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这是《申报》对于晚清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部分报道。
“小白菜”剧照
简短12个字的背后,隐藏的是清朝审案官员的野蛮残忍,用耸人听闻的酷刑将犯人屈打成招的阴毒。
140多年前,在官官相护、毒刑拷打、造谣污蔑的重重高压之下,杨乃武与小白菜为什么能冲破恶势力的包围,以清白之身出狱?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
一、品连之死
杨乃武1840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家中以养蚕种桑为业,日子过得很不错,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杨乃文早逝,姐姐杨菊贞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姐弟二人感情深厚。
杨乃武后来的冤案能够真相大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姐姐一直在坚持告状,从没有放弃过救他的任何一丝希望。
杨乃武剧照
杨乃武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在33岁时考中举人,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从不曾想到会有牢狱之灾。
小白菜原名毕秀姑,是余杭毕家塘人,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在继父喻敬天家生活,她长得非常漂亮,平时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和绿色裤裙,所以大家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小白菜”。
小白菜长大后在家里的安排下,嫁给了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婚后葛品连在父亲沈体仁(葛品连继父)的介绍下,租下了杨乃武家的房子。
杨乃武和小白菜唯一真实照片(外国记者拍摄)
葛品连白天去豆腐店干活,小白菜在家操持家务,杨乃武的妻子杨詹氏很喜欢小白菜,多次邀请她去家里做客,有时候葛品连忙的晚不回来,杨家人就会叫她过去一起吃饭。
就这样,小白菜和杨乃武有了来往,杨乃武看得出小白菜是个很聪明的女子,所以有空就教她读书写字,而这一切杨詹氏都是知道的,除了读书写字,两个人再没什么交集。
然而街头巷尾早就议论纷纷,渐渐传出了“羊吃白菜”的传闻,说两个人有不正当的关系。
杨乃武和小白菜听了这些传闻,害怕惹出事端,也就减少了来往。
可随着葛品连的意外去世,这些传闻差点把两人置于死地。
拶指刑具
葛品连患有“流火病”,医学上称为“丹毒”,在今天只要及时消炎,使用抗生素药物就基本可以痊愈,但是在古代很少有医者会治疗丹毒,加上葛品连胡乱给自己治病,因此引发了惨剧。
1873年十月初九,葛品连流火病发作,回到家浑身颤抖,嘴里不停地叫冷,之后他给小白菜拿了一千文钱,要她去买东洋参和桂圆,说吃了药就好了。
小白菜把汤药煎好后喂葛品连服下,可是没过多久,葛品连突然病情加重,已经说不出话来,慌了手脚的小白菜,赶紧把葛品连的母亲叫了过来,又请了郎中为他治病。
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
郎中说葛品连得的是“痧症”,也就是绞肠痧一类的病,给他吃了万年青和萝卜子煎的汤药,结果仍然没有好转,当天晚上葛品连就去世了。
葛品连去世的主要原因,按照宋代《洗冤集录》记载:流火病不宜吃桂圆,吃了以后身体会更加虚弱,严重者会口鼻流血死亡。
到了第二天,葛品连的母亲发现,儿子的嘴角有淡淡的血水流出,这其实是他食用桂圆死亡的一种现象。
但葛母却认为儿子是被人害死的,联想到街头巷尾“羊吃白菜”的传闻,她让地保王林写了呈词去衙门喊冤,说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害死了葛品连。
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时的余杭知县名叫刘锡彤,他一听说案子涉及到杨乃武,心里就暗自得意起来,因为他和杨乃武有很大的过节。
刘锡彤剧照
杨乃武为人正直,对于刘锡彤这样鱼肉百姓的昏官,他直接指出其征收高昂赋税、搜刮民财、在余杭一手遮天等种种丑闻,导致刘锡彤曾被罢官。
这一次杨乃武犯到自己手里,刘锡彤决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刘锡彤早就听说了民间“羊吃白菜”的传闻,心里已经确定了审案的方向:他要把这桩案子审为“通奸杀夫”案。
清代监狱
正常的程序还是要走的,刘锡彤带了两个验尸的仵作去了葛品连家。
仵作在验尸的时候,故意没有用皂角水清洗之前用过的银针,因此银针刺入尸体后立刻发黑,银针发黑说明人是暴病身亡的。
葛品连虽然是吃了桂圆导致死亡,但桂圆是他让小白菜买的,吃桂圆而死和中毒暴毙也是有明显区别的,然而刘锡彤看到银针发黑,就一口咬定是小白菜下砒霜谋杀亲夫,把她带到了衙门严审。
刘锡彤要求小白菜承认她“因奸杀夫”的事实,小白菜当场否认,刘锡彤审了很久也没有审出结果,一个毒计涌上心头。
当天晚上,刘锡彤派人到监狱哄骗小白菜说:“葛品连的尸检已经确认是中毒而死,只要你说毒药是杨乃武给你的,就可以不追究你的责任,杨乃武有举人的身份保护,也不会受到惩罚。”
小白菜受拶指酷刑
小白菜虽然没读过书,却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坚决不肯诬陷杨乃武,来人见哄骗不成,愤怒地威胁她说:“你会遭受酷刑。”
果然第二天刚一上堂,刘锡彤就对小白菜用了大刑,先是对她用杖刑,打的她皮开肉绽,然后又用拶(zǎn)指酷刑,使小白菜的手指几乎断裂。
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小白菜实在扛不住,“承认”是杨乃武给她的毒药,让她毒死葛品连。
刘锡彤得到供词后,立刻传讯杨乃武,让他交代罪行,没想到杨乃武大义凛然,对刘锡彤屈打成招的供词不屑一顾,与他针锋相对。
杨乃武是新科举人,天子门生,按照法律刘锡彤不能对他用刑,而且杨乃武的亲友也出面作证,葛品连去世的那一天,杨乃武在外地为岳母守灵,怎么会参与杀害葛品连呢?
惩罚犯人的站笼
可刘锡彤这个昏官何其阴毒,他立刻给朝廷上了一份请求革除杨乃武功名的折子,奏折极尽污蔑之词,将两人的“奸情”坐实,朝廷很快就同意了革除杨乃武举人的请求。
没有了举人的身份,杨乃武就是一介平民,可以像小白菜那样随意用刑了。
当时杭州知府陈鲁要求将犯人押到杭州府审判,让刘锡彤把案件的卷宗上交给他。
刘锡彤又一次罗织罪状,说葛品连死时七窍流血,是暴病身亡,他也否定了杨家亲友提供的不在场证据,说杨乃武提前把毒药给了小白菜,他在不在场并不重要。
陈鲁是个粗人,审案的办法无非就是严刑拷打,他在看过刘锡彤提供的卷宗后,就逼迫杨乃武承认,是他给小白菜砒霜毒死葛品连。
杨乃武不肯认罪,被用夹棍夹脚,跪烧红的铁链,多次疼得昏死过去,最后双腿险些残废,受不了疼痛被屈打成招。
杨乃武写诉状
后来其他的官员再次审理这个案子时,问杨乃武:“你当时为什么要认罪?”
杨乃武愤怒地回答:“重刑之下,哪里还有冤情?”
陈鲁问杨乃武砒霜的来源,杨乃武只能随口编造,说他是在余杭的爱仁堂药店买的砒霜,于是陈鲁命令刘锡彤去药店取证。
药店主人钱坦是个老老实实的生意人,像砒霜这样的毒药,他害怕有人吃了惹出麻烦,从来都是不进货的,因此他矢口否认杨乃武在自己的店里买过砒霜。
刘锡彤又一次发挥了他栽赃陷害、威逼利诱的“特长”,派人告诉钱坦:“只要你写一份证明,证明杨乃武在你的店里买过砒霜,我会保证你平安无事,如果你不写,那么将来会有无尽的麻烦。”
小白菜受杖刑
钱坦被逼无奈,只好昧着良心写了杨乃武买砒霜的证明。
可他后来的结局却十分悲惨,不仅药店开不下去,还被连累关进了大牢,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牢里。
案子到了这里,在昏官们的一再打压之下,不仅当事人被屈打成招,药店老板也出具了卖砒霜的证明。
于是陈鲁以“通奸杀夫证据确凿”为由,判处杨乃武斩首,小白菜凌迟处死。
但是两人最终的判决结果,并不是陈鲁说了算的,按照清朝的法律,为了防止有冤情,死刑需要逐级上报。
陈鲁审判后,要将审判结果上报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司审判后,再交由浙江巡抚审判,最后浙江巡抚要将结果上报朝廷,由朝廷决定是否处死犯人。
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听起来“光明正大”的各级审理机构,其实只不过都是走个过场。
他们装模作样地询问了刘锡彤和陈鲁,审案过程是否公平公正,两人自然点头称是,至于两位当事人是否冤屈,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明镜高悬”
最终审案结果确定,维持陈鲁的判决,但两人仍然不会被立刻处死,按照古代的规矩,秋天还要进行一次“秋审”,以防案子还有冤情。
这次审判结果出来的时候,距离两人被捕只过去了两个月,是在1873年的年底,到第二年秋天还有很久,这也给案情带来了转机。
三、家人进京告状,浙江籍官员鼎力相助
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从小看着杨乃武长大,知道弟弟的为人,听到判决后她立刻与家人商量:宁可倾家荡产,也要去喊冤告状。
杨菊贞带着杨乃武的妻子和儿子,到杭州各个衙门喊冤,都没有人理会她。
她又四处打听,得知爱仁堂的老板根本就没有卖给杨乃武砒霜,是有人逼他写证明的,更加觉得弟弟十分冤枉,既然杭州告不赢,那就去京城申冤。
杨菊贞进京告状
杨菊贞贿赂狱卒,到监狱里见了弟弟一面,杨乃武的双腿已经接近残废,只能趴在地上和姐姐说话,他让姐姐不要再为他奔走,他已经决心一死了之了。
没想到杨菊贞语气坚决,她告诉杨乃武,自己已经查到了一些线索,准备进京告状,如果连他自己都放弃了希望,全家人也就都活不下去了。
在姐姐的鼓励下,杨乃武写了一份诉状,说明了自己被屈打成招的全部过程。
拿到杨乃武的诉状,杨菊贞来到北京,把诉状递交给了都察院,然而杨菊贞显然不懂官场的套路,她在北京没有熟人,都察院怎么会轻易审理她这样一桩,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的案子呢?
大理寺
都察院以越级上告为由,勒令杨菊贞立刻回家,但他们也不是酒囊饭袋,还是下了命令,交由浙江巡抚杨昌浚重审此案。
在清朝的思想高压统治下,像杨乃武和小白菜这样的案子属于“风化案”,是有悖人伦的逆天大案,一旦处理不好,对整个浙江有很大的影响。
杨昌浚不愿意接手这样棘手的案子,于是又把案子推给杭州知府陈鲁审理。
当杨乃武和小白菜看到审案官员仍然是陈鲁,绝望之下没有翻供,最终结果仍然是被判处死刑。
这个令人愤怒的判决结果,并没有打倒杨菊贞,她想到了求助杨乃武的同年举人,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
胡雪岩
杨乃武素来急公好义,因为这种性格他结交了不少朋友,与他同年参加考试的吴以同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吴以同听说了杨乃武的事情后,立刻就答应会帮忙救人。
吴以同与著名的大商人胡雪岩交好,而胡雪岩做生意与很多官员熟悉,此人的性格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吴以同请求胡雪岩能否动用关系网,救杨乃武于水火之中时,胡雪岩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胡雪岩找到了浙江籍官员、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夏同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讲了清楚。
夏同善觉得杨乃武和他是同乡,堂堂举人受此奇耻大辱,简直是不把浙江人放在眼里,决定要帮杨家人打赢这场官司。
夏同善
夏同善找来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翁同龢,(翁同龢是江苏人,清朝官场江浙官员关系密切)共同查看审案记录,结果发现其中有不少看似屈打成招的言论,于是他们向慈禧太后上奏了此案,要求重审。
慈禧太后起初根本没把这个案子放在心上,只是把案子又打回去,让浙江巡抚杨昌浚审理。
转了一圈这个烫手山芋又回到了杨昌浚手上,他虽然极度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接手。
因为案子始终悬而未决,越来越多的人插手进来,使案情变得复杂,所以按照以往惯例进行的“秋审”也没有执行,两个被打的遍体鳞伤的人,一直关在死牢里。
受尽酷刑的杨乃武和小白菜,又一次被架到了大堂上,两人看到换了主审官,觉得有了希望,而且杨昌浚也没有对他们用刑,所以他们选择了翻供。
夏同善书法
就在他们觉得案情有一丝曙光之时,同治皇帝突然驾崩了,皇帝驾崩举国同哀,案子自然也就暂时不能审了,两个人又被关进了大牢。
杨昌浚不是什么好人,他审不明白这个案子,索性就想趁着国丧没人注意,把案子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等到所有人都忘了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子,他就不用再审了。
这个如意算盘还没打响,夏同善就站了出来,要知道夏同善和翁同龢、杨乃武都是江浙人,而杨昌浚是湖南人。
杨昌浚一直拖延冤案,让所有人都觉得是湖南人在欺负浙江人,江浙的学子们听说杨乃武受了冤屈,都愤怒的要求上面给个说法,否则决不罢休。
光绪元年(1875年)4月,一大批浙江籍官员弹劾杨昌浚办案不力、要求重审冤案的折子,就被送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太后只好又派了浙江学政胡瑞澜审理此案。
杨昌浚
别看换了主审官员,胡瑞澜可不是什么铁面无私的清官,相反他是杨昌浚的下属,他的一切升迁考评,都是杨昌浚说了算,所以胡瑞澜怎么可能为了这个案子,去得罪杨昌浚呢?
为了自己的前程,胡瑞澜甚至对两人动用了更残酷的刑罚,杨乃武也因为他的酷刑,落下了终身残疾。
在看到胡瑞澜的残酷手段之后,杨乃武对活下去已经不抱希望,他在狱中绝望地写了一副对联:“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指胡瑞澜)充刑台乃武归天。”
胡瑞澜最终把这份血淋淋的审案结果,上报给了朝廷,觉得自己终于了结了这桩案子,从今往后可以仕途无忧了。
可他终究还是低估了正义的力量,在他的结案报告递交上去15天后,户部给事中边宝泉上书弹劾胡瑞澜,说他是杨昌浚的下属,要听杨昌浚的话,他不可能为了两个不相干的人,去得罪自己的上司,这个案子应该交给刑部审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这么多人为杨乃武和小白菜喊冤,慈禧作为帝国的统治者,心里很清楚这两个人是冤枉的,她也应该为这两个无辜的人平反。
但老谋深算的慈禧,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此刻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计划,既能平息江浙官员的怒火,还能敲打震慑掣肘她多年的心腹大患——湘军。
四、沉冤昭雪
湘军是剿灭困扰朝廷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当时满清的八旗军已经不堪大用,唯有湘军能带兵打仗,而湘军的力量在战后不断壮大,让慈禧太后有如芒刺在背。
湘军
慈禧太后曾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企图压制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力量,没想到堂堂两江总督,居然在南京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种种迹象都显示,幕后黑手就是湘军。
马新贻影视形象
杨昌浚和胡瑞澜两位来自湖南湖北的官员,就是湘军在江浙地区的代表,因此要为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反,就会得罪湘军。
湘军不能得罪,难道江浙官员就可以轻易得罪吗?
慈禧自然不是这么想的,她没有直接为杨乃武和小白菜平反,而是同意让刑部介入,研究案件卷宗,再做定论。
太平天国
看到太后这样犹豫不决,以夏同善为首的18名浙江籍官员联合上奏,说杨乃武受到这样的耻辱,实则是在侮辱所有江浙的读书人,如果太后不把案件交由刑部审问清楚,就会寒了学子的心,从此江浙再没有读书人肯为朝廷效力。
这正是慈禧想要的结果,她通过夏同善等人的联名上奏,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士人群体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用来震慑湘军,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慈禧太后批准了夏同善等人的请求,把案件交由刑部全权处理,并让当事人和所有涉案官员都进京候审。
案件进入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负责的“三司会审”环节。
被打成残废的杨乃武,双腿已经无法行走,坐在地上陈述了自己和小白菜被屈打成招、用尽酷刑的全部过程,矛头直指跪在堂下、因害怕浑身颤抖的昏官刘锡彤。
看到泪如雨下的两个人,主审官也不禁动容,他们认为两人身受重刑,扛不住毒打无奈认罪,完全是情有可原。
之后刑部下令,将葛品连的棺材挖出,由专人火速送往北京,在海会寺当众开棺验尸。
1876年12月初,葛品连的尸骨被取出,根据《洗冤集录》记载:暴病而死的人,骨头是黑色的,正常死亡则是黄白色的。
三司会审
葛品连虽然是食用桂圆导致死亡,但桂圆并不是毒药,因此刑部在经过验骨、蒸骨之后,确认了死者骨头为黄白色,系正常死亡。
消息一出,海会寺周围老百姓掌声雷动,接着纷纷声讨昏官刘锡彤,刘锡彤知道自己劣迹暴露,在刑部的审问下无言以对,被革去余杭县令的职务,听候发落。
1877年2月16日,刑部将最终的审理结果上报给慈禧太后,随后负责过此案的浙江一省大小官员,连带杨昌浚和胡瑞澜两个湘军中人,地方大员,也都被革职。
葛品连的母亲捕风捉影,被杖打一百,徒刑四年;刘锡彤带去验尸的仵作,因收受贿赂,做伪证词,也被杖打一百,流放两千里。
《申报》
刘锡彤的下场最为大快人心,他不仅被革职发配到黑龙江效力赎罪,朝廷还特意叮嘱:以前有年满70的罪犯可以用银子赎罪,刘锡彤虽年满70,但罪大恶极,不准花钱赎罪。
慈禧太后也通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风化案”,狠狠地敲打了湘军的势力,让一向狂妄自大的湘军有所收敛,明白朝廷也不是好惹的。
至此所有涉案官员都已被处理,1877年的初春时节,杨乃武和小白菜终于沉冤昭雪,三年的误审误判,受尽百般摧残折磨,他们仍然活着走出了监狱,重获自由。
这场冤案能够真相大白,除了杨菊贞的坚持告状,和江浙官员们的共同努力,还离不开舆论的力量,这就是出现在清朝晚期的报纸——《申报》。
《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这样一份带有舆论力量的先进刊物,成了封建王朝的“新闻联播”,第一次让老百姓看到了关于案情的实时报道。
慈禧太后
从听到“杨白案”的消息开始,《申报》就一直在密切关注案情的进展,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报道,前后发表评论文章近80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申报》共发表过三次大的评论,分别是在两人第一次被判处死刑时、胡瑞澜审案后、刑部审案后,前文所提到的“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就是《申报》揭露的,指责清朝官员审案草率,用野蛮刑罚逼人招供的恶毒手段。
正因为有了这样公开的报道,使得大量官员,包括慈禧太后在内,不得不重视并关注这个案子。
而民众通过报纸,看到刘锡彤、陈鲁、胡瑞澜等官员用酷刑逼人就范,也纷纷表示不服,要求还二人清白。
在加强舆论监督的同时,《申报》也不断向审案官员发出质疑:你们为什么要殴打犯人,捏造证据使无罪之人认罪?为什么审案场面不公开,而只有最终的判决结果呢?如此秘密审案,是害怕犯人说出什么事情吗?
光绪皇帝
一系列带有正义感的文章,推进了审案的进程,让很多官员不敢再严刑逼供,也激发了有正义感的官员,极力为杨白二人洗脱冤情,推动着案情走向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也许在那样的时代,一份报纸的力量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也正因为人们的忽略,让《申报》在整个案子里发挥的作用,被大大的低估了。
但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这样想,正确的舆论导向,必然会推动案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让社会听到更多人的呼声,让审判充满公平和正义。
小白菜出家
结语
家人的坚持、江浙官员的支持、《申报》的舆论监督,使得一桩没有希望的案子起死回生。
然而二人虽冲破黑暗,重获自由,但杨乃武出狱时尚有家人迎接,小白菜却实实在在地成了孤家寡人,出狱以后就出家了。
小白菜始终觉得,是自己受不住酷刑诬告杨乃武,才造成了他的终身残疾,多年来心怀愧疚,郁郁寡欢,临终前她留下一张字条,证明杨乃武的清白:
“杨二爷是受我所害,遭遇终生残疾,这件事我终身难忘,二爷的恩情我今生无法报答,只能来世再报,我与二爷清清白白,并无私情,后人若不信,有此字条为证。”
记录小白菜生平故事的碑文
万恶的旧时代,无辜的苦命人,从前的意气风发和青春貌美,都随着黑暗的时代一起消逝,留下的只有让后人唏嘘感叹的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