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洗澡的话跟我说。”
朋友小a昨天晚上找到我,说刚刚有个酷似波士顿圆脸的老男人敲开他办公室的门,莫名其妙地跟他说了这么句话,“可是解封后我早就搬回原先住处了,为什么要在办公楼里洗澡?还要跟他说?我就跟他说我已经搬回家住了。可是他还是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你说他什么意思?”
我突然想到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变态故事:
“?他不会是觊觎你的美色吧?”
“哈哈哈哈哈哈,我看上去那么像g*y?”
“你长什么样可不是你说了算,他觉得你是怎样的,你才是怎样的。”
“确实。但肯定不是因为这个。我再想想。”
过了半个小时,手机在5分钟内响了三声:
“我知道咋回事了
我原先在xx睡的这个房间门口是有一个厕所的,之前我洗脚的时候撒了一些水在地面上,然后那个物业的人员他过来跟我说,这个地面没有做防水,让我不要把水弄到地面上了,然后我就没有弄了,结果我昨天就已经搬回xx了,他还过来找我。搞得我云里雾里。我后来一想不太对劲,可能是那个厕所又有问题。
然后我就去看嘛,我一看确实地面上有水,我靠,我当时立马就很生气了,真的是,就是那种,比如说都不问你什么原因,直接给你审判,然后给你枪毙了那种感觉,我tm……把我气的,然后我就找了当时我在这个楼的时候,那个楼长,我跟他说,‘您能不能帮我转达一下,就是我已经搬走了,要是再确定责任人,请他不要直接就认定是我’。然后他现在派了两个人在那个门口守着,我真的是服了这些人,他问都不问,直接上来就认定就是我弄的,跑过来敲门,我说谁呀,他说‘我’,我都不知道他是谁,一开门跟我说,‘哎,你要洗澡了跟我说’。”
跟着小a的话语,我一下想起了初中有一次,我当着p的面把玩他的新尺子,由于拒绝回答了v对尺子来源的提问(他也想玩),而被v称作小偷的经历,不禁须发上指、目眦尽裂。过了2分钟,我看他没有继续发来消息,心里虽万般痛恨,还是很克制地抨击了物业人员的行径:
“对啊
他为什么可以这么讲
真的很无语
要抓人装监控啊
真是无语
有罪推定”
虽然心里也替小a生气,不过我还是决定把手机调成静音:
然后很快我就沉浸在了小说的世界,“阿?这也太内个了吧……我就知道……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转头一看,已经23点了,翻过手机,消息提示灯一直闪个不停,屏幕显示,
小a
[19条]小a:[语音]
我一条条点开:
“对呀,他这就是有罪推定,而且我刚刚也想了一下,他这样做的一种逻辑——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我给他想了一下。
就是可能他是这样想的:正是因为他不确定这事儿是不是我干的,而且他知道他之前跟我说过一次了,对吧,他可能是这样,第一,过来直接问我,我肯定不会承认,第二,他也不确定说就是我干的,因为他刚好没有调查手段,所以他这样跟我说,想让我自证清白,我去,我真的很生气,凭什么呀,对吧。
他有的时候就是说,比如他不能确定你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干了坏事,他就会跟你通过这种手段,或者说直接有罪推定,然后让嫌疑人员去自证清白,我凭什么呀,这就好比说让我证明一件我没有干的事情。
像这个时候,可能他内心已经确信,就是我搞的,就好比说,我们去租房子,然后我们明确的知道是哪个邻居发出的噪音,然后去上门敲他的门,很多人他是不会承认的,他说不知道,不是我弄的。这就是这么一种逻辑,他们那种思想就是这样的,就是遇到事儿,我肯定不承认。
相当于说他是从他本身的这种逻辑来推测我的这种,他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用对付他们的那种方法来对付我。
然后我呢,或者说我们,我们也觉得,就是他们应该用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跟我们进行交流,所以我们会或者说我会苦恼,哎,他为什么要这样诬陷我,又怎么着的。本质就是在于我们两个人代表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像这种文化,不说高低进行一个比较,而是说他不同,就之前,前面我说租房这种,就是我刚好遇到过,就感觉这种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嗯,丛林法则,因为这种事情他谈不上法律,对吧,没有规则,这个时候很多人他就是崇尚力量,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有一次我租的房子,我隔壁那户人家。他每天晚上到了,可能是有深夜12点或者是一点两点,就会去转那个阳台上的那个晾衣杆,就是那种用个手柄摇杆儿去转的,然后那个声音很大,就隔着一堵墙,我听的很清楚,特别影响我睡觉。
我一开始一直不知道那是什么声音,我总觉得,是谁在这搞了一个什么健身的那种动感单车,然后在那儿骑,我就很奇怪。然后后来实在我忍不了,我就用手去捶墙,咚咚咚咚咚捶了,后来他们还是响,然后我就有一天去那个对门儿,我就去问他,我说是不是你们弄的,他就说‘不是,不是不是’,但实际上就是他,因为隔着一堵墙我听得很清楚。
然后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他们问,‘哦,那晚上锤墙的是不是你啊?’一开始我还没想明白,后来我回来以后,我想,‘哦,你都知道锤墙的事,你都知道隔壁有人锤墙,那我都听不出来是你在摇那个东西吗?’他不承认嘛,因为一开始我没搞清楚嘛,我一开始跟他说的是,‘你们是不是有人在这个健身蹬自行车之类的?’他说‘不是不是’。
当时我给他的回答是,‘啊对,是我捶的墙。’后来他们就再也没有在大半夜的时候儿去摇过那个东西,去收衣服或者晾衣服。
为什么我会把这个归因这种对于力量的这个比较上呢,是因为当时我一开门就看见他们夫妻俩,就是那个男的,他比我矮,然后还比我瘦,那个女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就是我现在站在他们面前,战斗力相当于说是比较高的,所以呢,他们可能就是一看啊,这个人好像不太好惹,所以就改变了自己,如果是他们很壮,然后我很虚弱,像一个小鸡儿一样的话,可能他们就不会去改变自己,还是会按照自己那个舒服的节奏来。
当然我之所以得出这个是丛林法则,并不只是基于刚才说的这一个故事,前面还有挺多的,挺多个这种故事,但是可能限于今天晚上这个时间,然后我就不讲了。当然我感觉应该,嗯,你也不用听我这么多,肯定你自己是有这个体会的,所以应该也不用我讲了。
像经过蹬小车捶墙这个故事,我对于今晚那个物业人员的行为很能理解。但是用在别人身上行,用在我身上,我还是不会原谅他。
对他而言,不知道我是怎样的人,他的做法对于不管是讲理的还是泼皮无赖反而是最适用的一种。莫名其妙地旁敲侧击一下,不懂就是不懂,说明不是这个人,懂的自然懂。讲理的人肯定和他讲理。泼皮无赖,他拿人家没办法,说太明白就是撕破脸,会招人报复。没多大危害但耐不住恶心,而且一直跟你对着干呐。
他这种思维方式多了,会把讲理的人也变成泼皮无赖。
因为应对他的最有效率方式就是当泼皮无赖
不费脑子
简单直接
成本低”
一条条听完,深感“不愧是小a(简直不能再称‘小a’了,应该称‘大A’,甚至‘老A’),如此一项小事竟可引出如此多的内容”。
“我发现你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表达能力很强。
你像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情,我只会我靠,然后就只会说一些很简单的词汇,但是你能把你的心境、现状很好的描述出来,对于这件故事很好叙述出来,然后嗯,我觉得深入的一些思考,也非常适合当作文章来写。
我觉得你可以开公众号来写一点自己平时的感悟什么的,然后平时也可以发在微博呀,对,你想发微博也行,还有啊,知乎啊,我觉得挺好的。
不能埋没掉你的天赋。
也不能浪费你消耗这些情绪价值。”
然后就去睡觉了。
第二天醒来,果然不出所料。
小a
[18条]小a:[语音]
(括号内是老A后来的补充)
“我?算了吧,开工了,光工作够我忙的,要不这样,你不是刚好有个公众号嘛,拿去用,把我身份隐去,我可不想被人认出来。到时候发达了请我吃个饭就行。
其实啊,你知道,我这几十天的情况跟你差不多,不过巧的是我自己一个人,办公室还有很多书。我感觉自己一个人睡了这么多天以后,再重新融入到群体生活,感觉有点难以适应。
今晚他这是一个稍微比较极端一点的例子。我现在就是感觉要重新跟很多人,比如说回到合租房要跟室友,跟很多其他人打交道了,就感觉突然不是那么自由了,原先的那种很放松的状态被打破了,我好像得了群体生活恐惧症。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和路人就好像箱子里塞满了的气球,在互相拥挤。
然后其实从解封那天晚上我就在想,因为那天晚上是突然就产生了这个变化,是一个临界点,当时我回到原来的床上,就在回忆这60天过得怎么样,跟现在这个状态做了一个比较,就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所有的评价主体,或者说,审判者,是我自己,像什么不道德感啊,或者说什么不学习的罪恶感啊,什么头发长了自己乱剪的很丑啊,或者说各种各样的负面的东西没有了,全身心地进入了一种很放松、很快乐状态当中。
我只需要把当天必须做的事定好闹钟做了就可以,只有做与没做,没有好与坏,也不用非得去争什么东西。所以就突然明白了惠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突然就懂了。当你的心完全放空的时候,把那些所谓的种种烦恼的根,去了以后、空了以后才能见到本性。
重新进入人群以后,嗯,就毕竟自己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这个时候那些外部的力量,它对我这个本心要形成一个挤压。我要首先说一个设定,我觉得我的这个心灵,或者是说脑海,他并不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可以什么都往里装,什么都能装得下,他肯定不是。它应该是一个有限的空间,那么外部的力量跟我自己的本心,他是要进行一个拉扯,角逐,决定到底谁要在这其中占一个主要的成分。
在这个拉扯的过程当中,其实消耗的精力还是蛮多,但是它不像读书的思考那样。读书的思考,是很深沉的,这种消耗就是我读了书,我思考,然后如果思考的足够的话,我晚上睡觉是会很踏实,但是你比如说跟人的交互,我跟人这样互相的拉扯,可能拉扯了很久,也消耗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很容易就晚上会睡不着。(读书收获可演绎的知识,举一反三,即使获得了实践检验后它是错的,那么它的对立面就是对的,交互收获的是归纳的素材,九九归一,需不断重复归纳、检验的步骤。二者比较下来,性价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很浮躁,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或者说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机会与为抓住机会做的准备从我进入社会甚至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就很难二者兼得了,我必须选择要么抓住眼前的机会,要么选择为了可能的机会去准备。)
他们就好像这个,比如说我跟外部力量的拉扯,然后我读书的思考,这两个过程当中,他消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就感觉是这个样子,或者是说他可能消耗的能量都是身体吃进去的饭,但是他产生的这种心理上的效果、影响,他是不一样的。
像之前我自己的时候,就如果,假如这一天我什么也没干,我晚上也能睡着,就很无所谓,我没有什么说那种,“哎我今天什么也没干”,但是回归人群之后,比如说我今天晚上我就生他们的那个气,就会觉得我靠,跟他们生气真的很浪费了我的时间,我跟他们生了一顿气,然后我什么也没有得到,然后我还浪费了时间,我还没有把这份时间去用来赚钱,自己心里就会觉得,哎,那段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荒废掉了,就觉得心里很不爽。
看来我是真不适合做这份工作,干xx就得跟很多人打交道,就可能就业的时候,我觉得,哎,干xx挺简单,然后挺有意思的,然后赚钱也多,现在感觉自己好像确实吃不了这碗饭。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有达到那个很高的境界,就是说我干xx,他能给我带来很好的一些东西,或者是说我想要的一些东西的这样一个能力的层次,我还没有达到。(就像律师还没干到高级合伙人、艺人还没成大腕儿。苦哈哈的打工人或许终有一天能成为老板,但是当他回过头来面对一路上的得失,一定会觉得得比失值吗?)
所以现在就突然又重新陷入到了原先的那种纠结当中去了。就是说我明明知道我可能比较喜欢独处,比较喜欢不想那么被人打扰,但是呢,又明明知道自己如果想生存、生活下去,可能离了人群他反而也不行,这层雾就开始升起来了。
像今天晚上这样,我可以给你发一连串的这种语音,来吐槽某些事情,或者是说分析某些事情,但是我很难写成一篇很连贯的,能够符合我心中原先的那个想法的那样一篇文章了,以前我明明可以的。突然就觉得心里很失落,我不能够很完整、很连贯的去写出来一篇文章,心里好像有些东西没有抒发出去,就憋的慌。
甚至是说我给你发完这一串以后,都不能解除掉这种憋住的感觉。(我想要的是一篇逻辑通顺、语言凝练的学术文章而非口语化的表达以及众多嗯啊语气词。但是因为前面所说的由于浮出水面的竞争而产生的“时不我待”感,我知道这不能当饭吃、“没有用”,所以沉不下心来写作,但是不抒发又很憋。)
人心这个东西,它真的很奇怪哈。你说按理来说,原本的这个客观条件,或者是说生活基础,他是没有变的,对吧?不管是我隔离的时候,还是说我现在回到xx了,能够在小区里自由的走动,它客观上的这种物质基础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啊,然后突然一下进行这个交互之后,马上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就是明明隔离的时候,可能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一旦回到这个社群之中,马上就茫然不知所措。”
好老A,不愧是你……以后请多多与我聊天
最后老A问我:为什么卫生间明明有地漏,却没有做防水?
我也答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