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有感

庄子说:"道在瓦砾,道在溲中"。事无具细难易,无不蕴道;可我们常常是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去追寻道。其结果往往是远者不达,难者不成,骑牛找牛,最后仍问:道在何方?圣人不同,但在触手可及处悟道。因为他知道,道就在自己心中,虽然可望而不可及,但诚意做好了身边大小事,就悟道得道了。凡圣凡之别,或许就在于此。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是学问。平时如履深渊,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惧乎其所其不睹。临事方能从容不迫,虽于万军中仍临危不乱。常常止不住的想,朱祁镇虽致有土木堡之变,枉杀于谦之恶,但其为什么能在兵乱中、被俘时,仍有如此气度,扣押大漠一年,监居南宫七年,一无所有,仍能感化身边所有的人,哪怕是仇敌、监视者,最后再登皇位?只一个原因:在其被解缙称为"好圣孙"、开创仁宣之治的父亲朱瞻基言传身教下,懂得了仁、诚,离"道"不远。

附;虹鳟鱼儿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013-11-19 12:02阅读: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朱熹注曰:“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於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孔子认为,道率人之性,因人之理,所以它并不脱离人们平实的生活,而是日用间人人皆能知能行并易知易行的道理,如果专务高远难行之事,那就不是“大道”了。

世间自有道,道在生活中,道在日用间。离生活而觅道,无道可寻;于生活而悟道,天机盎然。道并不远离人,而百姓多日用而不知,就如《中庸》引孔子所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朱熹注说,这是因为“人自不察”。中庸之道就在日常之中,所以孔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郑玄注“庸,犹常也”。

庸德、庸言即日常之德行与言语,他们本身就是中庸之道在百姓日用的载体。中庸之道,无时不然,不存在丧失的问题。假如说中庸之道丧失了,那就是人们是否认识此道并依之奉行的问题了。施行中庸之道,应该是很切近的,犹如拿着斧柄来砍伐斧柄,它的模式就在我们的手里,不必远求。如果为了遵行中庸之道而偏离人群,甚至远离人群,那样所谓的“道”是不可能施行的。

中庸之道难就难在施行,并且是很实在的施行,要求你我都乐意的施行,而非远离人的高标准或高要求,因为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施行中庸之道,基本的就是从忠恕做起。

忠恕离中庸之道不远,它的施行非常简单,就是在自己身上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再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