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卓越的人生。 ——戴维·斯塔·乔丹(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
上一篇讲到,本书的思想基于对“原则”的认可,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个人想要提高效能,必须认识到:人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别。
“思维方式”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张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影响人生。
由此,我们可以说,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要了解他的思维方式。穷人之所以称之为穷人,不是因为他没有金钱,而是他有一套穷人的思维方式。
想要看清真相,有时候,需要跳出自己的认知地图——转换思维来进行审视,审视事件本身,审视事件中的每一个人物和角色。
这需要新的思想水平的指导,那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七个习惯并非零散的心理法则。它们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亨利·戴维·梭罗(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一生里有一段特殊的经历,那就是在二战期间全家被关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亲身感知了纳粹的惨无人道,在暗无天日的炼狱里生活了整整三年。期间,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自己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终究熬了过来。他不仅活了下来,在集中营生活还用积极心理疗愈自己,感受到“人类的终极自由”——选择的自由。人是有独立意志的,在遭遇与对应遭遇的回应之间,人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与能力。
“你可以从一个人身上夺走一切,但有一样东西除外,那就是人类最后的一项自由:选择你在任何一种环境下的生活态度,选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弗兰克尔《活出意义》
因此,我们面对事项应该保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集中关注自己能够起作用的范围,从而扩大影响圈。而不要被环境作用,让自己注意力涣散,让自己处于被动受挫的局面。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美国最高法院前大法官)
太多人成功以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宝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固守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于我而言,什么是内心深处的愿景?
假如此刻你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怎样的评价?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你希望他们回忆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你希望对周围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认真写下你的答案,这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人生愿景,也应该是你以后行为处世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并且每天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歌德(德国诗人)”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他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是“独立意志”。独立意志指的是作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而且在发挥其他三大天赋拟定出计划以后,就能够积极实施这些计划。
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时间就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都是24个小时。可是有些人目标集中明确,要事第一,所以效率很高;而有些人总是偏离重点,忙忙碌碌终无所作为。
每天事情繁杂,要学会给事件分类,可以参照时间管理四象限的方法,找到最紧要的事情优先完成。那如何确定什么是最优事件,最要紧的事件?可以参考以下四步:
确认角色——选择目标——安排进度——每日调整——付诸实践
其实,每天的具体事项就是我们内心愿景的细化方案和行动步骤。可见,我们内心要时刻装着自己的人生愿景,由此来指导自己每天的具体行动才不至于偏离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