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雨果《克洛德·格》(节选)导读

一、内容慨括

中篇小说《克洛德·格》描写了一个穷苦的失业工作,在商店里为自己因为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女人和孩子偷了点儿面包和柴火,结果为自己带来了五年的监禁。在监狱里,他由于正直严肃而被人尊敬,但他的这种声望并没有帮助他填饱肚子,反而招致了监狱长处心积虑的打击和折磨。经过内心的审判,克洛德最后以良心的名义判处了监狱长死刑。雨果在故事的后面引申出疑问:为什么穷人总是被伤害?为什么政府宁愿花大钱修建监狱而不愿意用同样的钱修建十所学校?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直截了当的回答。本文所选的是这部小说故事的主要部分。

二、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小说家。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了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20年代后期,雨果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政治上转向自由主义。

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而成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1830年,雨果创作的打破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史称“《欧那尼》之战”。

1831年,雨果发表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以巴黎圣母院为舞台,演绎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惨遭杀害的故事。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和喀西莫多是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雨果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对受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克罗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但内心却渴求淫乐,作者通过他的行为控诉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雨果发表了诗集《晨暮曲》、剧本《逍遥王》等。这些都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对受压迫者和贫苦人的同情。路易·波拿巴上台后,雨果流亡国外十九年。流亡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提出了法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三个尖锐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小说通过主人公冉阿让从贫苦工人、苦役犯到人道主义慈善家的一生经历,表现了他在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召下的人生变化和善举;也表现了警长沙威由一个恶人被人道主义感化良心发现的过程。晚年的雨果,创作力仍很旺盛。诗集《凶年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反革命叛乱的故事。雨果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表现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三、《克洛德·格》思想内容

1834年发表的《克洛德·格》被认为是雨果创作长篇名著《悲惨世界》的前奏性作品。

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1、作者同情贫苦人们的悲惨处境,通过孩子、情妇以及苦役犯人处境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总是贫穷的、不幸的、悲伤的”可怕现实。如克洛德的所谓“罪行”其实就是饥饿逼出来的。所以小说中写道:“人民正处在饥寒交迫中。贫困迫使男人犯罪,迫使女人堕落。”

2、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本身的反人民本质和执法官员的残暴无情(如克洛德仅仅偷了一点点儿面包和柴火,就被判处五年徒刑;在监狱里监狱长对他的任意欺凌和侮辱;在议会中那些议员和官员们为着私利和党派的利益钩心斗角等)。

3、作家也探讨了社会的出路。在作家看来,烙铁、铁镣、监狱、死刑是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他主张一方面统治者要“在穷人的命运里,在苦难的盘子里加进美好的前途,加进对于永恒幸福的向往,加进天堂的富乐。”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这些所有堕落了的人身上都隐藏着一种野兽的原型,因此要给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把它修整好。这种教育实质上是宗教中的仁爱感化的思想。这样的出路就体现了雨果的历史局限性。

四、人物形象

小说还塑造了出身低微但性格刚毅坚强的主人公克洛德·格的形象。

1、克洛德·格身上体现出了勇于反抗社会不公平的勇气和果敢。如他为了救孩子和情人去偷盗,为了尊严杀死典狱长和在法庭上顶撞检察官等,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克洛德·格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如在穷苦无奈境况下他不忍看着孩子和情妇被饿死冻死,投来了够用三天的面包和柴火。在监狱里,由于他的正直、能干和庄重,加上他身上“显示出一种威严”,使他赢得了其他犯人的尊敬和爱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对抗法庭并在面临死亡时,心里仍然记得的是把手里剩下的五个法郎送给穷人。通过这些具体的叙述,作者将他对人性美的赞颂投射到克洛德·格这个人物形象上。

五、艺术特色

1、作家通过美丑对照原则,把克洛德·格的高尚与典狱长狄先生的丑陋表现得极为鲜明;

2、故事描写和作者议论有机结合,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六、知识链接

《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的打破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上演过程颇为曲折:女演员拒绝说“粗野”的语言,保守派故意捣乱,而戈蒂耶等一批青年人则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欧那尼》的演出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终胜利,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14 雨果《克洛德·格》(节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