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杀伤力?

        有这样一个笑话:父亲对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儿子小约翰很是恼火。有一天,父亲把约翰叫过来说:“你看看人家华盛顿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多么优秀!”小约翰打断父亲的话,轻蔑地说:“爸爸,华盛顿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很优秀——他在你这个年纪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爸爸听了小约翰的话是不是很无语?

        家长用同理心换位思考,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诉你:“妈妈,我同桌的妈妈比你优秀多了!”作为妈妈的感受又如何呢?

        如果是丈夫回家告诉妻子“隔壁老王的妻子又温柔贤惠,又勤俭持家……”抑或是妻子回家告诉丈夫“我们单位小丽的丈夫比你挣钱多,还会疼媳妇……”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之前的所有努力都被否定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也许你马上会反驳回去“那你去跟她/他过吧!”甚至还会爆发一场家庭战争……体会一下自己听到这句话当时的心境和感受——其实孩子的感受,跟你是一样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家长向孩子说出“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更不是对孩子的鞭策。这句话的底层代码是一种情绪发泄——发泄家长那种来自内心的不满、无奈和抱怨。

        而孩子听到这句话所接收到的潜台词是:第一,我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第二,我不是个优秀的孩子,让爸妈失望了。孩子被这种强烈的挫败感压得喘不过气,存在感和价值感也被严重地挫伤,情绪一下子跌入谷底,所以孩子的本能反应一定是不认可、不接受,甚至是抵触和抗拒。

        如果孩子每天都被迫和“别人家的孩子”竞争,难免会为了那份带有功利心的追赶而迫使自己生活在不自信、焦虑和患得患失的思绪中,生命会被这种不安定、不安全的负能量耗尽,甚至迷失自己。

        我们再看看那个“别人家孩子”的处境。他是不是每天生活在一种被同学羡慕的光环当中呢?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是“被成为”同学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被贴上各种标签,被当做一个“替身”去和同学比较,因此这个“替身”难免会遭到同班孩子的嫉妒、排斥甚至是仇视,成为一只可怜的“替罪羊”。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