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英语学习
Clever Trees
There's nothing better than a walk in the countryside for lifting our spirits. Connecting with nature has been proven to help our mental health.
For some, the best tonic is to stroll through a forest, but as we admire the trees that surround us, it's worth knowing these trees are doing more than just being nice things to look at.
聪明的树
没有什么比在乡下散步更能振奋我们的精神了。与大自然的联系已经被证明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对一些人来说,最好的补品是漫步在森林中,但当我们欣赏周围的树木时,值得知道的是,这些树木不仅仅是好看的东西。
We are already aware of the healing properties of trees –they produce oxygen and clean the air we breathe by absorbing about a quarter of all human-caus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ut there's more to these impressive forms of vegetation than we might think.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evidence that proves they are actually intelligent.
我们已经意识到树木的治疗作用——它们产生氧气,并通过吸收大约四分之一的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净化我们呼吸的空气。
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植被形式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研究人员发现了证据证明他们实际上是聪明的。
It's thought that trees talk and share resources right under our feet, using a fungal network. Under the ground are tree roots, and mingling among them, along with bacteria, are thousands of superfine threads of fungi, known as hyphae. An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y are all interconnected.
They can help each other by sharing nutrients, and they can even warn of approaching threats. Scientists say it's like the trees are talking to one another.
Ecologist Suzanne Simard has called this network the Wood Wide Web. She discovered that parent trees use this network to help their offspring. She also found that trees are smart enough to change their behaviour and have managed to adapt and surviv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So it seems trees really are the stars of our natural world, and with around three trillion of them on our planet, it's time to show them some respect if we want them to flourish.
有人认为树木通过真菌网络在我们脚下交流和共享资源。地下是树根,它们和细菌混合在一起的是成千上万的真菌的细线,称为菌丝。研究表明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可以通过分享营养来互相帮助,甚至可以警告即将到来的威胁。科学家说,这就像树在互相说话。
生态学家Suzanne Simard称这个网络为Wood Wide Web。她发现母树利用这个网络来帮助它们的后代。她还发现,树木足够聪明,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并设法适应和生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因此,树木似乎真的是我们自然界的恒星,我们的星球上有大约3万亿颗树木,如果我们想让它们繁衍生息,是时候对它们表示一些尊重了。
美文阅读笔记
㈠经济学中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照我的理解是说:当你从事某一项经济活动,就等于放弃了其他可能的经济活动,也就等于牺牲了其他可能的收益。换言之,你选择做某种生意,不仅付出了有形的成本,还付出了无形的成本,此即“机会成本”。
这个概念,其实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恋爱、结婚,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你选择跟这个人恋爱、结婚,也就牺牲了其他可能的选择,其他的甜蜜、激情和爱的回忆。
读书、做学问,同样有“机会成本”。你选择阅读这本书,你选择研究这个课题,你选择专注于这个领域,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的知识积累,也放弃了其他可能的发现。
不如说人生就是如此:我们现在这样的人生,是放弃了其他可能的人生而得到的。我们不断地付出“机会成本”,不断地错过“未走的路”。
㈡小时候站在山的一头看向远方,看到的总是蜿蜒盘旋的公路如巨蟒一般咬噬天边,视线被高大的山峰挡住。一个伛偻的背影在身后问我:“你要去哪儿啊?”
我手指前方:“远方!”
时至今日,那山与路已被现代文明改造得面目全非,可20年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它的原样。我也曾几度站在山顶,注视远方。可山的另一边还是山,路的尽头是另一条路。在这无数的山峰中,在这无尽的路途中,儿时所言很远的地方在哪里,一直没有答案。
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残留着一个少年时代的向往。它也许是一个地方,也许是一件衣服、一个玩具,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化的想法,考第一名、得到赞扬等。但是,它必然在你心中产生了“液化”特性,化作水,流淌在心田。
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你苦苦寻找的一直是你自己。正如之前听到的一句话——在世界的尽头,与自己相遇。
㈢曹操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因为大家都说他是个枭雄。更有人用一个字总结他的一生——奸。可是曹操也很冤枉,自己白手起家,拼死拼活,辛辛苦苦从一个孝廉做到了一把手,容易吗?其中的艰辛非常人能承受。可曹操为什么总是不受人待见,没人念他的好呢?这一切都源于曹操那张不会说话的嘴,他每每说话,总是刺伤别人。会说话的人总是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老曹恰恰相反,恶心了别人,也没有成全自己,标准的损人不利己,你说可气不可气。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一句话伤了全天下人的心。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董卓大逆不道,睡龙床,奸公主,把持朝政,淫乱后宫,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关键时刻,曹操挺身而出,向大家宣布去刺杀董卓。可董卓也不是吃素的,结果没有成功,然后他就跑路了,半道上还遇到了个志同道合的陈宫。陈宫看曹操人不错,就没有把他抓起来,而且弃官和他一起跑路,想着从此辅佐曹操干一番事业。于是他们一路跑一路躲,最后投奔到了吕伯奢家中,老吕人不错,盛情地款待了他们。可是曹操疑心重,认为老吕是想稳住他们去报官,一怒之下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杀完了他们也后悔了,因为他们发现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们,而不是绑他们去报官。曹操和陈宫都懊悔不已,可是曹操此时说出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你说伤不伤人。本来陈宫是想保着曹操闯事业的,可是一听这话他心凉了半截,发誓远离此人,宁死也不愿和曹操共事了。
经过此事曹操不仅没有吸取教训,还更不会说话了。就说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败仗——赤壁之战吧。老曹一意孤行,领着80万大军就去收拾东吴的孙权去了,他以为自己战无不胜,之前他灭袁绍,诛吕布,败刘备,哪一场仗不是打得漂漂亮亮的。这次挥师南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可是曹操最终败了,败给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孙刘联军一把大火把曹操烧了个一败涂地,要不是在华容道上关羽放他一马,老曹就挂了。脱离险境后曹操越想越伤心,最后竟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曹操哭的奉孝是谁呢?就是郭嘉。曹操是在说,如果郭嘉还活着,就不会让我走这步棋,我就不会输得这么惨。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们这帮人啊,没有一个比得上郭嘉的。曹操这么一说,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都噤了声。伤人真是伤到骨子里去了,老曹啊,你真不厚道。
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定思痛,总想着报仇。于是,公元213年,曹操带着40万大军又来到了江东,孙权也不示弱,在对岸摆开架势和老曹对峙,心想,你上次领来80万人都没捞到半点儿便宜,这次带了一半的人,吓唬谁呢。老曹其实就是来探探虚实,也没真的想打,他看到孙权水军整齐、纪律严明,真打起来结果也未可知。于是,曹操指着孙权那面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子,真豚犬耳。”曹操此话一出,四下哗然。他的意思是,人家孙权才是英雄好汉,百折不弯;不像刘表的儿子,没等打他就降了,没意思。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不长记性。按说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英才,人中翘楚,他有雄霸天下的实力和决心,最终没有统一天下,这和他那张不会说话的嘴是不无关系的。嘴能成事,亦能败事,曹操就败在了他的那张嘴上。
㈣昨天,我往中国银行的固定账户存入400元人民币。至此,我还清了本科时期的国家助学贷款,加利息一共2.8万元。就是这些钱,折腾了我这么多年。我想写一点关于贫困生的故事。
我家在云南大山里,在村里也是“中产”。从我出生之后,我家再也没有为温饱问题担心过。但上学依然成了一个大问题,家里能够变现的能力实在有限。我家酿的酒很好,但最多只能卖到隔壁村。我读书需要的钱大部分来自养猪,但猪价行情不稳,再碰上五号病什么的,就会很头疼。我家自有田地不少,但产出有限。所以,我家的资产只能供我读到高中,上大学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我能来读重点大学当然是荣幸的。但上大学不得不申请助学贷款,我父母自然也会尽其所能地给一部分生活费。到上海读书,有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相信在上海这种大城市,贫困生会很少,我或许能拿到更多的资助。
我上高中时,班里50多人,一半是贫困生。到上海后,班里贫困生只有5人,我几乎每年都能拿到贫困生专属的国家励志奖学金,而且更容易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
那么,当时我借了多少钱?2.4万元,一年6000元,刚好够缴学费,但生活费和住宿费需要自己出。我们住在郊区,不可能有什么谈情说爱的希冀,生活费也没这么高。本科4年的时间可以简单地用几句话总结:晨读、上课、助管、图书馆、跑步、洗冷水澡。
2011年我考上复旦的研究生,终于不用缴学费了!可是,就因为读研究生时换了学校,原校要求我还款。除我之外,我们班借款的另外三个同学都用父母的钱一次还清了(不用还利息)。我不想也不能够折腾父母,决定自己还款。我选了年限最长的,一个月还400元,利息一共4000元。
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只能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再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1.5万元(一年5000),刚好填上本科的“大坑”。但是毕业后还得自己还啊。每个月我都会准时去最近的中国银行还款,基本都是拖到最后一天。
贫困对我造成的打击,来自去中国银行还贷的时候。那时候没有自动还款机,我在陌生的银行大厅排队等候,看到前面一个操着上海话的大叔来取款,居然拎着一个黑色麻袋,把钱一捆一捆地往里放——我真没见过(除了在电影里)。我当时异想天开地想:他要是我爸该有多好。当叫到我的号时,我甚至想逃,我用有生以来最没底气的声音告诉她:“麻烦您帮我把……400元存进……这个账号。”
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富有,而有的人这么贫穷?我对这个社会的政治哲学思考,大概就始于这件小事。
其实,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有机会还清贷款的。我在复旦拿到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要比本科时候多得多,但这些奖金全被我用来考托福和GRE了(我一共考了5次托福,5次GRE),直到考到满意的成绩。这是我在最穷的时候干过的最烧钱的事情。
我从复旦毕业的时候,裤兜里几乎连一枚硬币都不剩。
我的10年贫困生经历告诉我,贫困生没有什么不同。贫困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更不是值得同情的事,贫困生也有破茧成蝶的机会,前提是你要足够努力,有足够的耐心,内心足够强大。
我读博之前,两次面临回家与留学的选择,我都选择了更难的路。第一次是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可以选择回家,回去就是荣归故里。第二次是读研究生期间,我母亲重病住院,我有过回家守护在她身边的想法。
但我选择留下来。回去的决定是艰难的,但回去能使生活变得容易;留下的决定是容易的,但留下会让生活变得艰难。
大概,我的固执与生俱来:我坚信任何人都能做成他想做成的事,只要全力付出甚至牺牲。
大概,我的努力、卖力和笨拙,有一部分来自天性的倔强,有一部分来自对认可的渴望,有一部分来自对不平等的愤慨,更有一部分来自对未知的探索——这部分从未褪色。
一位作家曾说,出生于贫困的小渔村给了她蔑视权威的勇气。我不是很赞同。面对权威,出身底层的人多少会带着一丝卑微。然而,通过努力、成长和蜕变,我彻底摆脱了狭隘和自卑。
我觉得,虽然我还没做成什么大事,也不是成功人士,但穷人真正的敌人,很多时候是多年后已经逆袭的自己。
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在普洱市一中读高中的我,是自卑而敏感的;在华政读本科的我,是渴望被认可却能力不足的;到复旦读研究生时候的我,带着些过度表达的虚假自负;而现在读博的我,或许是变得更好的一个我。我渐渐懂得: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比你厉害的人,不一定智商比你高,而是他用正确的方法去做了正确的事情。
我开始欣赏社会的多样性,开始了解、学习、探求一些重要的问题。
我相信制度是脱贫的最大法宝,就像国家助学贷款这样的政策。如果没有国家助学贷款,我现在或许是另外一个人,但恐怕不是我喜欢的那一个。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永远是你正在走的路,以及路的方向,而不是出发时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