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早上醒来,感觉合肥比往日更多了几份安静,让人丝毫察觉不出年味的热闹,今年第一次两个人单独在合肥过年,忙忙碌碌也置办了不少东西,但比起家乡的年味,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或许就是热闹吧。像今早上,这要是在老家,从早上五六点开始应该就是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或远或近的传来,家家户户忙着接灶呢。不禁想到了汪曾祺,十九年高邮的生涯,是汪曾祺一生难以忘怀的故乡。关于我的家乡,我小时候乃至长大后,关于家的记忆,年的回忆,都将是我一生难以忘记的美好。

          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孩子们的记忆,应该是从放寒假开始的吧,小时候总盼着过年,放假或许只是一小方面,最兴奋的应该是可以穿新衣服了吧,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或许应该是九几年这样的岁月了吧,那时候的新衣服还不是买成品衣服,是要自己去买布,然后找人做成衣服,要早早的买,要不然做衣服都排不上队,那些会做衣服的裁缝师傅,每次赶集都要收满满满两大包的布料。做回来的衣服总是开始的试了又试,却不舍得穿上去,小伙伴们之间也要互相炫耀,甚至领回家想彼此炫耀,其实每个人的衣服都大差不差,家长都是一起赶集,找一个师傅做的,或许只是颜色和花色有些不同,但对于孩子而言,自己的总是最好的,最喜欢的。

      过年,总是妈妈们的活儿,家里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忙不完的事,爸爸们却总是甩手掌柜一般,偶尔伸手帮两吧,更多的时候de都是闲着,或者出去打牌。尤其是厨房,在我家,爸爸出现在厨房的时候,那真是屈指可数,不可否认,他们确是有几分大男子主义的。

          讲到吃,能想到的那可真是太多了,感觉无论何时,吃尤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到了过年,吃的那就更多了,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办年”,这里面,吃的都是就占了大头儿。

        豆腐。做豆腐应该是过年时最先开始做的,腊月二十左右就要开始做豆腐了,最早的时候,豆腐是要自己去村里的石磨上自己推的,磨就在我奶奶家东边,每年到了年根下,就迎来了它的春天。记忆中我只参与过一次,那个磨真的很重,感觉越推越重,越推越晕。泡好的黄豆被磨成豆浆之后带回家,还得用纱布过滤掉豆渣,然后放进大锅里开始煮,然后是点卤,把豆腐脑在挤压成豆腐。后来就开始有了电动的,四奶奶家就有一台,平时可以自己做豆腐卖,过年的时候大家就都去她家磨豆子,回家做豆腐。关于做豆腐,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点卤了,但小时候,这个环节总是神秘而且小孩子不能靠近的,每次豆浆煮好的时候,妈妈和奶奶都要把锅屋(厨房)的门关上,然后认真而郑重的化开卤水,小心翼翼的把它们均匀的点入豆浆中,每次做完还要和左邻右舍讨论自家的豆腐是老了还是嫩了,卤水是加多了还是加少了。 

        杀年猪。其实做豆腐和杀年猪已经慢慢淡出备年货的行列了,做豆腐从前些年已经很少有做的了,都是从卖豆腐的店家那边订上几斤,至于杀猪,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也就只有两三次的样子,而真正留下印象的,也只有一次,是四奶奶家杀猪,但杀猪这样的事情孩子总是不能靠近的,所以我也并没有看到什么,只能说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场面都是很大的,有很多人来看,来帮忙,顺便也是要买些猪肉回去的。

      煎饼。在我们那个小小的村里,煎饼是家家户户年货永远少不了,也是准备的最多的年货,因为煎饼耐储藏,可以吃很久,做得多了可以吃到出了正月呢,而且吃起来也方便,不用热,随拿随吃。一到过年,总是要烙上几盆的。圆圆的大鳌子,舀子一勺发好的面糊糊,用一个小耙子先从中间往下推,推到边缘,再沿着鳌子一圈推过去,等再回到起点的时候,一张圆圆的薄薄的煎饼就摊好了,等上个几秒钟就可以揭下来了。爸爸妈妈是吃不惯别的主食的,他们觉得只有吃煎饼才能吃饱,在外面这么多年,我已习惯于吃米饭,馒头,但还是会经常想吃煎饼,妈妈也会经常给我寄,解解我的家乡味。

        然后就是蒸各种面食的时候了。菜饽饽(素包子)是我的最爱,夏天的时候煮好晒干的豆角,泡发后剁碎,加上粉条,豆腐,萝卜丝或者白菜,包成包子蒸制而成。还有红豆包,这个就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每次只喜欢吃馅,不喜欢吃皮,包子下面,总是剩下一个厚厚的包子底,后面妈妈也不喜欢做这个了,现在家里就很少会包红豆包了。再有就是发团(发糕),用大米面粉加少量面粉用酵母发酵成蓬松大面团,也是放大锅里蒸制的,一锅一整个,然后切成块保存,吃的时候再切成片放到锅里馏(蒸)一下就好了,有大米面和玉米面两种。这两种我都不是很喜欢。

        最后少不了的就是各种炸年货了,炸松肉(酥肉),炸鸡块,炸豆腐,炸丸子(以前爷爷还在的时候有一年还炸过一次豆腐丸子,也是很美味),炸鱼。炸东西总是我最欢喜的时刻了,因为可以吃到好多平时不会做也吃不到的,当然家长也不会让我们多吃的,因为还要留着祭祀,招待客人。在现在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总是稀松平常,但小时候本来就贫困匮乏的时候,再加上过年的热闹,让这些食物拥有了更与众不同的期待,吃起来也更美好。

      把这些都弄完,年货也就准备的差不多了,这期间还伴随着许许多多个年集。赶集也是春节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买辞灶的辞灶果,买新的碗筷,新衣服采购,各种蔬菜,水果,还有瓜子,糖块,点心......平时不舍得买的,过年也总是要买上一些的.

        “办年”的时候和准备,总是没有停止和结束的时候,农村的东西都是多而烦乱的,千头万绪,做了这件还有下一件,收拾了这个还要收拾那个,准备了这一样还要准备下一样,总有干不完的活。等到了除夕这一天,也还是忙忙碌碌。只有等贴上春联了,最后再打扫一遍院子,饭菜都准备好,饺子馅也调好了,才算是忙个差不多了,然后就开始等待新年的到来,再开始下一个春天的忙碌。但就是这些忙忙碌碌组成了城市里已找寻不到的年味,这些琐碎的点滴凝聚了家乡了味道,这些在许多人看来污染环境的鞭炮声叫醒了新春的脚步。

      来年,一定回老家过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