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的风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之后》中提出了继柏拉图理型说之后的又一个宏大的形而上系统。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讲述到,基督教摆脱原始宗教的迷信和神秘,能够在逻辑上达到成熟,前期依靠的柏拉图,后期则是依靠着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或许会喜欢基督教关于天上之城和天使的描述,但亚里士多德这位持有科学精神的摇摆在唯物和唯心之间的先哲,一定不愿意看到,因为他的学说让欧洲陷入了千年的黑暗世纪。或许亚里士多德更想不到的是,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把他的形式学说应用到了极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铜球的存在是“铜”这样的质料和“球”这样的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并且如果没有“球”那么质料就无存在,所以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根本。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不仅是先于事物存在,而且还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形式是无形的,却无孔不入,能想象到一个无任何形式的事物吗?有不受形式所规定的事物吗?

人的形式是灵魂,人的质料是肉体。灵魂是无形的,肉体是有形的。

新高考来了,终于在湖北落地开始执行了。政策是无形的,实施方案是无形的,学生的选择却是有形的。高校没有发布各专业考试要求,新版教材没有到场,学生依旧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同时学习着9门功课,这些都是有形的。问学生讲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答曰不知道;问学生可对大学何专业有兴趣,答曰不知道;问学生“六选三”凭何依据,答曰跟着感觉走。嗯最后一个回答却是无形的了。看来最后决定的还是无形的感觉,而不是什么看得见的数据、分析和学生实际能力了。就此我十分诧异的是,如果是想将来从事编辑工作,准备报考汉语言专业的高一新生,那个“六选三”到底怎么选呢?还是可以任意选?看来这些问题是一些有形的问题,终究是不能够决定结果的,比不得那些可以作为“形式”的关键问题。我唯一可以告之学生的是,如果准备从事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工作,诸如医生、护士、药剂、食品安全等,一定要选生物,似乎这种推断有些道理,至于其它要选学科,我实在不能知晓。

课间到教室里看看,学生告诉我,坐在窗边被透过窗缝吹进的寒风冻的难受。“风无孔不入,如果挡不住,就只能靠毅力克服。无形的风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我的回答如此。

形式,真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了“球”,“铜”又如何成的了“铜球”呢。不过老人家似乎忘记了,如果只有“球”这个形式,没有“铜”这个质料,也不存在“铜球”这个事物,如果没有了任何质料的支撑,只是“球”这个形式也就永远存在于头脑思维之中了。可怕的是,把仅存在于思维中的形式当成是实际的存在,那就又回到了中世界的黑暗之中。被尼采杀死的上帝,在中世纪就是存在于思维之中居于高高的统治地位。

难怪,既然形式是无形的,犹如寒风,无孔不入,又能怎样抵御住这形式之风的侵袭呢?单凭意志是靠不住的。还是要为形式填充上真材实料,才是实际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孔不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