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11‖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

上一篇我们提到,武帝时期对外面临的第一大敌人就是匈奴,匈奴因地域广阔,狂妄自大,对汉朝周边的疆域也是频频犯上。

因此,讨伐匈奴成了汉武帝心中的一根刺,他早晚得解决。武帝为此愁眉不展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曾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国。但后来匈奴的单于杀死了月氏王,并把其头颅做成了尿壶,剩下的月氏族部落带着对匈奴的仇恨逃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武帝听闻后,觉得匈奴的敌人便是大汉的朋友。于是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其匈奴右臂”,决定派使者出使西域,去寻找大月氏。

要知道,在这之前,闭关锁国的大汉对西域一带可是一无所知,只知道要找到大月氏必须越过西域7000多千米流沙与荒漠,但这绝非易事。

武帝想到了用招贤榜的方式,在全国招募能出使西域的贤能之士。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骞的人,义无返顾地应招了,张骞以郎官身份肩负出使大月氏重担。

公元前139年,张骞在匈奴人堂邑父的向导下,率领100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一路冒险西行。

当张骞一行行至河西走廊一带时,被匈奴单于半路拦截,一百多人无一幸免,全都被匈奴人抓去做了俘虏。

单于获知张骞此次西行的目的后,把张骞关在了匈奴境内,这一关就是整整10年。这10年里,匈奴单于为了消磨张骞意志,让他去牧羊,派人24小时监视,甚至为了使张骞投降,命他与匈奴人结婚生子。

张骞在西域可谓是度日如年,但张骞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使命,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逃走。

在张骞被关的第11个年头里,也许是匈奴人认为张骞已安心下来,便放松了警惕,张骞知道机会来了,便在一个月黑之夜,带上匈奴妻子和向导堂邑父,趁匈奴不备,逃离了匈奴。

逃离匈奴后,张骞依然初衷不改,又继续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大宛。

大苑早有耳闻汉朝富饶,大宛王也早有通汉之念,因此,大苑王欣然派出向导、翻译,护送张骞等人来到大月氏国。

但此一时彼一时,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发现,大月氏已在大夏建立了新王朝,改称“小月氏”。

小月氏现在国富民强,国内一片祥和之气,不管张骞怎么说,国王与部落却早已无报仇之志。

无奈张骞只能继续徘徊在西域各国,他仔细考察了西域诸国的山川地理、城网市镇和民风民俗。他还来到这一带的大邦大夏国都蓝氏城,发现这里有高度集权的王室,民多事商贾,兵弱怯战。这些情况,张骞铭记于心。

张骞在西域等地考察了一年多后才启程回国。回程中,张骞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地区,绕道向南走,然而,当进入羌族时还是被匈奴骑兵所获,又被扣押一年多。

直到公元前126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等人才乘机逃回到汉朝。

回到汉朝后,张骞便迫不及待地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情况,汉武帝十分高兴,封他为博望侯。

虽然,这次西域之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大月氏联盟,但是,对于西域各国的方位及风土人情,汉人已知晓,并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为汉朝进一步加强与西域各国的沟通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公园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次,张骞此行目的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公园前115年,历时4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

此后,汉朝也频繁派出使者出使波斯、印度等国。据史料记载,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推动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骞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人,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

(参考:百度百科、中国通史、秦汉帝国的兴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汉11‖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