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波斯语课》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任何一个人只要能激发出来潜力,就一定能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狗急跳墙”这个词语并不是很恰当,然而它代表的是狗在受到强烈刺激之后,就会做出来一些平时根本做不出的行为。这就是潜力的最大发挥。当然,这种事情带入到人的身上,就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在极端条件下,做出来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波斯语课》是一个以二战背景下,犹太人和纳粹德国军官相处模式为蓝本,绘制出来的一个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改编的意义在于让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为人所知,而本片的意义则在于体现了极端条件下的求生欲,这是重点,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重点之外的意外重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理一理,《波斯语课》依旧像是很多反应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迫害的反战题材电影一样,它主要凸显的是纳粹的凶狠残忍和犹太的孤零弱小。本片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这个大的基调下,我们可以通过细节看到更多,而看到的这些更多的故事好像比这个原本的主题更有意思,这里并非是冒犯,单纯理一理吧。

《波斯语课》顾名思义,是一个以波斯语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二战期间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中有一个向往去伊朗生活的底层军官。而另一个主人公就是负责传授“波斯语”的犹太人。本来这个犹太人是要被处决的,然而阴差阳错之际,他获得了一本波斯语书籍,这本书在手,这个犹太人便开始冒充波斯人开始了自己的潜力生涯。

第一次冒险,他躲过了枪击,选择了装死,当然,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逃过纳粹军队的眼睛,很快所有人都死了,就剩下他一个人。犹太人苦苦哀求,并声称自己是一个波斯人。好巧不巧,这伙纳粹军所在的集中营有一个军官,他刚好需要一个波斯人。于是,这个犹太人便开始了自己的伪装生涯,逃过了第一次劫难,生活开始有了转机。

犹太人继续着自己的伪装,他自称波斯人获得了这个纳粹军官的好感,于是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生命豁免权。他被安排进了厨房进行帮厨,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然而事件进行到下一个关键节点之后,一切又改变了。要想获得教授波斯语的资格,就必须掌握这门语言,然鹅犹太人并不通晓波斯语,情急之下,他将德语进行了拆分,然后重新组合混过了军官的眼睛,不过这样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军官的学习进度是变化的,而自己做的拆分的词语总是会用完,那么怎么办呢?聪明的犹太人在德文上下了功夫,在偶然发现自己抄写的名单上的姓名共通之处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发明一门语言了,拆分字母,然后按照音律进行组合,最终,这个无中生有的“波斯语”就被设置完成。

在成功的创造了一门语言之后,犹太人便基本上没什么具体威胁了,期间,逢凶化吉的他又成功地避免了一次与真正的波斯人的直接对话,后来本片便在观众的预想中结束了,犹太人获救了,而战败的德国纳粹军官在前往伊朗的途中却被逮捕了。而正是由于这个无中生有的“波斯语”,纳粹在毁掉了屠杀的犹太人名单之后,却意外地被这个“波斯人”保留了下来。这是一部商业气息非常浓厚的电影,本片的基调是反战,选取的故事也是与众不同的,但故事讲述的方式,以及整个电影的走向却不难看出来,这是一部循规蹈矩的电影,虽然故事是全新的,但对于同类型题材而言,我们看到的依旧是新瓶装旧酒,这一点来说,本片是没有什么新意的。

这也是近年来反战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二战时期犹太人相关题材的电影没什么意思的原因所在。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针对犹太人的屠杀不该谴责,只不过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样同质的电影太多了之后,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就像导演本身设定的基调是反战,反映犹太人被迫害的事实,然而观众看完了之后,却只对求生欲有感觉,原因就在于故事可以源源不断地被改编,然而内核却没有本质的变化,同质的故事听多了自然会烦。


《波斯语课》表面上是犹太人与纳粹之间的较量,实际上不过是人在极端环境下,被逼迫之后焕发出来无限的潜力的一种状态,没有这么多人的帮助,这个“波斯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存下去的,然而他还就是生存下去了。

因此,本片的主题很明显,没有波斯语,只有求生欲。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推荐】《波斯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