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孩子以及所有人所需要的,是爱+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一。

界限对于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就像你在沙滩上画了一个圈,不许别人进入你的圈里,一旦突破这个圈,越过你的极限,你就不能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了。

所以,最好在还没有达到极限之前,先设定好界限。

例如:你对孩子说:“你不能拿我的钥匙玩。”这是你的陈述的界限,你就得以你的角度去坚持到底。否则,如果孩子不再愿意归还钥匙,你的容忍的极限到了的时候,你会大发雷霆,也同时让孩子感到害怕。

有时候,家长可能觉得设定界限很难,以致于把孩子当神一样供着。但如果从小孩子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别人对他有求必应,孩子以后可能变得自欺。

每个人都需要界限,以便有某种架构来支撑生活并学习和他人一起生活,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身为家长,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通过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如何理解?我们继续以上面钥匙的例子举例:

我们应该对孩子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这么说的话,孩子才能逐渐理解这是家长的感受,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感受。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界定,所以,界定自己并陈述给对方知道,是更好的沟通方法。

如何区分界定孩子还是界定自己?再举一个例子:

界定孩子:“你年龄太小,十年以后不该在外面逗留。”

界定自己:“我需要你十点前回到家。”

同一件事,界定自己远比界定别人要容易让人接受得多。因为,界定孩子,其实并没有“尊重”孩子,但你以冷静、温和、坚定的语气去界定自己,可以逐渐让孩子知道你不赞成他去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还小,还没学会讲话,你可以用亲切而坚定的语气,并把他从正在进行的事情上移开(如抱走他),这样他就会逐渐理解什么行为是不合适的了。

如果孩子过了“可以直接抱离”的阶段,那家长就得通过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设定界限,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理由的斗争”。


什么是“理由的斗争”?举个例子:

家长: 我们得回家了,因为我们要回家做饭吃了。

孩子:不用啊,我们可以吃袋子里的面包。

家长:不管怎样,我们现在都得回家吃饭了。

孩子:我不饿,我不饿……呜呜呜

上面的家长摆出的理由,反而给孩子太多的争论空间,可能你觉得这样说显得不那么自私,但是,这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离开的原因。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肚子饿了,想回家吃饭了。若你用自己的角度去设定界限,那么孩子便不那么容易与你争辩了。

家长可以继续坚持,但可以主动说:“宝贝,抱歉了,我知道你很想再玩一会,但我如果吃不上饭,我会饿到发脾气了,我可以再给你玩10分钟,然后我们就回家吧。”

如此陈述,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他会理解你的感受,然后进入双方和睦商量的地步。这就是爱+界限的体现。



——核心观点来自《真希望我父母也读过这本书》/第六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