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做事可以是一种享受

我困于拖延症甚久,甚至有了躯体化倾向,体现在胃疼、长时间睡眠逃避、情绪低落和无法面对上。可能是因为长期独处的缘故,现在已经不能习惯自己一人呆在某一环境中,必须有点动静和声响。甚至连洗漱,都必须要有视频作伴,即便已经看了无数次,桥段台词已烂熟于胸。或许也正因为此,我时常模糊了重点,以为自己的问题在沉溺于某视频软件上,花费无数精力与之抗争。但实际上,只是我的生活太空虚,又耐不住空虚,因此,轻易的东西便涌了进来,占据了一切。

我也思考过我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肯定会有人大手一摊,云淡风轻地说:既然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做起来,用上许多技巧,做个“自律”的人。但思维越快,越成熟,便越是带不动这躯体。我被这样血淋淋地撕开挂了起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P4y1A72R?spm_id_from=333.1007.top_right_bar_window_default_collection.content.click

在这期视频中,分享者T酱启用了一个洽和我心境的例子:困顿于拖延症的人,就像是面对深渊上的一座小桥,尽管对面是需要达成的目标和计划,但过多的思虑让我们对踏上桥这件事产生畏惧,在我们的身后,又是多家上市公司的无数聪明的大脑组建的诱惑集团,以各种形式让我舒服地向后躺倒,陷入短暂的虚假充实中。直到deadline的到来,才会让我不顾一切冲过这座桥。并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举动。

基于上述分析,T酱提出了反向计划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玩耍的时间,而非需要完成的任务,不断为自己鼓劲,告诉自己其实自己已经好好玩过了,现在需要做一些应该做的事了。同时还附赠5分钟开始法。

看到这里,我似乎已有所触动,但又归为之前的千百万次的触动,划归平淡,仅此而已。

今天听到武老师的音频讲解,才感觉得到释放了一些。武老师指出了一个直戳痛点的问题:向思维认同。

思维是快的,行动是慢的。思维迅速的人困在思维的世界中,根本看不上在物质世界中的行动速度,所以总是着急。越是发现做的事和想的事之间的差距,越是想从思维上得到解决办法,常常冠以“效率”“自律”之名,这样单方面的思维加速和限制,只会导致思维和行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问题愈发严重。

在思维上使劲,带来的是压力和痛苦。在体验上使劲,带来的是内驱力,和乐在其中的享受感。

武志红老师根据思维和行动的匹配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由低到高分别是:痛苦——普通——高手——天才。

痛苦的人牢牢握住全能自恋,不能享受于当下的世界,思维超脱于行动,往往脱节,难以坚持,不能完成事情。

普通的人在行动和思维中保持基本持平,能够做到完成胜过完美,但难以形成持续不断的成长,按部就班。

高手则是在行动层面做事,享受于体验,常常会感受到心流涌动。

天才是将全部的自我投入到事情当中,达成思维和体验的合一,做一件事爱一件事。

思考过多而做得很少,可能是自诩为读书人的知识分子都会带有些的弊病。这背后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前提,即:向思维认同,把思维当成是自我,大白话讲,想什么就是什么。因为知识分子的思维世界相对丰富,也会不自觉地带有睥睨众生的傲气,却困顿于手足之行。我需要明晰的是:人既依赖思维,也依靠行动。我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思维认同倾向,不要沉溺于抽象思维似乎广括一切人事的整体论思想。而是应该落实到人间,先努力做到普通人的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课 做事可以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