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执行到管理

一直希望有时间进行回顾和整理一下最近几年的工作经历,刚刚好五一期间,不用外出,就静下心来进行梳理,也算给自己三年来做个小结。这三年来的经历,真可谓是丰富多彩,虽然有遇到了很多挫折,也时常感到无力,但是从个人能力成长方面,还是有不少的收获。既然有收获,就做一次系统性的复盘,反思问题,下次遇到同类问题可以做得更好,并且给到其他新同学整理一些结构化的经验,如踩过的坑,所做过的选择,将过程中自己浅显的思考进行总结。不管怎样,希望能对后面新同学有些许启发作用吧。

整体来看,这三年多以来,自己的运气还是不错的,一开始跟的项目也比较稳定,一开始也得到了信任,亲身经历了从前端到后台,从UI设计到数据逻辑闭环,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整套极其复杂的系统。说其复杂,其实是站在历史角度来看,随着人员和版本的更替,各种逻辑相互交替,逻辑相悖。说其复杂,也是业务方向不够明确,自身经验无法覆盖,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前面还相对孤单。因此,围绕着顶层抽象设计->业务模块设计->具体功能设计->持续迭代打磨的过程,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复盘,相信每一位亲身负责过一个版本迭代的同学,都整个流程有比较深的理解。这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挣扎,本人运气好,碰巧遇到一些靠谱的自研同学,好的领导,从他们身上得到反馈,不断学习如何进行业务抽象,快速理解业务逻辑,也跟着公司的发展情况,不断摸索如何做多方协作横向项目的管理工作。


第一:先从项目背景明确问题点


我们从事的项目是泰国项目,面对泰国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都得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得更深入。然而碰巧这几年疫情期间,全球经济萎靡,泰国当然也不能幸免,甚至更差。再加上国内业务在不断出海,整体的竞争越来越大,这就是项目的残酷背景。鉴于此,我们如何通过数据来识别问题,提升效率,指导决策,如何整合上下游的资源,通过系统的联动,提高迭代效率,提高项目转化效率,显得格外紧迫。然而我们公司这些年来,在这方面积累的方法论不多,可以说没有比较好的应对经验,可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只能不断的适应和优化。主要问题点如下:

人员流动较多,需要大量的沟通

业务逻辑复杂,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大多数在执行成员的脑子里,需要通过沟通获取

版本周期过长,功能过多,不够敏捷

参与角色众多,但是负责人不明确,诉求差异较大

协作方经验和能力参差不齐,异常考验沟通协作能力

多数情况下产品不是真实用户,同理心很困难

第二:从问题点出发塑造能力模型


鉴于这些问题,从事情本身抽象出来,这几年下来我自己深刻的体会到,产品运营的自身能力提升是关键,特别是在当下我们公司现状情况。所以结合公司给到的一些进阶资料,我自己进行了内化,简单整理出产品运营的能力模型,进行了抽象总结,同时也多次提交给组内同学进行查阅,提供给大家成长路径。如下所示:

通用能力:

学习能力:

互联网有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学科包括数理知识,设计知识,心理学知识,甚至政治哲学等,如何快速学习掌握关键知识,结合过往经验,发挥价值是关键,在此声明不是什么都需要学习,而是在用到的时候,能快速的检索出来,这些和平时我们大量的阅读,好奇心,爱琢磨等有比较强的关系。

执行能力

执行能力是比较基础的能力,在协作环境相对复杂的项目中,执行力体现在扛着压力争取将资源效率最大化,将事情干成,难点在跨团队合作上面,这个和自身的耐受力有比较大的关系。

沟通能力

很多时候,搞定人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创业公司,先搞定人,讲人情比较重要。发展时公司讲究奖惩,大公司最后重制度。所以如何在创业公司跨团队协作的时候,在复杂环境下表达清楚自己的诉求,这个是比较基础能力。公司多次要求大家多聚一起讨论,多一起吃饭,也是基于这个出发,先熟悉相关方再解决问题。

ownership

版本负责人和产品负责人就是ownership角色,因为如果自身都不关心自己负责的产品,相互推脱,私下摸鱼,基本就没有人站出来解决问题了,所以这个角色必须明确。出问题,谁负责最终责任,明确到每一位相关方头上。

版本管理

在还没有PMO横向拉起所有团队预期之前,优先级和产品设计都依赖着产品经理,包括版本的管理,这个难点在拉齐所有版本相关方的认知。认知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无法做好版本的管理,因为需求方不一致,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技术实现

针对技术实现,大量的配置化设计,各种功能模块的解耦,基于规则聚合实现复杂性的业务逻辑。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在一定程度上要了解技术实现逻辑,数据流转逻辑,数据合规逻辑,产品文档不止要做业务流程图,还要做时序图,甚至还要对数据入参出参进行定义。只有这个,产品设计方案才是完整的,当然过程中需要研发的配合,近几个月来从数数平台搭建方面Spencer整理的需求上体现感受得比较强烈。

同理心

产品经理本身可以是用户,但是不可能覆盖到全部的用户,特别是坐在办公室进行设计,是很难做到和实际用户同理心的,所以务必深入到作业一线,看大量的用户反馈等,才能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担心什么,遇到什么,这一块明显能感受到我们没有做到位,还需更加努力,主要是认同。


专业能力:

工具使用

原型制作工具,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数据量大的时候还需要MySQL,Python等

产品设计能力

拿到一个需求和一个项目后,如何去进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因为业务流程一般都很复杂,可能涉及到多个功能系统的联动,所以对产品方案的设计能力要求较高。这部分设计更多是在各种资源限制下的解决方案限制,简单来说,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允许情况下,如何将需求目的做到最优解,效益最大化。

产品抽象能力

同一个需求,同一个节点可能衍生出非常多的分支需求,所以需要高度抽象同类的需求,只有高度的抽象,才能做好配置化的设计。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后续的复杂性和扩展性,这样才能降低后续开发的难度。这个抽象的前提是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熟悉,对系统的底层逻辑的掌控。

业务分析能力

这个对每一位版本负责人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在我们的需求筹备过程中,我们会收到来自各方的需求,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使用。而是需要对业务做细致的拆解,理清楚需求目的,才能提交给到开发。因为其他同学提的需求,可能仅仅站在他的角度,甚至影响到其他的系统功能。

用户与竞品研究能力

我们一般感受到的竞品体验是看其他游戏怎么设计的,我们照着抄。其实背后的逻辑我们是不清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目标设计去抽象,找到设计的本质是什么,然后通过这个本质去设计参考,谁说我们游戏后台系统不能参考电商后台管理系统呢,所以尽可能的找到相关设计体系,去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深度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协作方管理能力

整合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相关方管理,风险管理,资源管理,老板预期管理等,都要学会去协调

管理能力:

人才培养

从管理角度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只有找到靠谱的人,放到对的位置上,管理者才能释放出精力去完成架构设计和服务抽象。否则每个需求都跟进,永远做不出,这就要求尽快拉升跟进同学的能力了,否则一堆bug后期还是得管理者跟进。

知识传承

某个功能点会做持续的迭代和优化,这些长期下来,如果对应的员工离职了,很多知识点就丢失了。后续有新的需求点需要联动优化,就需要找开发从代码层面去推导逻辑,非常痛苦。这个最好在需求管理层面上面直接做好,放在树状结构中维护,确保产品知识的传承性。

方法论建设

每个产品经理在工作过程中都会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经验,阅读大量的图书,这个过程中经过抽象加工后就成为了自己的方法论,如果将这个方法论放在团队范围内分享,肯定会对整体同学能力有所提升。降低后续协作的成本,毕竟认知已经通过分享,拉到同一水平了。

项目管理能力

从管理角度看,项目要做好分级,每个管理者或多或少都管理着几个项目,如果做好工作协调管理等一系列动作,保证各个项目按时,按质,按量上线,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后期的核心任务效果反馈

第三:执行方面苦口婆心经验之谈

第一个:保持敬畏的心,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很多同学都只知道干活,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干,为什么会有这个需求,顶层设计是什么,核心逻辑支撑点是什么,这样逐渐工作越来也没有激情,失去动了,变为了工具人。

要想了解明白,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真的深入了解各方的需求,理解到真实诉求,只有想清楚这些,才能有全局观,才能让真正的需求落地,才能最终让知识点产生福利效应。

刚刚进公司的时候,我负责的模块就是负责9K的运营,那时候我发现无从下手,只能去结构游戏的每一个功能,从后台经济数据分析开始,然后构建整体业务版本的全局视野,在后续的横向项目中的作用,帮助很大,动脑子干活很重要,这也是在近期我不断要求大家对后台数据分析下重功夫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

第二个:保持敬畏的心,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还记得刚刚开始跟进9K项目的时候,针对相互添加这个功能才成为好友,改为主要关注就能成为好友。这个后面改完后,很多用户反馈自己一直被跟随骚扰,后面甚至将这个功能改了不下3遍。

后来才知道,这个功能之前改过一次,就是将关注改为相互关注,后面又被我改回去了。所以,刚刚加入一个公司或者团队,要了解公司,项目演进的过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需要我们去识别真假需求。给新同学提个醒,对信息敏感,掌握了多少信息,就掌握了多少话语权,因为真实有效的信息,可以辅助做出正确的决策。每个人表达的信息都有自己的偏见,也隐藏着更深的诉求,要有自己的判断,多想多问,既有助于快速融入团队,也有助于完善认知地图。别急着设计解决方案和改变,先获取更多的信息,否则很容易无头苍蝇般横冲直撞,最终将自己的信誉度减低。

实际上,当前看到的所有不合理,大概率都是各方利益进行博弈之后的结果,如可能因为行为惯性存在不合理的点,但一定有其合理性。如果一个人完全不熟悉其演化过程,刚刚进来就掀桌子,推倒重来,结果也很可能差强人意。不要把其他人当傻子,要对业务和当前的事实保持敬畏,想要改变可以,慢下来,深入到所负责的业务中,了解清楚再思考如何改变。

第三个:系统性的思考,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每个功能模块,都会和其他功能系统或多或少有关系,例如每日签到系统,可能就和任务系统有关系。假设任务系统有累计签到30天的任务,每日签到却改为了签到7天即重置状态,那么任务系统的累计签到30天的数据上报就会出现问题,永远无法完成。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做具体功能设计的时候,需要对上下游的功能逻辑都有所了解,需要有局部到完整的视图,包括前端类功能,后端类逻辑等等。否则当其中一个功能出现变化时,你的容错率就会异常低,同时也会错过很多机会。

第四个:拥抱变化,对需求的变更保持初心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多方的需求管理过程中,出现不断的需求变更,耐性不足的时候就会很反感,出现埋怨的情绪。一方面,我们没有做好需求变更管理,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想好需求点,不断变化。这些都是可以优化的,从一开始就讨论清楚。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行业,越敏捷的节奏,就变化越快。所以后面自己也释然了,只要需求的初心不变,需求的形式变化在范围内可接受,并且也是当前的最优解,这个就开心的接受即可,不要带上任何情绪。把控核心,找到变化中的不变,抓住真正的需求和机会,做出真正有价值的项目,远比情绪重要。

第四:管理方面回顾同步


这两年来,带过各种各样的新同学,也协同过各种各样的横向管理,一样米养百样人,整个过程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先过了心态这一关,渡劫。

刚刚成为leader的时候,其实没办法很好区分执行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差异,甚至还一度去为每一位同学整理每日工作内容,累得不行。然后也无法从清晰认知到P型管理者和M型管理者的区别,无法大胆的要求下去,会畏首畏尾,生怕影响到下属的情绪。曾几何时,会自我质疑,难道真的不适合做管理吗?

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学习和反思,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经验建议:

管理主要是管人,先管人再管事,要获得下属的信任,启迪为主

管理者要利他,让下属和同级,真正感受到初衷为善,言行一致

管理者要严格,量化要求,该喷的要直面去喷,事后一起解决问题

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不要着急辩解,先接收信息,分析后再沟通解决

管理者要做好上下级的联动,将上级的意见,细化到下级能力理解的程度传达

管理者核心技能,勇于承认错误,我基本上每周都会承认错误,的确没想到位

很多人一开始都容易有一种想法,只有我比下属厉害,才能管好他们。我之前也一直有这种想法,导致自己累得不行,没有自信。但实际上,管理者未必是所有领域的专家,而是要作为团队的催化剂,可以激发他人采取行动就好,当然,有精力去成为专家是肯定最好的。

当前我已经做了三次下级评分考核,每次考核都能看到下属有比较大的进步,这个也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比较深刻,估计也比较难忘。结合自己的上级对我的管理方式,我整理了下要打造高效的管理团队,应该要有以下几点

方向明确

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让整体项目组凝聚力更强。从时间维度上分为短期,中期,长期,滚动性规划。视图化展示,包括战略目标,业务目标,团队成长目标。特别是在小公司,或者是业务不稳定的情况下,优先谈团队成长目标,会让团队的凝聚力更强。

魅力领导

领导不是万能的,也会犯错,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如果这个人是有足够魅力的,不管最后是成了还是败了,都会获得团队成员的无条件追随。临危受命这个很能构建领导的魅力,这种魅力,单纯靠砸钱,是砸不出来的,更有钱的人多了。

合理分工

每一个考核阶段最后,我都会针对每一位下属同学,认真分析他们的能力模型,针对能力模型和他们自身深入沟通,进行分工。然后将大家的分工都同步出来,让组内同学相互知道自身和他人的工作职责,这样的透明度,让每一位同学都知道,自己的能力模型到底达到了什么级别,还需要如何才能升级,升级后能获得什么回报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每位同学的性格特征,结合RACI模型,给他们配置不一样的任务。(RACI为PMP模型,2021年为了备考学了一段时间,有兴趣自行百度)

关系真诚

提升团队的真诚关系,可以多组织团建,团建不单是吃饭,吃饭只是形式。如何让大家的关系更真挚,相互理解,加强沟通,这个才是目的。日常中也可以在一对一非正式谈话中获得反馈。要让大家觉得我们是一起的,有事有我在,大胆的去尝试,努力工作,开心工作。

高效执行

高效执行需要默契,需要真诚的关系,需要合理的分工。如何通过一些规定,文档化路径等,指导团队的成员行为,如会议规范,运营规划,OKR北极星指南等,人管人始终是很累的,要学会科学的利用一些制度来管理人。例如,发版本前,要同步风险评估。发版本后,多少天后必须要同步版本效果。日常数据版本负责人要定期监控,每月的20号,要同步月度运营规划等等,这些都是硬性要求,没有做到的明确影响年终考核,没得商量。

持续成长

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诉求,有的人是模糊的,有的人是清晰的。做管理的必须让大家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有责任为大家解惑,如果公司的发展和自身职业规划不匹配,甚至建议下属跳槽,这种利他的心态,往往能获得下属的信任,反而最终曲线救国,和公司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规划节奏。从团队的角度来看,管理者还得想清楚,2年后团队的蓝图背景是怎样的,当前还差什么,能力缺口在哪,是否需要外聘,如何构建团队的学习制度,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内容等,都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组内成员。

第五:管理工具整理

日常的工作:每日晨会,每日晚会,每周会议

晨会晚会:

晨会:同步当天的工作内容,前一天遇到了什么问题,今天需要追加的资源和协调,是否存在延期风险等,一般时间较短,避免过度深入谈某一问题,仅同步,不讨论

晚会:同步当前的工作进展,是否完成了工作安排,更新版本开发进度情况等

每周会议:

有周会或者双周会,主要是对齐组内的工作,最好是上级先写周报,同步给下级。

上级周报上面包括了本周做了什么内容,下周主要的计划是什么,leader对组员交付,组员根据leader的安排,进行调整自己的工作

这样组员按照leader的工作安排完成了工作任务,整个组的工作任务就算完成了

运营规划会议:

下一个月的运营规划,在上一个月的20号必须梳理出来,提前安排好其他组配合,需要开发的,还是需要美术的,都提前列出需求

组内项目过多,多个项目一起,可以讨论更多的运营方案,让整体团队效率更高,明确各自负责的项目,各自的工作范围,做好分工。

版本需求会议:

产品运营需求研讨会:

需求池上面的需求,抽出来整合为版本内容,版本内容产品内部先统一过一下,取得内部一致意见,是否需要优化和调整,是否是真需求等。每版本确认前,都需要经过讨论,主要是产品和运营一起讨论,其他需求相关方也可以申请参加,例如需要同步信息的技术需求。

在开会之前,相关方务必要熟悉待讨论需求的内容,否则无法探讨出一个所以然。

版本迭代会议:

一般每两周组织一次新需求优先级对齐会议,主要是和研发相关方一起进行,一般需要可以拍板决策的老板或者需求方在场,否则就是撕扯会,没有意义。优先级分为P0,P1,P2,重要级别分为S0,S1,S2,基本上已经在研发的需求不做调整,当出现特别紧急的问题或者bug,可以通过后期PM0拍板处理,无需决策。

明确理论上,不经过产品运营需求研讨会的需求,不要插入版本迭代会议,除非特殊情况,需要PMO做好决策。

版本回顾会议

版本发布后,需要进行整个版本回顾会议,在版本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后续需要如何优化等。参与这个版本的全部相关同学一起参与。

版本后,在N天内,整理出版本效果分析,包括运营效果和产品质量,客服反馈等,给到研发同学对应的反馈。

其他规划会议

项目月会

同步项目的近期数据情况,当前遇到的问题,后续应该如何配合解决,同步接下来的1~2个版本的迭代计划和目标。

这个会议主要是和其他组进行互动,同步项目信息,让大家明确近期目标,优先级,做好工作协调。

组内OKR会议

所有组员静默评审上两个月的产出,做的功能或者价值是否达到预期,做好上阶段的复盘,做好打分。

再根据项目组leader的意见,梳理出下个周期的OKR,预期核心数据和指标表现,确定优先级,有点像军令状,承诺和行动一致。

组员需要进行

年度规划会议

规划会开始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概述和总结,公司战略带来泰国市场和缅甸市场的当前形势,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针对公司的当前情况,做好半年度明确目标,年度方向目标。

从数据上,展示当前的各个项目现状,从目标上,表明需要大家配合协调的方向,结合团体资源,细化具体执行方法。一般这些是在半年度和年度会议上同步给公司所有成员。

各个项目组在会议后面,根据战略方向,制定每两个月的OKR目标和方向,量化接下来的这个周期的OKR指标方向,展示给全部组员,提交给公司领导,进行确认

第六:最后,跨学科思考

我们常常将事情一开始就想得很具体,很复杂,然后具体表现出来的却很简单。

我们常常将事情一开始想得很简单,然后具体表现出来的却很复杂。

体现的是思考的系统化和全面化,通过深入理解现状,遍历出所有细节和可行方案。从去年末开始,我已经不再惧怕复杂的问题,我就怕将复杂的问题没有思考到位,想得简单了。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将发散回归到简单,通过抽象思考,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中,也就是从片面到整体的过程。近些日子以来,也受到Spencer和Vincent的影响,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不一样。比如从一个需求可以想到一类需求,甚至可以预判即将衍生的其他需求,基于此设计的方案,一定比只是针对一个需求场景所设计的方案更具有扩展性。

比如,我需要做一个大象场的策略后台管理系统,发现我们的hilo玩法和龙虎玩法从某些层面是可以互通的,我们就得将暴击方案一起抽象出来可配置的随机,而不是配置具体绝对值等。所以当业务极其复杂时。最好是先抛开已有的复杂角色,回归到业务最本源的业务流程中,从核心需求点触发,遍历每个节点上的核心功能,边做边思考,边思考遍聚合,这个过程收到经验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可能聚合的结果不一样,但是不能因为现在没有经验,就不去思考这个方向,因为这个产品抽象能力和架构能力,就是从一次次这样的思考中积累出来的。多请教多沟通,是一个比较快速的强化全面认知的手段之一,不要惧怕别人嘲笑自己不懂,别人也只会嘲笑不懂装懂的同学。

上面说的聚合,不是说越聚合就越好,聚合的灵活度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就拿现在的SKM来说,局内SLOT这个配置,就是过渡灵活,每次配置都异常困难。这种极端灵活的配置化里面,隐藏着大量的定制化,对后续产品的迭代和产研运维都极端不利。后期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新增时更没有控制,就导致了实体泛滥。所以从产品设计之初,考虑配置化是可以的,但是字段级别的唯一性定义要留在产研级别,核心节点的定义权在产研,确保基础服务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在配置化,系统的健壮性会更好一些。

例如,后台开发的同学,能更深入地理解到产品给到的后台功能需求。不要过度依赖UI和UX,从产品层面深刻理解,什么场景下使用什么样式的弹窗,搜索,筛选器等设计的规范的,不管多少个开发同学,都统一起来。关键在亲民性,复用性,对齐,比较等,这些在《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里面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可以让发好好研读一遍,进行总结和思考,也能提升后期的高效组织能力。比如:页面需要展示哪些些信息,如何分类,需要突出什么,弱化什么,那些使用高频,那些使用低频,好的设计将极大降低学习成本。

如果觉得整理的还可以,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良明同学,会不定期更新更多干货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从执行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