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司马迁历史叙事方式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最近读历史,发现中国历史的叙事方式对中华民族思维模式有着极大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不多,大部分民众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来自于历史故事,而这些历史故事,都来自于史书演义。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史书撰写者叙述方式的深刻影响。而这众多史书中司马迁的《史记》对整个中国后世的史书叙事方式有着样板作用,后世史书基本上沿用司马迁的体例。

我们来看司马迁如何写他的《史记》,司马迁《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最精彩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本纪、世家和列传,因其故事性强。

司马迁之前的史书基本上是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者,撰写者发挥空间不大,可读性和故事性不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他也在考虑应该写一部怎样的《史记》,让历史既有客观性又有可读性,于是它开创性的创造了这种体例,实现了历史叙事方式的创造性转化。既然要体现可读性,那么就给了撰写者自己发挥的空间,而要有可读性,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上就必须选择那些让人印象深刻、让普通人不可思议、很难做到的历史事实来呈现。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司马迁在其本纪、世家、列传中更多记载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比如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以及违背人性的、非常人所能为的行为事件。于是中国史书上就呈现出了一批非同寻常的人和事。而这些通过史书记录下来的故事,经过演绎变得更加非同寻常,从而潜移默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喜欢铤而走险、总以为自己又将上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于是排斥规律,喜欢突破规律去冒险,因为历史书上按照规律办事的,都被不按规律出牌的干翻了。

其实以多胜少才是常态,以少胜多是少之又少,几千年历史屈指数来能有几个,但历史书上写的就是这几个,并且深入人心。其他的以多胜少的案例,没有可读性,写的很简略,很容易被读者忘记。而且在写以多胜少战役时,司马迁也都是站在少的、弱的一方的立场来写的,认为少的一方其实有机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只不过主上昏聩,主将失算,只要有明君良将,历史必将改写。你看看这个司马迁,他内心其实对皇权有着极度的不信任,对弱者有着高度的同情,总希望弱者胜利。而这些他个人际遇造成的思维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最终使中国人的思维成了典型的散户思维,喜欢冒险,幻想,赌博梦想,藐视规律,突破原则,反对理性……而谁最喜欢散户思维,那就是庄家,即那些历代帝王们。所以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散户与庄家的博弈史,司马迁用个人的遭遇及其思维模式不知不觉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底层思维模式,这种弱者、失败者的散户思维,很难统一、极易分散好行小惠小利、当于幻想、极易成为庄家控制的马前卒、容易被煽动……所以在中国要想成功必须有庄家思维,而不是散户思维。

那么什么是庄家思维呢?请去研究认真研读司马迁的十二本纪中各个帝王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围点打援。庄家首先要造势,然后设点,然后围点造成稀缺性,让更多的散户进入,然后打援对散户进行绞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史记》看司马迁历史叙事方式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