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媒体人实际上不合格

这几天,有两条新闻出现了所谓“低级错误”,但因为“小事情”引发了“大舆情”,震惊全网。事情败露后,相关媒体火速“危机公关”,发布更正启事,试图蒙混过关。

一条是某门户网站转的某著名媒体编发的社会新闻。标题里面的“40米”长的大砍刀,惊呆了一众人。

报道一

另外一条新闻说的是无偿献血人均一吨多,也让很多人笑掉大牙。

报道二

乍一看,似乎是细节出了问题。有人说,就是数字或者数量词的使用出了瑕疵,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这些错误是不能容忍的

做新闻,是讲事实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就是新闻的生命线。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夸大其词,不能瞒天过海,不能虚构矫饰,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文学合成”,不能编造编抄,不能把孤证当定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从两条新闻的报道看,现在的媒体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综合素质难以恭维。

就献血新闻而言,将“5.1万单位”写成“5.1万吨”,而1个单位(U)= 200毫升( ml),说明缺乏基本的常识;北京某青、北京某晚、北京某条,江苏某华报,湖南某潇......一大批媒体发布了这个消息,错误如出一辙,说明彼此之间充当了“文抄公”,还表现为缺乏基本的责任心。更进一步说,表明目前媒体缺乏严格的把关机制,也反映了目前大学新闻教育出现了偏差。

每个行当有每个行当的要求,媒体人也不例外。像上面两条新闻,一个是庭审,一个是新闻发布会,跑这样的新闻,通常有关部门会有统发稿,居然还会出差错,的确是匪夷所思。说到底,现在的媒体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够

吃文字这碗饭的行当很多,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机关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甚至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管理层也有很多文字工作要做。文字能力不行,在这些行当混不下去。当然,不同行当对文字的要求不同,大学主要是论文,机关主要是公文,法律工作者主要是法律文书......这些都有特定的规范,也许在其中一个领域如鱼得水但在另一个领域无所适从。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的,就是求真务实、思维缜密、条分缕析、富于逻辑、尊重常识

从咿呀学语开始,每个人就在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一个人的社会化历程的始终。就媒体人而言,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只是一些基本的技法与套路,如果不具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常识的精准把握和对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最多只能是一只“三脚猫”。上面两条新闻在内容生产到传播的整个传播链上的参与者,就是这样的三脚猫

囿于当下媒体自身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声望每况愈下,数据也显示36岁以上的从业人员谋求转型或转行的人数越来越多,动机越来越强烈。与之相适应,媒体补充新人,也难以招到各方面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长此以往,这个行当就很可能在滥竽充数者大量充斥的情况下走向穷途末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有些媒体人实际上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