方面,他也很努力,在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非常遵守自己的原则。偶尔也会流露出常人都会有的倾向,尽管这些可能与他提倡的内容相悖,但私以为,这恰恰表现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趣的、有着自己感情和好恶的人,而不是被后世捧上神坛、毫无确定的圣人。

    正如前文所述,《论语》所记录的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孔子通过语言或行为教导学生,何为仁义礼智信、何为是非善恶。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基调,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接近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质,摒弃不好的品行。

    我眼中的《论语》,大概如此。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早年读初高中时,只知道背下内容,懂个字面意思,也是由于年纪轻、经历少,对此并没有什么体会。而今重读,细细品味,对照着这些年所闻所见,顿时生成一种想法,“时代确实变了,但是人没变”。

    现在总看到这种说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说的没错,确实应该带有批判性的阅读、理解、实践。

    但是,说实在的,哪有那么多糟粕。本来孔丘一个大学问家,好好地做学问,教学生,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看他的书,读着觉得好,就去做;觉着不好,丢掉不管,或者写点东西发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都是可以的。后来一帮老家伙,或皓首穷经,心生忿恨,嘴上说说,实际做起来又是另一套;或以之为圣,为尊者讳,把不对的说成对的,不好的说成好的,整个搞得乱七八糟。由此可见,不管提倡什么,都不能过分提倡。事情过了合适的范围,自然会出问题。

    当代社会好青年,基本上都是从小受西方体系科学的教育长大的。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在非常努力地与那些糟粕划清界限。而且,就咱们平常知道的那点东西,连糟粕的边都和没摸着,压根不用担心。更应该担心的是自己学识太浅,看不懂意思。那些一知半解就去抨击的人,又何尝不是制造着现代社会的糟粕呢?或者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时代的糟粕来源吧。

    未完待续待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论语》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