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影片讲解

导演:张艺谋

主演:周冬雨、窦骁

电影类型:剧情、爱情

上映时间:2010年9月16日

影片内容: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静秋是城市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她跟随教育革命实践小组到一个名叫西坪村的地方,采集革命故事编写教材。老三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他们再相约于山楂树下的故事。

2011年,该片获得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最佳亚洲电影提名。

2018年8月17日,被评为第一届中国双塔山爱情电影周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

剧照

汽车:汽车是贯穿影片始终的意象,在影片中大约出现了五次。公共汽车的意象从功能性角度分析公共汽车是载客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具有如下特征:按时按点发车、在相应的站点停车、在车上的乘客必须遵守共同的乘车规定,就是说只要上了车,到什么地方去,什么时间到,在什么地方停车所有这一切都不由乘客决定,都必须按照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和时间执行。

寓意着影片所揭示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被来自于外界刻板定型的规范所禁锢生命力的压抑和泯灭的状态。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的确看到这种来自于社会的刻板定型是怎样压抑了人们鲜活的个性,并最终导致主人公静秋和三哥的爱情悲剧的。这是编剧和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一开始介绍:这是一个发生在文革时期的真实的故事)。

剧照

山楂树:苏联在五十年代有一首流传很广的爱情歌曲《山楂树》,这首歌曲在当时的中国年轻人中也广为传唱,人们唱着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生活和建设工作中,同时也经历着如开满白花的山楂树一样纯洁的爱情,它的旋律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爱情和幸福的情愫。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紧张化,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所有的苏联歌曲都被禁止传唱,尤其表现爱情的歌曲更被列入靡靡之音的行列。

这时候山楂树便从“爱情树”变成了“英雄树“,从开白花变成了开红花。山楂树这个象征爱情的树,就在这样的说教中变成了“英雄树”、“革命树”,并且写进教材代代传承。当镜头从山楂树下拉远的时候,会发现:山楂树长在一个小山坡的旁边。就好像是一座坟墓!那么这个时候影片的主题也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一部描写爱情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影片,而且这种死亡是教条说教的必然的结果。

山楂树

电影反映的是静秋和三哥之间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导演却在这里把关于三角恋的歌曲放在影片中呢?这一现象中是否隐含着某种必然性。

如果存在必然性,那么主人公静秋、又或者三哥到底是在和谁谈三角恋?或者说在静秋的内心是否存在着类似三角关系的冲突,而是否恰恰就是这种冲突才演绎了这场爱情的悲剧呢?

静秋的潜意识图画:苏联歌曲《山楂树》在影片中的意义

静秋内心两个山楂树版本的冲突

如果说山楂树象征静秋,公共汽车象征压抑生命力的刻板定型(以老师为代表),唱歌的三哥象征唤起静秋生命力的媒介。那么《山楂树之恋》这部影片就是主人公静秋潜意识编织的一个梦。

影片一开始大家来到山楂树下的时候,老师开始讲解着山楂树的故事:很多烈士都在这棵山楂树下牺牲……。此时,静秋的心也被染成了“革命的红色”。在这里给我们呈现的是各种模式化的知识一点点被植入到主人公的头脑中,并且变成了主人公自身一部分的。在山楂树下老师津津有味地讲着烈士和山楂树的故事。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着、记录着,村长说:“都这么说哩”,静秋用敬仰的目光望着山楂树……,象征“正确”的“革命的山楂树”即革命的静秋被植入到她的内心,于是她跳“革命”舞蹈,做“革命”工作,伤自己的脚,看着妈妈被“革命”的人欺负只能偷偷流泪。她的情感被这种模式化的刻板定型压抑了下来。

后来当静秋听到帐篷里传来的《山楂树》的歌声的时候,她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山楂树的另外一个版本——爱情版,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内心涌动的情感被激活了,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不可阻挡的生命的涌动。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专心写文章,心已经被三哥所牵动。这是在青春期的女孩身上常见的悸动。

但同时两个版本在她内心的冲突也开始了。在山楂树的意象中,她就是山楂树,但关于山楂树的解读有两个版本:革命版和爱情版,这个时候也就产生了“两个”静秋,他有两套价值系统,她要在这两个版本中进行选择。作为“革命”的静秋,要摒弃各种缠绵的卿卿我我的“小资情调”,发挥敢于牺牲、不怕苦累的精神,不犯任何错误,才能不被开除;作为“爱情”的静秋,就要大胆地不顾各种阻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这两个版本的冲突形成了静秋的内心三角恋的关系。

“……我到底该选哪一个?

到现在我们三人还徘徊在山楂树旁……”

这种关系可以看做是一边是没有情感连接的“社会刻板定型的父亲”(老师代表)一边是有情感连接的男人(象征她心目中的亲生父亲),静秋内心真实的需要是选择“爱情”,被植入的模式化刻板定型选择“革命”,内心的两种力量要进行抉择。


剧照

静秋的父亲

静秋的父亲在影片中一直作为一个没有出镜的重要角色存在着。他虽然没有出镜,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他的作用是通过静秋的妈妈和社会规范的代表——老师来实现的。妈妈因为“被情感冲昏了头脑”而选择了爸爸,从而留下了“深深的痛”。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两项被爸爸妈妈占全了。爸爸年轻时被打成右派,政治和事业的生涯丧失殆尽,妈妈也因此受到牵连。所以妈妈痛心地说:“一步错步步错”。

影片中父亲缺位的原因被归结为社会的原因,但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分析,是一个强势的母亲赶走了父亲,这相当于一个强势的单亲母亲抚养长大了自己的女儿。母亲对父亲的不认可会让女儿失去与父亲建立连接的可能性,以至于后来会影响女儿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影响女儿的婚姻生活。在强势母亲的控制下女儿会把母亲对父亲以及对自己的看法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并和自我一极相对立而存在,从而形成两价人格:一极是母亲的要求,一极是自我的需要。在这种两价人格的冲突中母亲极往往起着支配作用,占据着统治地位。

母亲为了不让女儿错下去,她便对女儿严加控制,在工作上决不能让女儿犯父亲一样的错误,在情感上决不能让女儿犯自己那样的错误,这种控制压制了静秋的鲜活的生命力。

在母亲的控制下“两个不能”被深深植入到静秋的内心,并在她选择的关键时刻起作用。譬如她和三哥偷偷的展开一段秘密恋情后,他们始终“没有抱过、没有亲过”

这“两个不能”意味着什么呢?

不能像父亲一样,意味着对父亲的否定,不能和父亲建立深层的连接。这给女儿带来的深深的心理困惑是: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我该去爱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呢?没有答案。

不能像妈妈这样被情感冲昏头脑,意味着不能有情感,不能感情用事。

如果说父爱是理性的源泉,母爱是情感的源泉,那么这“两个不能”实际上是剥夺了女儿做人的权利。这一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老师说山楂树开红花,静秋就信以为真,甚至都没有强烈去验证的想法(理智剥夺);和三哥交往中的退缩(情感压制)。那么就只能做一个机器,每天做着自己都不清楚的事。父亲的缺位导致的结局就是被另一个过渡客体所替代,这个客体就是社会规范,在影片中以老师为代表。老师很关注静秋的思想变化,告诉她要经得住考验,要和父母划清界限,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锻炼自己,于是静秋便主动要求利用假期参加操场建设,以致脚被石灰烧伤。静秋的父亲以一种不在的方式存在着,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存在着。

生与死

三哥的出现开启了静秋另一个内心世界,即情感的世界。其实三哥在潜意识里是她亲生父亲的代表,在那里有一套与老师代表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价值系统,三哥可以唱被禁止的歌曲,可以大胆地追求爱情,可以和静秋穿着泳装游泳,可以让静秋坐在自行车前面带着她狂奔,可以当着静秋妈妈的面给她洗脚,这一切都是静秋内心向往但又从未体验过的。

但是,静秋内心被内化的妈妈的“两个不能”和山楂树的“革命版本”的双重力量太强大了,三哥患白血病去世了,“爱情版本”的山楂树夭折了,静秋的梦也做完了。

梦醒之后,静秋又来到了山楂树下,茂密的山楂树却白花开满枝头

三哥说:不管它开白花还是开红花,

它的果实是红色的!

那么我们已经知道了谁是最勇敢最可爱的那一个!


第一个镜头展现的是现实——距离;
第二个镜头展现的是内心的憧憬——距离的模糊;
第三个镜头展现的是现实与憧憬之间的交织——一半是距离一半是模糊。

                                                              这三个镜头的组合展现出两人思想斗争的过程,最终丢弃了木棍而手牵手。

知青们返城,大家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静秋却与队伍拉开了距离走在最后,边走边回望着山楂树。距离及动作表明了静秋的留恋。
第一个镜头中,李主任手握木棒——报夹; 第二个镜头中,李主任走向一个个木棒——报架; 第三个镜头中,静秋手握这木棒——锄头。 木棒的材质完全相同,用途却大相径庭,隐喻了人与人生理结构相同,命运却完全不同。
第一个镜头中,是反向的“第八中学”——校园内充斥着扭曲人性的斗争; 第二个镜头中,是正向的“第八中学”——校园外也有未被扭曲的真情在。

第一次约会

这是一个横移镜头,先是老三被柱子遮挡住,配合台词“要我回省城去”——静秋的“痛失我爱”; 再是静秋被柱子遮挡住,配合台词“家里又要给我介绍对象”——老三的“痛失我爱”; 最后是老三和静秋同在柱子的一旁,配合台词“我不会背叛你的”——两人一扫愁云。
此时的学校已变成劳动的场所,因此大门顶部的“第八中学”自然被排除在画框之外。闭着的半扇门的铁栏杆使得里面的人仿佛身处监牢之中;开着的半扇门内,领袖正招手召唤着人们进入(监牢)。 永浴爱河”。一个赤诚相见,一个裹得严实。
老三偷偷地给静秋一家带来了早餐——贴切而及时的温暖,他的头部显现在圆形的镜中,仿佛周围有着一圈光环。但,镜中是一个后脑勺而非面部,以“负相”隐喻了这温暖的“非法”性。
静秋手握着老三送来的早餐,背景处是一尊领袖像——她的内心被规矩约束着。 
画面中瘦弱的静秋赤脚站在水泥中劳作,一群人边休息边观看着她,背景处孤零零的不合逻辑的两个文字“锻炼”点题——这已经不是锻炼而是摧残。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楂树之恋》影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