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制定各种目标:考试拿到高分、工作升职加薪、结交更多优秀朋友……但心理学家威廉·戴蒙认为,这是特定的行为指标,而不是你人生的目标。
什么才是真正的目标呢?他说:“真正的目标是一种终极关切,是关于‘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目标是把“我”和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它能帮我们校准人生的每一步动作,还能赋予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
目标与精彩的人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它可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活力和适应力。活力来自目标的激励作用,而适应力来自奉献精神。

方向和意义比任何特定行为指标都重要,这句话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具有召唤感的目标满足三个条件。1.对自己的能力有切实的认知;2.知道自己的能力能为这个世界解决什么问题;3.能从用这种方式发挥个人能力中体会快乐。这三条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职业。能力、意义、快乐,它们加在一起叫作召唤。你可以试着画三个圆圈,交叠在一起的中间部分,就是你最能够找到使命感的那份工作。
根据目标分类的不同,作者把年轻人分成四种:疏离者,没有目标,占比25%;空想者,没有行动,占比25%;浅尝辄止者,不够持久,占比31%;目标明确者,只有19%,他们能够找到目标,可以聚焦和努力,并且看到了目标背后的意义。
那么,一个家庭怎么才能培养出有目标感的孩子?首先,要小心父母的控制欲,既不能做直升机型父母,也不能做忽视型父母,中间的度还是很难把握的,要记住,你给孩子提供最重要的东西是支持,而不是决定,父母是孩子的副驾驶,把控制权还给孩子。
作者说,很多父母对教养孩子缺乏自信,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想要太快地看到结果。我们总希望达成这样的效果:我一说孩子就变了,显得我有影响力。这其实是不对的,作者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于深而非广,爸妈对孩子的影响在5年之内可能都看不出来,过了20年反而看出来了。
具体到行为层面,父母该怎么办?第一步,认真倾听,寻找火花。不要做过多的评判,也不要做过多的规定和引导,更不要说“你别管那些,去学习”。带着好奇心去和孩子沟通,听他说。
第二步,利用生活,展开对话。生活中充满跟孩子聊天的机会,跟他讲讲你的生活,激发他更多的兴趣。
第三步,开放的心态。假如孩子说想吃素,你会支持吗?作者说,只要不是反社会的目标,基本上都可以包容孩子去探索一下。让他去寻找乐趣,赋予意义。
第四步,分享自己的意义。聊聊自己的工作,让孩子知道工作的目标是意义,而不是那点钱。
第五步,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作为父母,要教会他们一些生活常识,把我们的知识传承下去,也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第六步,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你可以创造机会让大人跟孩子聊聊天,这时候孩子会在生活中找到各方面的导师。
第七步,鼓励创业精神。这不仅仅被用于做企业,你去做一个项目,也算创业行为,创业精神需要从小培养。
第八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事件本身很重要,你对它的解读更加重要。
最后一步,从责任中获得力量。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些小事,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其实,这就是生活。所谓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就是父母在家过着积极健康的生活,孩子觉得有意义,很幸福,有话题讨论,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虽然我们认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很重要,但是你要相信一件事,更广阔的社会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我们每个人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还应该为其他孩子做一些事情,想办法创造更有目标感的社会氛围,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益。
总体来讲,这本书不仅仅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更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从今天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标。无论你多少岁,今天都是你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当下你就是个年轻人。用作者的话做结,他说:“最终,所有的年轻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此替代他们。但我们极有可能做的,是让他们做出能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我们能够带给他们点燃他们想象力的可能,鼓励他们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以及创造激发他们而非让他们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关怀下,没有年轻人不会感到振奋,通往目标之路是为每个人敞开的,通过帮助所有的年轻人找到目标,我们整个社会也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