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课堂——疫苗接种
你了解宝宝出生后为什么要接种疫苗吗?——增强免疫力
你了解疫苗的分类和可预防的疾病吗?——病毒有很多种,不可能每一种都造出疫苗,只选比较严重的,患病比较多的研发出来。
你了解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方法吗?——一般反应不需处理,适当休息既可;异常反应可找医生询问。
你了解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吗?——打针后在观察30分钟后方可离开
主要内容
1、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的影响
问:小儿最易得的疾病是什么?
答:
a、发病率、死亡率高
急性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统称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多见,约占90%。
2011年卫生部《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指出,肺炎是中国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的第二位,所以肺炎也被称为“被遗忘的杀手”,另外荨麻疹、白血病也会导致肺炎。
b、抗生素处方量大,经济负担大
因呼吸道感染而是用的抗生素占到全部抗生素的60%;
英国每年因急性咳嗽使用的抗生素超过了1500万英镑;
家长及部分医师对疾病认识不到位,滥用或误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
对孩子身体发育有影响,耽误课程,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引起社会问题。
2、什么是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常见问题
我的小孩总是感冒咳嗽,不根除,怎么办?
答:患病、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人体和病原体都在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小朋友长抗体的过程、逐渐强壮的过程。没有人不得病就能长大,所以有的病是无所谓根除的。
3、小朋友总得扁桃体炎/腺样体,需要做手术切除吗?
答:如果生病影响到了学习。生活,可考虑手术。但扁桃体/腺样体存在既有他一定的道理,不是说一得病就得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评估。
4、经常吃消炎药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是药三分毒,该用就按医嘱,不该用就不要用,要遵医嘱,不可滥用。
如小孩发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感染90%以上是病毒,是不用头孢或者阿奇的,但有的家长担心啊,感冒发烧过了个两天看着还没有好,就说,来吃点头孢吧、阿莫西林什么,那些是不正确的。
起码有90%是滥用药,要看说明书,要有依据才行。
5、小孩总是患支气管炎和肺炎,怎么办?怎样提高免疫力?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判断条件:是指一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了正常范围。
不同年龄段的病次数是不一样的,越小的小孩得病的次数越高
6、特殊体质的小孩要打疫苗吗?(如湿疹、过敏、有先天性疾病)
打之前咨询医生,如果感冒发烧了,要等病痊愈了一周才可补打疫苗,疫苗毕竟也是病毒,通过减免或灭活病毒,人为的注射到体内,激发起人体的抗体产生抵抗力,从而增强体质。
7、儿童为什么易得呼吸道感染
与小儿的特殊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例子:小时候经常闹病,可是长大后却不怎么得病了。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八大系统之一,呼吸系统以喉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上、下呼吸道。
①上呼吸道分为
鼻:鼻腔短小,没鼻毛,粘膜,血管丰富、后鼻道狭窄,易于感染:发炎时,后鼻腔易堵塞而导致呼吸及吸允困难。
新生儿刚出生就有鼻塞的情况,或者有鼻涕痂,可用纱布弄点温水敷到鼻子上,或者用棉签沾点水滴到鼻子里里,按一按,揉一揉,等鼻屎松了,一个喷嚏就出来了
如果是感冒的时候,本身孩子就鼻塞了,喂奶就不要那么快和急,让她吃一会歇一会,不要呛到了。
鼻窦:是鼻腔周围多个含气的骨质腔,年幼儿鼻窦发育较差,不易得鼻窦炎,
咽喉部:咽部狭窄,垂直,喉部呈漏斗型,喉软骨发育差,淋巴组织丰富。
咽鼓管:耳朵和鼻子相连接的地方。易波及中耳,起中耳炎:鼓膜凹陷、穿孔、流脓。。。。。
②下呼吸道分为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咽喉要道:咽喉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用的通道。所以医生常说,吃东西不要说话,不可以笑,就是防止呛到。
下呼吸道特点:痰多、痰粘稠、不易排痰、不会吐痰:
咳嗽时重视拍背、喝水稀释痰液、药物分离粘痰,而不是镇咳。
7、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抵抗力低(母体得来的抗体用到6个月,在5~6岁以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未完全成熟)
什么是抵抗力:人类抵抗外来物种(如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侵袭的能力
抵抗力=免疫力+体质状态(饮食睡眠锻炼精神状态)
感染三要素:
①病原体、健康携带者(不可嚼饭喂孩子)
②机体抵抗力足够低
③通过喷嚏和飞沫传播
8、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
A、寻找并去除致病原素:注意营养和饮食习惯及加强锻炼体质;护理恰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必要时给予针对性的免疫调节
B、对症处理:
退热注意事项(退热药去医院)
止咳注意事项(拍背、多喝温热水)
抗菌药物注意事项(由于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故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C、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处理原则
寻找致病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轻型)
D、反复肺炎处理原则:
1、专科医生;住院治疗
2、合理进行疫苗接种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
1、父母有医学常识(重视不耽误也不过度治疗,滥用药物)
2、讲卫生是防止感染的最好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
(想不得病就避免接触病原体,想增加抗体就适当接触外界,病毒细菌无处不在,无法完全逃避的了)
3、健康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科学的锻炼
4、主动免疫(即打预防针)
5、非特异性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