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略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我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在《给孩子上阅读课》一书中提及:达到有效的阅读理解,需要三类知识的支撑,即内容知识、策略知识与元认知知识。当学生的阅读对象由单篇的课文转向整本的文学作品时,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更有赖于这三类知识的恰切融合。书中的这几句点评道明了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的学法和学情依据,内容知识、策略知识我们都知道是什么,可是什么是“元认知知识”呢?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资料。“元认知”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所以元认知实质上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回归到课堂,我认为“学生的元认知”指的是学生最初对自我、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经过老师引导后对事物、对自我进行调节后的再认识。可是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加侧重内容、策略的指导研究,对于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稍显失彼。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教学中没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阅读思路被老师牵着,实际上是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那么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呢?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之要,在培育兴趣。试问,如果一个学生对一本书并无任何的阅读兴趣,又怎能引起他对阅读内容的审视思考。所以整本书阅读不能忽略阅读趣味,它在最初的阶段,应当以自由阅读的形式出现,如果没有自由的阅读,就很难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随着阅读兴趣的积累,孩子们会产生阅读期待,这时候他们才需要价值的指导和示范。而需要强调的是,这时的“指导”和“示范”也应以引导学生发现“整本书阅读”的趣味,保持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为基准。然后再去关注孩子们“最先”、“最适宜”、“最需要”看哪些书,在老师们能够帮助孩子判断这三个“最”之前,我们需要去大量阅读对应年龄段的童书,才能作出较精准的判断。所以,王老师也说:“在读书这件事上,我还是主张教师要先读,寻找并发现那些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书,那些自己喜欢也可能会被孩子喜欢的书”。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给孩子上阅读课》这本书中,有整整六场阅读教学现场,还原了王老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语。读着读着,仿佛也成为了王老师的学生,跟着王老师导读了六本书。读着读着,还是惊叹王老师对学生每一句回答的评价,评价语太精彩,所以忍不住在书中勾画了很多。如果你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些评价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语言里满满都是尊重。王老师尊重每个学生,这种尊重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暖意,这样的暖意激发着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王老师也特别善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阅读主体的地位多角度理解文本的主题,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们从阅读中启思开慧,还会让学生从阅读中体悟情感,获得真正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   

      再者,是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属于个人独特的思维活动,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在整本书环境下,个体的感受与思维的活动。王老师深挖文本,巧选“突破点”,聚焦“思辩点”,着眼“人格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推测,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表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百条裙子》教学现场,王老师黑板上的七个问号以及留在学生心中的一个又一个问号,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深度的思辨性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悄悄打开。又如《35公斤的希望》教学现场中,王老师以“家长”、“老师”的身份与孩子对话,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之后又让孩子回归到自身,大谈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把整节课又引向到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位置。就像王老师所说:一个好的读者,未必一定要把问号变成句号,非常有可能读过之后还是问号。

      总之,我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元认知知识,让他们的阅读变为主动阅读,主动探索的越多,收获和体会也会更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忽略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我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