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设备的命名规则
IDE设备 /dev/hd[a-p]
SCSI/SATA/U盘 /dev/sd[a-p]
软驱 /dev/fd[0-1]
打印机 /dev/lp[0-15]
光驱 /dev/cdrom
鼠标 /dev/mouse
磁带机 /dev/st0 或 /dev/ht0
一般的硬盘设备 以 /dev/sd 开头,以a-p代表16块不同的硬盘(默认从a开始分配),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的编号从1开始,到4结束,逻辑分区从编号5开始。
/dev/sda 中的 a 并不是由插槽决定的,而是由内核的识别顺序来决定的,大多少主板插槽的顺序就是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
分区的数字编码不一定是强制顺延下来的,也有可能是手工指定的,sda3只能表示编号为3的分区,而不能判断设备上已经存在了三个分区。
实例:
/dev/sda5
/dev 目录中保存的应当是硬件设备文件
/sd 表示是存储设备
a 表示同类接口中第一个被识别到的设备
5 表示这个设备是一个逻辑分区
这是系统中第一块被识别到的硬件设备中分区编号为5的逻辑分区的设备文件
硬盘相关知识
硬盘设备由大量扇区组成,每个扇区的容量为512字节。其中第一个扇区最重要,它里面保存着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就第一个扇区来讲,主引导信息需要占用446字节,分区表为64字节,结束符占用2字节;其中分区表中每记录一个分区信息就需要16个字节,这样只有4个分区信息可以写到第一扇区中,这四个分区就是4个主分区。
为了解决分区个数不够的问题,可以第一扇区分区表中16字节(原本要写入主分区信息)的空间(称之为扩展分区)拿出来指向另外一个分区。
扩展分区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区,而更像是一个占用16字节分区表空间的指针---一个指向另外一个分区的指针。
硬件设备的挂载
mount:用于挂载文件系统 格式:mount [文件系统] [挂载目录]
-a 挂载所有在 /etc/fstab 中定义的文件系统
-t 指定文件系统类型
使用 mount 命令把硬盘设备或分区与一个目录文件进行关联,然后就能在这个目录中看到硬件设备中的数据了。
实例挂载: /dev/sdb2 挂载到 backup 目录
具体命令 mount /dev/sdb2 /backup
上述是一次手动挂载,想要设备与目录永久的进行自动关联,就必须把挂载信息按照指定的填写格式"设备文件、挂载目录、格式类型、权限选项、自检、优先级" 写入到 /etc/fstab 文件中。
设备文件:一般为设备的路径+设备名称,也可以写唯一识别码(UUID)
挂载目录:指定要挂载到的目录,需要挂载前创建好
格式类型:指定文件系统的格式,比如Ext3、EXt4、XFS、SWAP、iso9660
权限选项:若设置为 default 则默认权限为 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
自检:若为 1 则开机后进行磁盘自检,为 0 则不自检
优先级:若 "自检" 字段为 1 ,则可对多块硬盘进行自检优先级设置
umount 撤销已经挂载的设备文件
格式 umount [挂载点/设备文件]
添加硬盘设备
fdisk 管理磁盘分区 提供了集添加、删除、转换分区等功能
格式:fdisk [磁盘名称]
参数为交互式参数:
m 查看全部可用参数
n 添加新的分区
p 创建主分区
e 创建扩展分区
d 删除某个分区的信息
l 列出所有可用的分区类型
t 改变某个分区的类型
p 查看分区信息
w 保存并退出
q 不保存直接退出
正常流程为:添加新的设备-分区-格式化-挂载-查看挂载
管理硬盘设备 fdisk /dev/sdb
创建新的分区 n
选择创建主分区还是扩展分区 p/e
输入主分区编号 2 或者 Enter 直接使用默认编号
定义扇形的起始位置 Enter 默认就好
定义扇形的结束位置 +2G 直接输入分区大小
保存分区信息 w
将分区信息同步到内核 partprobe
对存储设备进行格式化 mkfs.文件类型名称 # mkfs.XFS /dev/sdb2
创建挂载点 mkdir /newFS
挂载 mount /dev/sdb1 /newFS
查看挂载情况 df -h
du 查看一个文件或多个文件占用了多大的硬盘空间
格式 du [选项] [文件]
du -sh /* 查看系统根目录下所有一级目录分别占用的空间大小
添加交换分区SWAP
SWAP 通过在硬盘中预先划分一定的空间,然后把内存中暂时不常用的数据临时存放到硬盘中,以便腾出物理内存空间让更活跃的程序服务来使用的技术,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物理内存不足的问题。
创建分区操作与前面是一样的
格式化 swap格式化的专用命令 mkswap
挂载 swapon 挂载系统中
free -m 查询挂载情况
磁盘容量配额
quota 限制用户的硬盘可用容量或所能创建的最大文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