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夜空中最亮的星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豆瓣9.4分(2020.4.30)。

与其说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不如说这是一本诗集、一部电影,准确又富有魔力的文字,直接打消了我快速刷完它的念头。

书的开头,作者切特·雷莫描写了波士顿大街上一位滑板少年撞倒小女孩的事情,这件原本只有2秒钟的事情,竟然在作者的语言下,延伸到了十几分钟。在小女孩被撞倒的一瞬间,仿佛时间冻结,声音凝固,在你期待故事结局会有何不同时,作者却转而开始讲述宇宙中的寂静时空和超新星爆发的遗迹。最终宇宙运转,小女孩刚刚落地,波士顿大街又重新开始喧闹起来。

之后的每一章节,也基本延续了这种方式,从眼前的生活转到宇宙,再回到眼前。这样的写法用久了听起来会很无聊,但作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利用自己极美的语言和极高的文化素养让你摆脱了对模式的厌倦。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从不会将严谨的科普知识和诗意优美的语言联系起来,更不会思考这些科普知识到底会在人类历史上刻下怎样的文化符号。原来,几万光年之外的宇宙,竟然可以和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联系起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最后一章“飞鸟与鱼”的开头,这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而这一章竟然是以陶渊明为中心展开的,以他的经历和思想来阐述自己“逃离荒野的寂静与黑暗的倾向”,一位国外的天文学家竟然对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还有如此了解,让我不禁感叹自己的无知。另外,作者还大量运用了现代诗歌、希腊神话以及动植物学的例子,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能让人涉猎如此宽广的文化领域的科普读物。

文化和语言远远不是这本书的全部,终归这是一本天文学的科普书,严格来说,只能算作是天文学的入门书籍,但对于我这样的知识匮乏者来说,也算是久旱逢甘露了。不过要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我想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联系。

其实我对宇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没有一丁点的认识,只知道它无边无际,除了恒星、行星还有叫黑洞的“引力洞”。但事实是,万物之初,大约140亿年前,宇宙诞生于能量和物质辐射所形成的大火球中——宇宙大爆炸,宇宙中的所有星体、星系均诞生于这场爆炸。这场爆炸和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爆炸相同,爆炸的产物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地向外扩散,宇宙中的星系也是如此,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最外围的爆炸产物,实际上也决定了宇宙的边界。

但既然是爆炸,这些爆炸的产物总有动能为零的时候,就像我们平时的竖直上抛运动,物体在到达上抛顶点之后便会加速向下运动。宇宙也不例外,只不过计算这一临界点的方式有所不同。科学家通过计算,如果宇宙目前的平均密度大于每立方米空间3个质子,那么引力终将占领上风,宇宙将朝着它最初的样子开始倒退。可是,如果当前宇宙的平均密度小于这个临界值,那么这种膨胀将会永远持续下去。

结局究竟如何,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就目前宇宙中能够观测到的发光物质来看,平均密度远远小于上述要求,并且现在宇宙仍然是不断向外扩张的,这会导致宇宙的密度会越来越小。但是,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隐藏物质(不发光无法观测的物质),如果这些隐藏物质足够多,能够提供将所有物质重新拉回到一起的引力,那宇宙将会快速收缩,最终不同星系中的多个黑洞将合并成一个与宇宙本身共同延伸的黑洞,一个朝着无限密度和无限微小的状态继续收缩的黑洞。

这已经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我从来没有想过宇宙竟然是以这样一种形态存在并且发展的。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的宇宙,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毕竟我们都知道根据能量和物质守恒,宇宙不可能无中生有。宇宙大爆发,可能就像是更大的超空间与超时间基质中的泡沫沸腾一样,恒星和星系的正能量,与引力势能的负能量相互平衡,而造物的所有泡泡相加却等于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宇宙便是更大超空间超时间中无数还在不断自我创造的泡沫之一。

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平行宇宙的概念,更多的像是局限在平行地球中,毕竟现在的影视作品是这么引导我们的。但是平行宇宙是一个大的多的概念,一想到可能还有无数个像我们的宇宙这么无边无际的其他宇宙,我们人类本身在这个超空间中,怕是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个无法想象的超空间中,是那么的渺小;我们的生命,在这个超空间以亿年为基本单位的时间中,又是那么短暂。可我们的眼界,与这个包容万物的宇宙相比,却只能装的下自己,我们紧紧地盯着自己的眼前,无暇抬头向这个神秘、伟大又沉默的宇宙中多看一眼。

你说,这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呢,还是迷人之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7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