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读书笔记

《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读书笔记

2019年8月1日:

一、关于努力的一点思考:

       设一个参数为A,A为个体的自身才能,包括知识、技能、人脉等多种多样的才能的综合,设第二个参数为B,B为自身能够努力程度的极限,为固定值。增量A=a·A(b%B),a为增幅比例,为固定参数,b为努力程度,范围为0~100。因此个体变得优秀的过程类似于滚雪球,越努力A越大,在b不变的情况下,增量A越大。

       那么极限与起点理论就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个体认为的b最大值,只是其他人的b最小值。可能你认为当自体的b=70时已经是极限了,偶尔有一两天会达到70,日常都为50左右,而有一些人的70只是日常的状态,最大值甚至可以到达90。另外一种广义的解释是从增量A考虑的,可能你的b以其他更优秀的人的b相同,都为90,但由于两者的初始A不同。你以为自己已经够努力了,但是你的增量A远低于对方的增量A。

       在这里可以讨论以下富二代问题,富二代可以代表初始A极大的一伙人,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超越富二代,那么需要你的b远大于富二代的b,或者由于外界动荡因素使富二代的A大大减小(家族破产),或使普通人的A大大增加(中彩票)。最可怕的一句话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即富二代A>普通人A,且富二代b>普通人b。

二、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思考

       自我价值感可以用口头用语理想、愿望、梦想等替代,在当今时代,个体吃饱穿暖,安全需求达到了绝对的保障,因此个体实现的需求成为了第一大需求,即追求自我价值感。按步骤来说,第一步是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即专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来源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活,换言之一个切实可行的真真正正的梦想。第二步就是朝着梦想的方向努力了。可能很多人由于群体潜意识会对个体梦想进行抨击,但他们就像水里的水鬼一样,想拖你下水。他们经常给出“你这么做是没有意义的”相关评价,但是由于这个意义是基于社会价值观的,所以是对个体价值观的强行改造,不必予以理会。

       如果你每一天都活在通往梦想的路上,那么说明你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行为来滋养自己的灵魂。

三、社交:走出小世界,接触他人就是接触大世界p22

        关于这点我也觉得自己现在活的有点封闭,每到假期就是自己一个人跑步、健身、看书,写作。在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大多数时间都和洋洋呆在一起很少接触新的人事物,缺少渠道,缺少主动性。确实是个应该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通过书籍去接触一个宽阔无边的世界,但同时也应该通过社交去接触一个宽阔无边并且更有人情味的世界。

2019年8月2日

四、关于社会理想于个人理想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般都不会嘲笑其他人的梦想,而是会嘲笑其他人的空想。你不够聪明,学习能力差,看似考上清华对你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如若你踏实肯干,用心学习,不需要你的能力配得上清华,只要你的努力配得上清华,就不会有人嘲笑你的梦想;但若你的梦想是清华,即使你有再聪明的脑子,每天却活在网络爽文,吃喝玩乐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人嘲笑你的梦想,因为你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空想,当人们嘲笑你的时候,你千万别想着人们总是喜欢嘲笑他人的梦想,从打压他人中获得快乐,人们不是在嘲笑你的梦想不切实际,只是在嘲讽你做白日梦的样子真的很滑稽。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80后与90后两代人身上发生的关于个人理想的问题,80后的主要问题是在20岁是一腔热血,想要出人头地不想要稳定的生活,结果等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梦想只是空想,自己根本没有去付出,去努力,这是80后大多数人的通病。然后90后更为奇葩,90后可能是由于早熟的原因,在20岁的时候就抛弃了个人理想,开始寻求稳定的生活,即社会理想,按照社会期望的样子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但明明自己才刚刚20出头。80后坚守不住自己的理想,而90后压根没有自己的理想。

2019年8月5日

五、关于安于现状的智慧p48

        世界上按照努力程度和欲望程度配比可以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努力和欲望都很高的人,这种人往往心不是很累,不是指不操心,相反这类人很操心,但是心不累,因为他们的心力都用在了刀刃上,这也是我最想成为的一类人。第二类人是努力和欲望都不高的人,这类人的心往往也不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虽然可能被社会认为是不思进取,但他们的内心能够波澜不惊,不为所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人也是一类很会活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下班打麻将生活无烦恼,一辈子下来也是很快乐的。第三类人是最受我鄙夷的人,即努力和欲望不匹配,想要的很多,做的又很少,但却一直在抱怨自己为什么身材不好,为什么生活这么单调,然后把罪民扣在自己的投生技巧上,这类人往往是最心累的,他们的内心时时刻刻折磨着自己,好不好笑。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第四类人,即很努力却没什么欲望的类型人,很难,如果已经达到这个程度了,应该是个高人。

六、p67

       人的体内有一种名为“硬逼着自己”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其实因人而异,有的人很强大,有一些人则不然。但是所有人的这股“硬逼着自己”的力量都足够找来一股外来的“硬逼着自己”的力量。例如你想减肥,目标是每天跑步十公里,但是你自己的“硬逼着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不能支撑自己完成,但你可以你加入一个每天跑十公里的跑步团体,这个团体就是外来的“硬逼着自己的力量”。其次,每个人的这种硬逼着自己的力量应该是自控力的一种,或者部分,而提高自己的自控力也应属于修身养性中养性的一部分。

七、p72

        当时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教授说管理学具有双重性质,一是科学性,是规范化的模板化的具体化的,另一种是艺术性的,被称之为管理的艺术。其实我个人认为,凡是与人打交道,或者广义的说与某些随机性很高的事物打交道,例如人,市场,经济环境等,你的行为与决策都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性质。即一个固定化了的,越来越优化的模板,用这个实时更新逐渐进步的模板处理80%的日常问题是足够用的,但是还有20%的问题需要我们用艺术的手法来解决。

八、p161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组织当中,社会上有各种企事业单位,学校内用学院专业和各种社团,在组织当中我们付出A,收获B,但有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A与B是不等价的,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两种人出现,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消极的人会抱怨,偷懒,减少A,而积极的人会保持A不变甚至增加A,最后的结果是消极的人往往会被组织淘汰,而积极的人往往会升职加薪,即B增加,即使命运不公,组织的领导层并没有增加积极者的B,但由于积极者并未因这种不公而放弃努力,B虽未提高,但其主营业务能力及其他多方面能力都会提升。面对不公的组织领导层,消极毁掉的只有自己。

九、关于上班和自由职业的猜想p179

       上班与自由职业相比,可能与我们生活了近20年的校园生活更加类似,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一个组织当中,只不过随着我们年级的提高,组织越来越从原本的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的,在这种组织当中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节奏感,仿佛生产线的节拍,更有职业责任感,获得能力与知识的渠道更加体统且夯实。但是自由职业则具有完全的开放性,你会失去上述所说的以及未提及的很多东西,但也会收获很多东西,自由职业不应是找不到工作的第二选项,而应该是当一个人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做的选择。

十、整体评价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本书整体以努力拼搏为主旨,以其他相关观点为延伸;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多采用案例分析模式,对应观点配套对应的案例,即作者自身以及周围人的故事,但也存在案例重复使用的问题,以及案例与短文主旨未达到最佳匹配关系的问题,偶会会给人生搬硬靠的感觉;从语言的使用上来看,笔者的功力十分深厚,读者会有透过文字与笔者共情的感受,即并非直接用文字与读者交流,而是文字后隐藏的作者的感受直接与读者交流,这种交流更类似于人类于自己沟通时使用的语言,是图像化的、旋律的、感受化的语言,而非文字;最后我个人认为如果用药来比喻此类书籍最合适不过,笔者的各种观点被这种类自沟通语言包裹,就好似药片外面的糖衣,使人更情愿地服用,但糖衣里面的药是否真的能发挥作用还要看个体的吸收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