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宝宝入园,一月一病破解之法

本文摘自《儿科医生健康公开课》。

分离焦虑,会让宝宝生病

幼儿园的那道墙在宝宝的心里可不是那么友爱的,在幼儿园门口,宝宝可能会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年纪稍大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情绪,尖叫、耍赖;有的孩子会出现睡眠不好、食欲缺乏、头晕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后还会经常生病,这些都是情绪紧张给宝宝带来的身体不适。

与父母分离会带来生理不适

分离焦虑是儿童情感发展的正常阶段,每个孩子都会有,虽然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都要用爱来治愈。

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常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在我们生命最初,孩子和妈妈是紧密相连的,出生后当孩子和妈妈分离,就会本能的产生恐惧,所以孩子的种种表现,其实都是在和家长表达他的恐惧情绪。

短暂的分离焦虑不是坏事

这种分离焦虑其实不是一件坏事,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自身保护的一种能力,是孩子独自离开家,迈出父母保护圈的第一步,家长对孩子的哭闹不用太过抑制。

在孩子经历入园分离焦虑的时期,陪伴和亲子游戏能缓解焦虑情绪。从幼儿园接回孩子后,陪孩子一起在户外做做体育运动,奔跑、跳跃等运动都能帮助孩子释放负面的情绪。


温柔地告诉宝宝,幼儿园一定要去

当孩子哭着一遍又一遍的问奶奶要去哪里,妈妈什么时候接我时,父母可以肯定的跟孩子说,妈妈等到下课铃一响就来接你哦,奶奶要去买菜做饭给宝宝吃,其实他并不是一定要家长来接,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应达,知道家长并没有消失不要他,就像一颗定心丸一样,让他不为此彷徨和焦虑。

温柔而坚定,帮助宝宝迈出第一步

分开时的速度尽量快些,亲几下脸颊,紧紧地拥抱一下就行,不要过于磨蹭,更不要去而复返。


父母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

关于小分离,父母不仅要做好孩子的沟通,同时也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如果父母送宝贝到幼儿园时,满脸透着焦虑,分离时依依不舍,晚上接到宝贝时又满脸心疼,那传递给宝宝的信息是:幼儿园好可怕!你看看爸爸妈妈都很害怕呢!

别给孩子传递逃避的信号

对待孩子,你要学会用明确的态度沟通。孩子上幼儿园和大人上班一样,都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任务,不是想去就去,想不去就可以不去的。


不好的喂养习惯,进幼儿园再改就来不及了

进入幼儿园,孩子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宝宝必须建立新的生活习惯。由于年龄幼小,孩子会对种种变化心存恐惧,精神紧张,情绪也会产生巨大变化,宝宝变得挑食、偏食。有的孩子只吃肉不吃菜,有的孩子不吃某些菜,有的孩子只吃菜不吃饭等。

这些偏食习惯易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免疫力下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容易使孩子被疾病打倒。

到幼儿园才学会吃饭就迟了

⋯⋯为了让孩子乖乖吃饭,家长采取奖励手段哄骗孩子吃饭,有的家长更有耐心,干脆追跑喂饭等,不少孩子在家就缺乏主动进食的好习惯,所以到了幼儿园就更难适应自己吃饭。

宝宝满一周岁后,就可以让她试着拿小勺吃饭了,刚开始宝宝只能吃几口,主要还需要大人喂,但只要坚持下去,宝宝宝到一岁半左右就能独立吃饭了。

用餐习惯养成从改变细节开始

孩子在家里养成的用餐习惯会一直延续到入园之后,因此要在孩子入园之前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宝宝专用的餐桌用具

父母为孩子准备好餐桌上必须的用具,如一张适合他高度的椅子、围兜,在椅子底下垫一张一次性餐布,这样可以免去一部分家务的困扰,也可以培养孩子爱清洁的餐桌礼仪。

用餐时间不是驯化时间

家长常喜欢把餐桌用作教育孩子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本能的排斥吃饭这件事情。避免把用餐时间变成训话时间。


动不动就要尿尿,其实是孩子太紧张了

正常孩子排尿次数可以是每天六到八次,而神经性尿频的孩子可以增加到每天20到30次。甚至每天40到50次,每小时可达十多次,但每次排尿量不多,有时仅几滴,睡熟后就没有尿频症状了。

得了神经性尿频的孩子,除了清醒时排尿次数增多外,没有其他任何异常,尿常规检查也是正常的。

如果宝宝除了尿频,还有尿疼、尿血、腹痛、很久没有出现又突然出现的尿裤子、尿床,首先要考虑尿路感染。

宝宝动不动就要尿尿

妈妈问:最近发现,大人聊天时,孩子都会时不时高喊:我要尿尿!带他如厕后我再忙别的,他又要尿尿。怎么回事呢?

傅医生答:短时的尿频往往与孩子希望引起家长注意有关,当家长带孩子上厕所而中断谈话后,尿频自然消失。但如果孩子长期将尿尿作为寻求关注的王牌,就可能落下习惯性神经性尿频的毛病,此时再纠正就比较困难。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要找原因,不能一味去顺从孩子,更不能呵斥孩子"不许尿"!通过对孩子循循善诱的引导,使他自觉克服。

紧张产生的尿意

其实,神经性尿频症的孩子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导致出现尿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诱因。

一是小儿的大脑皮质发育尚不够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而出现排尿功能障碍。

二是孩子近期生活中精神比较紧张,情绪不太稳定,如生活环境的改变、刚入学心理准备不足、与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故去,乃至害怕考试或对某种动物的惧怕等。

孩子要尽量避免进食刺激排尿的食物或饮料,如巧克力、辛辣食物、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鼓励孩子讲出令他不安的事情

当确定为神经性尿频后,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对孩子的近期生活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孩子紧张不安的事情,安慰孩子,使他对正在害怕担心的事情有一个正确认知,尽快恢复到以前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

千万不要训斥,训斥和苛责,会使孩子情绪更紧张,尿频就会持续不见好转。

当孩子频繁说要上厕所时,延长两次排尿的时间,如有进步时就应给予表扬,逐渐使排尿间隔延长到正常。


生病了,幼儿园去还是不去

幼儿园是交叉感染的重灾区,上了幼儿园就该做好孩子会生病的心理准备。手足口病、疱疹、支原体感染,这波刚好转下拨又来了,只要在幼儿园就很难避免一波又一波的感染。

在幼儿园,小朋友座位一个挨一个,睡午觉小床一个挨一个,咳嗽喷嚏互相对着,非常容易发生呼吸道交叉感染。

一月一病真闹心,但请远离免疫力神药

有不少妈妈都曾经到我的门诊咨询:感冒高发季能不能给孩子吃提高免疫力的药?这样一月一病真不是办法!

我的答案当然很明确: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不要滥用那些所谓的能增强孩子免疫力的药物,比如"神药"匹多莫德,这种免疫刺激药容易破坏孩子原本平衡的免疫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抵抗呼吸道感染,重点在预防

春季通常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发期,除了春季,秋冬季也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相比较于其他季节,秋冬季呼吸道感染病人会明显增多,而有的小朋友往往没有痊愈或者刚痊愈,免疫力还没有恢复完全就回幼儿园了。所以一月一病在幼儿园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生病后多久能恢复到健康状态?

不同的疾病对孩子身体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的疾病如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腹泻、咽喉炎等,在相应的症状消失后,孩子只要一到两周就恢复健康了。

如果孩子受了相对严重的感染,如肺炎、手足口病等疾病,孩子的身体大概需要二到四周才能恢复。经历过类似疾病的孩子就不适合立刻入园,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多休息一段时间,等孩子的免疫力充分恢复了以后,再将她送去幼儿园也不迟。

能不能送流感恢复期的孩子回幼儿园?

孩子如果得了流感后,是需要一段休养时间的,最好是在孩子发病后十到14天,身体已经恢复到健康状态之后,再将孩子送回幼儿园。

从流感的传染期来说,一般病毒从身体排出的过程是从发病前一天到发病后五到七天,在此期间,即使孩子体温已经回到正常状态,仍有可能将自身携带的病毒传染给班里其他小朋友。


手足口病,没你想的那么恐怖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因患病后手、足、口会出现疱疹而得名,但是在出诊之前,大部分孩子会发热一到两天,因为口腔有疱疹或溃疡,所以孩子还伴有咽喉痛、厌食、流口水等症状。

疱疹并不只局限于手、足、口三个部位,屁股、足底、腹股沟也可能会有疱疹。

手足口病是由同一种病毒感染引起,少数重症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

常见但不可怕

让家长万分恐慌的手足口病其实很常见,每年的春夏季都是流行的高发季节,因为传染性强,很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小朋友聚集的地方爆发流行。

在幼儿园爆发手足口病期间,家长不必过于恐慌,但是要密切观察孩子,特别警惕以下症状。

先发热,再出疱疹。

咽部、牙龈和舌头出现的明显疼痛的小疱疹或小溃疡。

手心、足底和臀部出现的小疱疹。

食欲减退。

通通过上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可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虽然得病率高,但愈后较好,绝大部分孩子感染后都是轻症病例,休息好就能恢复,多数患儿七到十天就能自愈。

通常只有0.3%的手足口病,会出现如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且多见于一岁以内的婴幼儿)。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委靡、抽搐、手抖、站立不稳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疱疹性咽颊炎


孩子需要隔离两周

如果宝宝的班里有手足口病病例出现,要密切观察自己的宝宝,最好待在家里观察,一般隔离两周。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粪口途径传播,得过手足口病的儿童仍然可能重复感染。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

人类目前对很多病毒都毫无办法,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就是其中之一,一旦感染,没有特效药,好在手足口病和感冒一样,可以自愈,但是也不排除重症病患的可能。

为了坦然应对这种疾病,要掌握以下信息及关键防治策略。

目前没有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抗病毒药物。

用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退热和缓解口腔疼痛。

出现并发症如腹水、嗜睡、震颤、咳喘等时,要及时就医。


父母也要勤洗手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勤洗手洗脸,勤更换衣物,通风等。这里强调不只是宝宝,和宝宝密切接触的家长也要做到,因为家长们可以在不同地方接触到患儿以及患儿的家长,成人几乎不会发病,但同样可以传播病毒。


我的孩子不可以随便亲

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看到宝宝肉嘟嘟的脸庞,大人们总想凑上去亲一亲,不过,宝宝可不是想亲就能亲的,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不注意,就容易让孩子得一种特别的病,它有个浪漫的名字一亲吻病,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以致癌,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预防EB病毒感染是关键。

通过唾液传播的EB病毒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成年人感染疱疹病毒后,病毒潜伏于体内,可以以静止的状态与人体共存,并不引起疾病,但对宝宝来说那就不一样了。

多数宝宝患单核细胞增多症后一到三周症状会自然减轻、消失(乏力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只有极少数的宝宝会因为EB病毒感染而免疫系统受损,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肿瘤,甚至死亡。

Eb病毒感染的症状

多数宝宝感染EB病毒后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微病症,也可能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典型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咽喉痛,在咽后壁可以见到白斑;颈部、腹股沟和腋窝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乏力。

除了上述典型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还可能出现以下一些不典型的症状:

发冷颤、头痛、食欲减退、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畏光、贫血。

如何抵抗单核细胞增多症?

如果家长怀疑宝宝患了单核细胞增多症,要及时将孩子送去医院。通过典型的体征表现和查体(发热、咽痛、乏力、淋巴结肿大),以及血化验EB病毒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诊断。

单核细胞增多症由病毒感染引起,所以抗生素治疗无效,多数的治疗都是为了让孩子缓解病毒感染带来的不适感,等待感染自然控制。

这些治疗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和退热。

温盐水漱口缓解咽喉痛。

卧床休息缓解乏力。

特别提醒,并发肝脾肿大的孩子不要参加体育运动,万一撞到相应部位,特别是脾脏,导致内出血,会有生命危险。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防

预防EB病毒的传播很困难,因为感染EB病毒的病人即使没有任何表现,也会持续不断地传播病毒,而且没有疫苗可以预防eb病毒感染。

所以,家长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要和孩子过于亲密,不要口对口喂食,不鼓励孩子亲吻小伙伴或其他人,避免宝宝感染病毒。

预防eb病毒的传播,要学会不分享,不共用饮水杯、吃饭的器皿、即可以接触到唾液的物品。


七种情况不要亲吻宝宝

一,感冒,包括轻微的感冒症状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三、患有口腔疾病,

四、流行性眼结膜炎。

五、病毒性肝炎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儿,

六,面部有脓疮疱、疖子等皮肤病。

七、浓妆艳抹时



痄腮,不要迷信土方子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为多见。在春季,儿科诊室几乎每天都有腮腺炎患儿来就诊。

春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逐渐升高,有利于各类病毒的复制和生长。此时人体的皮肤、呼吸道还没有从冬季的寒冷中缓过劲儿来,在适应春天的环境时,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孩子很容易被病毒感染而致病。

腮腺炎最典型的症状是一侧或双侧面颊沿耳垂周围突然肿大疼痛。

赶快带孩子去医院

不少家长以为,腮腺不肿,病情不重;腮腺肿得越厉害病情就越重。其实腮腺炎的危险在于并发症。

就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脑炎为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可占所有患儿的1/4。

不能送幼儿园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幼儿和学龄期的儿童很容易得此病。

腮腺炎病毒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所以容易在幼儿园引起传染流行。

给宝宝检查听力

在患了腮腺炎的时候,应该及时带孩子做听力筛查,或者在耳后摩擦手指,看是否能听到这些细微的声音。

没有特效药,更别轻易相信土方子

目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没有特效药,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单纯的病毒感染也不需要特别治疗,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护理患腮腺炎的宝宝呢?

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应煮沸消毒,

局部肿痛可用冰袋冰敷,普通药店就能买到冰袋,

吃半流质食物,粥和烂面条都是不错的选择,孩子拒绝进食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饭后及睡觉前,可用淡盐水漱口或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堵塞腮腺管而加剧疼痛,

保证充足的休息,不要过度玩耍,消耗体力。

腮腺炎有麻风腮疫苗可以预防,孩子18个月注射第一针,五岁需要注射加强针。

男宝宝要警惕并发睾丸炎

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感染,这种病毒相当厉害,可以侵犯关节、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脏、肾脏、心脏等几乎所有的器官。

因此,在临床上,常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听力损伤等合并症。

如果宝宝的腮腺炎多次复发,而且每次均位于同侧腮腺,压痛明显,周围界限不清,严重时挤压腺体可有脓液流出,很有可能是化脓性腮腺炎,要及时就医,抗生素治疗有效。



夏天要预防脓疱疮在幼儿园蔓延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里、幼儿园、公共场合都安装了空调,在凉爽舒适的环境中,很多常发于夏季的小儿皮肤病(如痱子)已经越来越少见到了,但是,另一种细菌性感染一脓疱疮的发病率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夏季皮肤病之一,也是夏季儿童皮肤病中的顽疾。

脓包疮是皮肤的细菌感染,因蚊虫叮咬、割伤、擦伤皮肤后细菌入侵破损的皮肤形成,90%以上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其余10%由链球菌感染引起。

留心皮肤上的小红包

脓疱疮发生在两到八岁的宝宝身上,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可由接触传染,蔓延迅速。

脓疱疮一般是每年的四月开始出现,八到九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大多无全身症状,经过适当治疗即可痊愈,但重症者往往并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甚至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

不要低估了脓疱疮的传染力

脓包疮极具传染性,同时又很痒,宝宝会忍不住搔抓,会把脓包疮内的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还可以感染到与其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往往是旧脓包刚好,新脓包又出现了。


脓疱疮要用抗生素治疗

如果你怀疑宝宝是脓包疮,那就应该带他去医院看医生,因为是细菌感染,所以需要抗生素治疗,医生会根据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软膏外用。

如果使用抗生素软膏治疗一周后症状没有改善,那么宝宝需要口服抗生素,一定要足疗程应用抗生素,否则脓包疮容易复发。

每天用温热的肥皂水清洗患处三次,轻轻揉搓脓痂,将其去掉。可以用除菌的肥皂清洗,然后擦干皮肤水分,抹上抗生素软膏。


不想水痘欺负孩子,提前接种疫苗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两到十岁的孩子容易中招,常常是一个孩子得了,很快就会传染给其他孩子,所以水痘在冬春季节的幼儿园或学校内容易流行起来。

从发病前一到两天,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未得过水痘或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被传染率高达90%以上。


四世同堂的水痘

引起水痘的是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于患儿的血液、疱疹的浆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咳嗽,喷嚏的飞沫)传染。

宝宝接触被带状疱疹病毒污染的衣物、玩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也就是说,如果健康的儿童与患水痘的儿童一起玩耍、说话、密切接触,就有被传染的可能。

水痘从出现到消失,常常要经历两到三周。最初,孩子会出现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和感冒的症状很像,一般一到两天内发疹。

水痘通常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到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四肢较少,离躯干越近,症状越严重。

水痘总共要经历斑疹、丘疹、疮疹、结痂四个阶段,起初是红色的斑疹,数小时后变成深红色的丘疹;接下来会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像水珠,壁薄易破,伴有瘙痒。

经两到三天而干燥结痂,最后痂脱而愈,不留疤痕。四个阶段的皮疹可同时见到,俗称四世同堂。

隔离的房间更要通风换气


不要抓痒,否则会留瘢

水痘发疹期平均可持续七到十天,孩子是很难忍受这种痒劲的,白天还可以控制他抓痒的动作,但是睡觉时,他就会不自觉的用手去抓皮肤的伤口,当伤口糜烂发炎后,就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父母要做好水痘宝宝的皮肤护理。

提前注射疫苗,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水痘疫苗是一种减毒的活的病毒疫苗。接种水痘疫苗后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可以长期存在,一岁以上的宝宝都可以进行注射。

水痘疫苗必须单独注射,不能与其他疫苗混合在同一针管中注射,并且最好与其他疫苗注射时间隔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讲 宝宝入园,一月一病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