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紫荆(库小七站长学员)
我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没有什么经验,只有不断学习。当我还在审视什么是叛逆时,女儿的叛逆期就迫不及待地来了。
01 叛逆,是与生活的不和解
很多事情不敢细想,一想我的心就难以抑制地疼。
好像还是昨天的事儿,那时候女儿还仰着小脸,揪着我的衣襟,没完没了地跟我讲着幼儿园里小朋友的趣事,她晃着老师发给她的小红花,眼里挤满笑容。今天,她多一个字都不愿和我说,眼里含着冷漠,甚至仇视。
女儿小时候,我上个卫生间,她就站在门口,一会儿喊一遍:“妈妈,你快出来。”“妈妈,我想你了!”可是现在,她放学回家,径直走进自己的卧室,随手反锁房门。只冷冷扔下一句,“不要打扰我,我要做作业。”
以前我加班的晚上,女儿要跟我到单位,睡觉也要紧紧扯着我的衣服,她说这样可以嗅到妈妈的味道。今天,我难得和女儿上个街,可她却要和我拉开十米远的距离,还说长-得-丑-会-传-染……
生活的点滴、记忆的片段,来回在昨天与今天之间切换。我想不明白,我的女儿在十三年间是如何成长的,是什么经历会让那么可爱的她,长成了现在这么叛逆的她?还是说,有人掉包了我的女儿?
什么是叛逆?她为何叛逆?我开始审视这个问题。
心理学中对叛逆的定义是,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大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批判的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知和恐惧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这就是让无数家长焦头烂额的狂躁期、困难期。
常听为人父母者说:“我的孩子太叛逆了,说啥都和我唱对台戏。”
可是有谁听孩子说过:“我太叛逆了!”
有一天读到这样一段话:叛逆其实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以驯服为标准的一种说辞。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服从就是对自己的背叛和忤逆。可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他们逐渐自我觉醒,要求独立与自由,希望有人格尊重,有个人空间,包括独立思想和时间支配。
读到这段话,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叛逆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孩子与父母两代人的事。叛逆也不仅仅是孩子青春期的事,他或许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家长参与的许多事都息息相关。只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人际关系压力,而他们的成长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些压力,于是出现了与父母,与生活的不和解,变得狂躁,敏感,易怒。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没有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相应的自由与空间,只是一厢情愿的仍然把孩子当“孩子养”。
于是,一不小心,父母之爱变成束缚,而父母则变为孩子的仇人。我们一方面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而心痛,一方面为孩子的不理解而伤心,我们就不断的说——孩子叛逆!
可是,我们可曾换位思考,当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巨大的压力,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他们会是多么的无助。他们除了用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还能怎样呢?
我好像一只靶子,有被人一语中的的痛感。所有指责女儿叛逆的话语,我全想收回来,所有我和女儿起过的冲突,我全想没有真正发生过。
我心里的痛,除了自责,还有对女儿的心疼。
02去爱,那个叛逆的孩子
去爱,那个叛逆的孩子吧,他们的压力与能力没有正比例成长,他们与生活不能和平相处。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努力的与孩子和解,帮助他们度过叛逆期这段不易的旅程。
改变关注度
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如山般大,而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学习压力的压力。女儿所在的学校分了重点班和普通班。七年级时,女儿在普通班,学习水平中上游。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终于冲刺到了重点班。重点班的学生都很优秀,成绩差距也小,稍一个不留神,就会考砸一场试。作为家长,我压力巨大。我只能不断的给孩子加油,从学习习惯到答题技巧,从规范书写到标点符号,我见缝插针地给女儿提醒、纠正……
可是,我到底是在加油还是在加压!
我自以为是的细致,在女儿眼里却是令人生厌的唠叨。我全心全力为她付出,可女儿却说,我只看成绩,只把她当作成绩机器。
鸡飞狗跳的冲突之后,我有了心力交瘁的痛!
而当我认真解读了“叛逆”这个词之后,我忽然想起了以前长辈常说的一句话:扶上马,送一程。
是呀,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已经提前。诸如学习的重要性、竞争的残酷性、社会的现实性等等,该懂的道理,老师和家长已经不厌其烦地说了n遍。
其实孩子心里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正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写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套题、大大小小的考试,期间甘苦,学子自知。
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主动为孩子减压,具体的做法就是改变关注度。由关注学习改为关注孩子的吃喝穿用,努力给他们营造轻松的生活氛围。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弛”是为了更好地“张”。
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孩子努力的不竭动力呀。
减少关注度
一群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这也可以算是一个中国特色了吧。
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当众多家长齐心协力呵护着一个小宝贝儿成长时,怕冷了,怕热了,怕摔了,怕累了……铺天盖地的爱会不会是一种伤害呢?
孩子或者被溺爱,或者被包办,他们的话语权、支配权、决定权、隐私权等等,或许已被爱的名义淹没了。
过多的关注培养出了不知敬畏、不知感恩、无法无天的叛逆孩子。泛滥的关注也可能让成长中的孩子压抑、窒息,最后用叛逆的方式捍卫自己仅有的自由。
龙应台在《目送》中最打动人心的句子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既然父女母子的关系是不断的目送,我们为何不提早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与空间?
一个母亲心的痛,就是接受孩子不再依赖自己,而一个母亲的智慧,也就是允许孩子逐渐离开自己吧。
减少关注度,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放过了孩子,但何尝又不是放过自己,在彼此相让中让孩子平稳度过叛逆期。
向孩子示弱
父母是长辈、是权威,这样的观念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而多少大人的权威,是通过一次次击败孩子而树立的。这样的结果是家长们想要的吗?
强势的家长树立权威,弱势的孩子只能服从。
孩子叛逆,家长要尝试换位思考,甚至换角色体验。
一个周末,女儿又被围困在山一样的作业中。我试探着,弱弱地说:“你们的作业又多,题目又难,但是我可以帮你做语文作业啊!”女儿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这个可以有,但是你不能做到套题上,做到一张纸上吧。我可以参考你的答案,我可不想被老师批评。”
那天中午,家里很安静。二宝去上舞蹈课了,老公轻手轻脚地打扫完卫生,又去厨房准备午饭了。我坐在女儿对面,从套题的基础知识——字、词、句,到阅读简答,我使出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的全部本领,把字写得工整,把题答得规范,尽可能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了一个半小时,一套题还有一个古文阅读没有做完。一下子,我体会到女儿面对题海的窒息,面对学习压力的无助,而我不仅没有换位思考,没有为她排忧解难,还给她添了那么多烦人的唠叨与压力,深深的内疚让我自责。
这一次“示弱”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女儿的不容易。女儿对我的态度也有了一些好转。
其实,家长的“示弱”,何尝不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肯定呀!
向孩子索爱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长期扮演着付出的角色。适时地向孩子索爱也不失为一种聪明之举。
这个世界上有一条真理: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但是,我们自己发生变化时,别人可能会因为要适应我们的变化而去进行自我改变。
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无从下手,那么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变付出的角色为索取的角色,给孩子寻找帮助家长的机会,也让孩子成为付出的角色,让他们体验付出之后被肯定的愉悦。
经历过和女儿磕磕碰碰的几年,我明白了孩子的叛逆是有原因的。不论是压力与能力的不匹配,还是与父母、与生活的不和解,只要我们用爱去关注,用技巧、用方法去改变,那一定会与孩子一起度过这恼人的青春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